徐維琪/我是醫師,也是新手媽媽:醫護育兒與工作的拉扯
(※ 文:徐維琪,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
先不論結婚,懷孕生子已經不是多數人生涯的主線任務。對第一線的醫護來說,更長的工時、更沒有法律保障的勞動,讓醫師要跨越新手爸媽的門檻更艱難。以下內容是醫師兼顧工作與孕產育兒的經驗分享,由工會進行會員訪談並代為投稿,文章經匿名處理,已獲得本人授權。
職場對孕婦友善嗎?
直到做懷孕規劃之前,我從沒想過要生小孩。這可能是很多女醫師普遍的想法,但在自己的周遭,好像也不盡然如此,許多同學跟同事都有了小孩,生活似乎也還過得去。所以在我升主治第五年,工作上手了許多的時候,才終於下定決心。
先生原本就想要小孩,無奈工時長也比較忙碌,等到工作穩定下來,兩人才開始有時間討論,包括如何兼顧工作、家務分工等等。除了個人狀態,也確保有婆婆的後援,我們才決定要生。因為自己是做醫療的,對懷孕過程的不舒服多少也能想像,可是親身體驗後才真的知道有多痛苦。
第一孕期是最不適的,除了精神緊繃、擔憂流產,生理上會一直想吐,有時只是水喝多一點就吐出來,又因味覺改變而食不下咽,在最需要營養的時候反而會瘦;第二孕期比較適應後狀態有稍微緩解,到了第三孕期,主要是肚子很大不舒服,又開始各種煩惱,諸如胎位不正、高齡生產風險等等。
懷孕期間一邊工作真的很不容易,我只要站久了就頭暈、心跳加快。所幸我們科對懷孕同仁非常友善,只要提早跟主管報備就不用值班,連小夜都免除。除了夜班不值,原本每周兩天支援分院介入治療,改為純打影像報告,雖然通勤偶爾需要久站,但還可以接受,這樣的條件已經優於大部分科部了。
懷孕不用值班很合理,但現行制度其實是爭取來的成果。
我任職於某醫學中心放射科,平時要做血管栓塞、切片等介入治療,有時需要接觸到輻射,過去懷孕的學姊們要自己去拜託人代班,近年來科部因為檢查量增加,業務成長快導致人力短缺,雖然同事多半結婚生子,能體諒孕期不適,還是會覺得難開口。
直到一場科部會議,某位懷孕的學妹在會議上勇敢提案,認為科部應該參照院方規定,懷孕不值大夜班,本來以為會遭到其他同事反對,沒想到資深老師當場加碼,提出懷孕同仁不用值班的建議,且會議中匿名投票一致通過。從這件事,我感受到社會風氣轉變,對孕婦較過去更友善,以及同事們彼此包容,算是我動念要懷孕的契機。
回顧懷孕到產後的職場遭遇,很感謝同事支援,以及主管貼心的排班,我請了一個月待產假和兩個月產假,而且不用還假(補排班時數)。小孩出生後狀況多,小病請假數小時,出個什麼事可能要一整天,讓我體認到職場父母真的需要互相幫助。不過,我考量再三後沒有請育嬰假,因為再請六個月,科部人力緊繃,同事一定會忙到翻。
醫師媽媽們產檢和生產大部分會選在自家醫院,產檢完還可以回到辦公室工作。我們科部還有地理優勢,距離全院唯一的哺集乳室最近,但實際上,我中午去都沒人,聽說其他科都自己在值班室鎖門解決。
醫護孕產育兒的煩惱
總結自己的經驗,兼顧工作與孕產育兒有兩大條件:第一點是職場友善,沒有奇怪內規,像是延遲升遷影響薪水;更好的是針對育嬰同仁有優待規定,例如可豁免醫師研究評核,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好請假。第二點是家有後援,否則雙薪父母勢必要有所犧牲。
走過這一遭,有很多煩惱、辛苦、自我質疑,也有很多幸福跟感到值得的時刻。從剖腹生產,發現打無痛怎麼還是痛到懷疑人生,直接重新考慮是否要生第二胎;到產後,剛從月子中心回到家,就開始產生挫折感,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當媽媽。
生產前想像過帶孩子出去玩,但要等到孩子長夠大之前,還有許多挑戰。想要小孩健健康康的長大,雖然自己做醫療,但我覺得就算是小兒科醫師,可能還是沒有保母擅長帶小孩。
幸好有保母跟婆婆當神隊友,我也在學習怎麼當父母的過程中逐漸上手,現在滿心都是「小孩好可愛、有小孩真開心!」目前我是請到府保母,平日九小時跟假日白天,晚上十點前由婆婆接手。原本有考慮全天托育,但先生不希望假日才能看到小孩。這裡也不得不抱怨一下,說歸說,結果還是婆婆和太太在照顧的多。
疫情爆發後醫療服務降載,科內業務量相對輕鬆,壓力大的是可能要接觸確診病人,想到萬一被隔離,我行李都收好了,又想倘若不回家那小孩怎麼辦。好希望有輪小夜的托兒所,但也要考慮保母勞動品質。只能說孕產育兒不是一家人的事,更不是兩個人的事,整個社會的支援是必要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