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文系/2022學測國寫作文「當我打開課本」:與新課綱背道而馳的過時題目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歪文系/2022學測國寫作文「當我打開課本」:與新課綱背道而馳的過時題目

這一屆學生因為新課綱的頒布,他們在校三年受過各式「沒有課本」的鮮活課程洗禮,結卻在大考作文時遇到一個歌頌教科書的作文題目——不禁讓人懷疑出題教授是不是完全沒看過新課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這一屆學生因為新課綱的頒布,他們在校三年受過各式「沒有課本」的鮮活課程洗禮,結卻在大考作文時遇到一個歌頌教科書的作文題目——不禁讓人懷疑出題教授是不是完全沒看過新課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上週剛結束的大學學測,是108新課綱實行後的第一屆學測。各考科題型在測驗上都有不少翻新,大考中心也依照慣例,有事先公布研究試卷作為未來學測考題的參考方向。就國文科來說,研究試卷其實給出了不少好的範例,將作文測驗導向進入大學所需的議論、說理等表達能力。

然而這次學測國寫作文的題目「樂齡出遊」以及「當我打開課本」,可能是個不符合新課綱精神的測驗方向,甚至與研究試卷的測驗目標相左。如果以高中生的角度來看,這一屆的學生因為新課綱的頒布,申請入學開始採納學習歷程檔案、自主學習計畫,在校期間還要上選修課等強調「素養」與能力的課程。他們在校三年受過各式「沒有課本」的鮮活課程洗禮,結果卻在大考作文時,遇到一個歌頌教科書的作文題目——這不禁讓人懷疑出題教授是不是完全沒看過新課綱?

在分析這兩個作文題目與108課綱多麼不合時宜前,我還是先不免俗地簡介一下這一屆的高中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經歷跟以往有什麼差別。因為只要知道他們在校期間遇到的各式新課程,就能明白為何這次的作文題目與新課綱的精神背道而馳。

新課綱下的高中生活軌跡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總綱,高中教學開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以及強調帶得走的能力的「素養」,讓學習不完全以背誦記憶性的知識為主軸。大致有探究與實作課程、學習歷程檔案、自主學習計畫三個不同的層面,是跟以往較為不同的內容:

探究與實作

這門課的意義在於老師作為引導者,設計課程教導學生如何在真實生活中發現值得探討的問題、現象,並進一步以科學方式驗證、解答,理出一個合適的說法。除了自然領域外,人文社會領域也有相關的選修課。實際聽過的例子有教導學生如何探查當地鄉鎮、社會的歷史沿革,或是因學校附近的聚落常見到外籍看護與移工,老師便教導訓練學生如何做訪問等質性研究,要求他們實地採訪當地移工,討論現象與成因。

自主學習計畫

自主學習計畫其實就是「空白課程」。教育部規定在高中三年裡,學生必須要有18節以上的時間供學生自主利用。學校每週固定時間讓學生依照自己的能力、興趣,自行發展相對應的學習計畫。這段時間裡,學校沒有安排固定的課程與教師,開放學生自由利用校內的資源完成計畫。

學習歷程檔案

學習歷程檔案是學生將高中三年曾修過課程的成果、學習紀錄,或是其餘的多元表現,匯集起來後,在申請入學時,就能夠挑選適合的東西作為大學教授選材的參考。因此除了必修課外,各個學校都會盡可能提供不同學群、科目的選修課,像是詞曲創作課、犯罪與人權議題、地方學等課程。這樣的好處是讓學生提早在高中藉由選修課接觸各領域更深入的知識與技能。藉由這些修課軌跡,大學教授也能更清楚看見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特色、專長。

雖然新課綱才剛實施,老師與學校同樣還在適應,課程並不盡善盡美,但從上述三個面向可以知道,今年應屆高三生的在學期間,肯定有相當多的機會促使他們「離開課本」鑽研更進一步的知識,運用自己的所學解決/發現問題。這樣兩相對照下來,國寫作文的命題「當我打開課本」,就顯得相當尷尬矛盾,讓人不禁懷疑出題老師真的有看過新課綱嗎?更別說這次國寫作文題目測驗的方向,甚至還與當初研究試卷裡陳述的方向有很大一段距離。

新課綱主旨與今年國寫考題兩相對照下來就顯得相當尷尬矛盾,讓人不禁懷疑出題老師真的有看過新課綱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新課綱主旨與今年國寫考題兩相對照下來就顯得相當尷尬矛盾,讓人不禁懷疑出題老師真的有看過新課綱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走了回頭路的作文考題

大考作文往年最為人詬病的地方便是似乎只要套套公式,或掰一些俗濫的親人過世之感就能拿到高分。但從2018年開始,這種情況其實就有稍加改善,而大考中心為了新制學測頒布的研究試卷,更給出了作文明確的施測方向,將作文分為兩大題:測驗統整圖表能力、論述意見的知性題;以及針對情境,是否能以個人生命經驗出發,表達個人感受或想法情意的感性題。

然而當老師因為新課綱忙著帶學生走出課本來到真實世界,並就著研究試卷教學生如何論述意見、說出自己的故事時,卻被出題教授狠狠打了一巴掌,彷彿告訴努力改變的師生都是傻子。因為這次「當我打開課本」的題幹是這樣說的:

如上文所述,若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課本,進入知識的想像,或許可以讓課本帶領我們經歷驚奇的旅程。請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寫一篇文章,敘述任一學科課本對你的意義,書寫你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

這一題糟糕的地方在於學生因新課綱的轉變,在校期間抱著課本苦讀的比重降低,結果大考題目又回過頭來要學生書寫探索課本的意義與體會;更嚴重的是,題幹預設了一個「課本能帶領你探索知識」的價值判斷。題幹稱「若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課本,或許可以讓課本帶領我們經歷驚奇的旅程」,在題幹之前的引文,又引了一首詩強調「課本能瞥見知識豐富的樣貌」,甚至還誘導學生說「中學教育的課程內容,是否曾經點燃你對知識的熱情?」

在題幹與引文的脈絡下,當學生看到考題時,他能不能/敢不敢批評課本其實無法帶給他任何知識與經驗的啟發?(因為選修課程才能燃起他的熱情啊!)但又因為考試時不能偏題,題幹要求「學科課本」的意義,所以文章主軸還是得以教科書為主,不能以選修課、自主學習計畫等課程帶來知識探索的樂趣作為文章核心。

雖然這題似乎能有操作空間,來批評「課本無法帶給我知識的體會」,但這麼一來原本測驗抒發個人生命經驗的感性題,又搖身一變為闡述意見的知性題。所以今年這題「當我打開課本」才會顯得古板又似乎與新課綱沾不太上邊,彷彿回到了十年前那種「上下交相賊」的文章:出題老師預期看見課本如何讓學生徜徉在知識汪洋裡的作文,而考生為了分數也只能歌功頌德似地寫下去了。

2022大學學測國寫第二大題題幹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請考生寫一篇文章,書寫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 圖/大考中心提供
2022大學學測國寫第二大題題幹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請考生寫一篇文章,書寫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 圖/大考中心提供

此外,今年另外一題的「樂齡出遊」,同樣也是測驗目標完全偏掉的考題。大考中心的學測考試說明有給出知性題明確的測驗目標,所謂「知性的統整判斷能力」指的是下面三點:

  1. 文字或圖表的判讀、歸納。
  2. 思辨議題,提出個人的評斷。
  3. 文辭組織的能力。

然而這題題幹要求的是:

如果要帶長者在台灣進行樂齡之旅,一定有許多待注意事項,請以「樂齡出遊」為題,寫一篇短文,說明樂齡出遊的意義,並思考如何照顧到長者在生理與情感上的需求。

坦白說「說明樂齡出遊的意義」還算在知性題的測驗範圍內,因為是藉由閱讀題幹文章,歸納出特定名詞的意義。但「思考如何照顧到長者在生理與情感上的需求」就變成了面試旅行社規劃人員的題目,要考驗規劃旅遊的能力、對長者的細心程度,完全與思辨議題、闡述意見八竿子打不著。

知性題在研究試卷與考古題原本是以「立場題」的形式為大宗。這類題目通常針對一個頗有爭議的議題,正反雙方沒有絕對地對與錯,而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立場,並提出自己的見解與支持的理由。而今年的「樂齡出遊」不僅沒立場,也不是一個表達意見想法類型的題目,只能說跟測驗目標的「知性」沒有關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錯誤的方向,白忙一場的師生

「當我打開課本」這樣的題目說穿了沒有不好寫,對於本來就擅長考試的學生而言,大概也能熟練地轉換成考試模式來迎合考題。然而這卻讓那些有目標、有想法的師生白忙一場。他們拚了命地為了研究試卷與課綱精神運作新課程,也試圖想要改變「中學國文教育」的缺點,結果出題教授卻像是完全不知道這回事的,自顧自地要學生闡述課本對知識的啟發。

也許有人可能會說,對大考作文每年總是批評多於稱讚,那到底什麼是所謂批評者的「好的題目」?其實我覺得今年很簡單,「反過來」考就好了。

把感性題的「當我打開課本」出成知性的立場題,讓學生論辯新時代或新課綱的改變下,「你認為課本到底還重不重要?」即可。這不僅是學生的共同經驗,減少了缺乏經驗增加寫作的門檻,還能測驗學生如何將「個人經驗」化為論點,印證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至於感性題就改為「旅行的意義」,雖然也有點老掉牙,但至少還能測驗感性題的目標。題幹有了樂齡出遊,只要再擷取一段青年壯遊的文章,要學生依照生命經驗,反過來思考自身對於「旅遊」的意義。學生也能加入疫情爆發後,讓原本習以為常的「出門旅遊」,竟變成無法實行的夢想時,他們究竟如何看待旅行這件事。

只能說學測國文在2018年後雖仍然有缺點,但至少整體漸漸往比較好的方向調整,然而今年原本預期可能因為新課綱,帶來更進一步的新氣象,結果國文作文卻是完全地走了回頭路,回到甚至比2018年還要更古板的考題模樣。

「當我打開課本」說穿了沒有不好寫,對於本來就擅長考試的學生而言,大概也能熟練地轉換成考試模式來迎合考題。圖為七海寓所展示區展示蔣方良女士的習字本和國語課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當我打開課本」說穿了沒有不好寫,對於本來就擅長考試的學生而言,大概也能熟練地轉換成考試模式來迎合考題。圖為七海寓所展示區展示蔣方良女士的習字本和國語課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文:歪文系,為關注文學、文化,以及體制內教學與寫作教育的專頁,希望撐開文學與教學的想像,走進大眾的生活裡。本文作者為張國勳,曾半隻腳踏入教育體系,現政大台文所碩士班就讀中。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