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傷友不需要再來找我」——八仙物理治療師的告白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希望傷友不需要再來找我」——八仙物理治療師的告白

原來我們以為的加油跟鼓勵,有時反而帶給病患的是負面的情緒壓力。 圖/朱麗禛攝
原來我們以為的加油跟鼓勵,有時反而帶給病患的是負面的情緒壓力。 圖/朱麗禛攝

◎ 文:陳淵琪,誠星物理治療所院長

三年前的那個晚上,我看著新聞跑馬燈,還沒有預料到八仙事件會如此改變我的執業生涯。

當時我在三軍總醫院服務,以事發地點八仙樂園來說,三總並不是優先後送的醫院,但當時副院長即下令「三總收治無上限」,軍醫院擔任全民緊急救難的後盾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所有軍體系醫院的外科系醫師都被召回總院,開始全院啟動的一級任務。最後我們收治了61位傷患,是全臺收治八仙傷患最多的醫院。

傷患無法直視傷口的痛苦

事發後約10天,物理治療師也被徵召,開始全面進行復健。復健醫學部當時僅有約20位物理治療師,應付原有的復健病患都已分身乏術,面對八仙大量的傷患,兩位資深學長、姐負責加護病房重症傷患,我跟學妹則主責隔離病房傷患,但四人依舊無法扛下61位需要大量積極復健的住院傷患,於是其他同仁也必須利用零碎時間或下班後,至病房協助其餘個案,甚至連離職的同事也向衛生局報備前來支援,幾乎所有的物理治療師都上場了。

我的第一個八仙個案是一位男大生,說話總是很客氣、可愛。某一天,治療時用的推車「喀隆喀隆」的聲音接近,我看到他突然變了臉、眼神充滿恐懼,緊張得坐起來問我:「老師,換藥車要來我這床了嗎?」

換藥團隊真的來了,他拚了命要把我趕出病房,不准我看他紗布下的真面目,整個換藥過程,他撇過頭一直喊:「老師妳不要看,很噁心!很噁心!」我說:「我要看傷口跟植皮復原狀況啊。」一轉頭卻發現,原本一起認真復健的媽媽不見了,居然在牆角滑手機?

換藥結束後,男大生跟媽媽一起問我:「傷口還好嗎?」我轉述醫師的說明,兩人眼角泛紅的望著我,回想剛剛皮膚被重新撕開的畫面,我好像懂了。他們並不是真的感覺噁心或漠不關心,而是這太殘忍,殘忍到即使是自己身上的傷口也無法直視,醫師的解說對他們來說太直接,或許由我再一次轉述,痛苦感覺起來也會婉轉一點吧。

最希望看到病人不需要來找我

結痂週記》裡受訪的傷友中,芷凌跟苑玲是我負責的個案。

第一次看到芷凌,當時不到40公斤的瘦小身軀走進治療室時,膝蓋彎彎、雙肘彎彎、脖子往前突、舉步維艱。芷凌受傷的位置有頸部前側與腹部前側,都是神經分布很敏感的部位,加上關節附近無一倖免,也因此她總是被叮嚀:「要加油喔,妳的進度落後別人很多喔!」我記得她向我哭訴:

我已經很努力了,我也想進步啊,但就真的很痛啊!

原來我們以為的加油跟鼓勵,有時反而帶給病患的是負面的情緒壓力。

受傷的人多,年紀也相仿,初期互相激勵的效應大,但隨著時間拉長,復健的狀況也拉出差距,開始出現「我朋友比較好,為什麼我還不行?」「你都不努力復健,某某某都可以跪了」……這種時候更像是心理戰,我總是要提醒他們:「不需要比較,專注在自己身上,可以交換經驗,但不要被別人的進步打擊到自己的信心。」

芷凌除了原本馬偕醫院、陽光基金會的復健,又加碼到三總復健,後來我跟新北市政府「六二七燒燙傷專案管理中心」合作特約居家物理治療,芷凌成為我的居家個案。

一路走來,看她從一開始進度落後的沮喪到越來越了解自己的身體、積極復健,更接受多次重建手術。狀況穩定後也開始健身、學習英文,準備留學進修。我們相處的時間少了,但當病人不需要來找你時,就代表他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步調,這才是最令治療師開心的。

和疤痕說話,學著重新愛自己

我跟苑玲第一次接觸是透過臉書的黑腳幫社團,我們想把三總的復健經驗與其他傷友分享,也希望把物理治療學會的訊息傳達給傷友,因此我主動聯絡她,在我心中的她,總是與「強勢、主動、積極、正面、領導」這類的形容詞連在一起。

後來經由新北市六二七專管中心轉介,我們成為治療師與個案的關係。相處之後我覺得挺慚愧的,當時只憑著網路上的形象就把她框架了,忘了她也是傷者,也會痛、會困惑、有壓力甚至憤怒——對她的身體。

「這疤痕一直很猖狂,氣死了!」她生氣的戳著腳踝的厚疤,我愣了一下,原來她對疤痕是憤怒的。

妳對它生氣,疤痕會知道,會發炎得更厲害。
妳要安撫它,疤痕是為了保護妳而長出來的,它很努力。

我邊摸著疤痕邊說。後來她告訴我,試著改變心境跟疤痕說話,在經過一連串重建手術、復健、運動後,疤痕似乎真的變乖了,從厚疤轉為成熟的疤痕了。苑玲說:「從害怕、憤怒的對待自己的疤,到認知疤痕是在保護自己,接著慢慢接受疤痕是自己的一部分。」

她也說,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愛上它,就像受傷前那樣自然的愛著自己的身體。

容易被忽略的漫長復健路

在八仙事件的8個月後,我離開培育我10年的三總,某部分原因是八仙事件讓我重新思考了物理治療執業環境的困境:健保不合理的給付制度及治療師人力長期被低估,物理治療師被迫淪為儀器作業員,於是我選擇了自行開業。

物理治療通常被放在復健科部,重要性很容易被忽略。大家對於緊急狀況、開刀、傷口這類急性狀況會自然的有所警戒,殊不知復健的路更加漫長,其過程的折磨有時候堪稱地獄,對中風病患、骨折、開刀等個案是,對燒燙傷的個案更是。在復健過程中身心遭受的壓力與折磨只能自己承受,也唯有靠自己,才能慢慢從復健的地獄中爬回人間。

我雖然僅治療過20位八仙個案,但每一位都有不同的故事,深深刻畫在我心裡,看起來像是我在復健中柔軟了他們的疤痕,其實是他們堅強了我的心,以及繼續堅持在物理治療崗位的信念。

希望八仙事件所付出的社會代價,能讓政府單位及大眾更重視公共安全、緊急醫療調配、復健醫療困境、整體醫護人力不足等問題,三年過去了,期望我們能更好。

※ 本文為《結痂週記:八仙事件 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不該遺忘》導讀,原文標題〈柔軟他們的疤痕,堅強了我的心〉,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結痂週記:八仙事件 他們的生命經驗,我們不該遺忘》
作者:林祺育,陳依欣,張承騏,楊芷凌,詹閎鈞,鄭伃均,簡苑玲,羅雁婷,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採訪團隊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06/19

《結痂週記》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結痂週記》書封。 圖/時報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