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重數理不重文化:看不懂的台灣「文青」現象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只重數理不重文化:看不懂的台灣「文青」現象

文青示意圖。《東京喰種》電影劇照。 圖/采昌提供
文青示意圖。《東京喰種》電影劇照。 圖/采昌提供

從前我還沒去德國時,就一直很看不懂台灣的「文青」現象。

在這個現象開始以前,我一直沒去想過自己是不是個文青之類的問題。但是在我的認知裡,既然都叫文藝青年了,至少是個愛看書的青年吧?那如果按照這個定義,身為一個小時候會被我媽唸「不要再看書了,偶爾也出去玩吧」的人,我應該也算是「文青」吧?

不過之後發生了某件事情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

是說在我出國前和老妹在街上閒晃,無意間撞見她的朋友,她和她朋友介紹:「這是我哥,是個真的很文藝的文藝青年喔。」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我震驚到不行:那兩個梳著油頭、戴著圓框的徐志摩眼鏡、揹著帆布托特包、穿著窄版褲的男生,頓時擺出一種既鄙夷又質疑的表情,上下打量完我後,又轉頭向著我妹,指了指我:「他?」就是那瞬間讓我超級震驚:什麼?我不是文青嗎!?

後來我才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文青」的定義已經變成某種自成一格的外型特徵,就像「軍裝風」是一種時尚風格,但是如果你真的穿著數位迷彩和沙漠靴走在街上,大概也只會被當成某種奇怪的軍武宅。

民國文青示意圖。左為前中研院院長胡適,右為詩人徐志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國文青示意圖。左為前中研院院長胡適,右為詩人徐志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歐洲文青長怎樣?

「文青」也是一樣的概念。那是一種「風」,必要條件是「手作」、「職人」、「古著」和「異國」,讀書基本上是個加分的概念,卻遠遠不是必要條件。

但是當時的我並沒有這樣的覺悟。我不懂的是,「文青」到底是怎麼在這個只重數理不重文化的小島上生根發芽的?一個人怎麼能同時討厭文化歷史、又是個文青呢?而在一個文青數量如此龐大的地方,真正從事文化事業的人又是怎麼一個接著一個餓死的呢?

所以大家應該可以理解當我看到歐洲的文青時有多興奮了——因為身為一個讀歷史系的學生,他們喜好歷史的程度簡直讓我驚豔。大城小鎮裡都有的老城區已經不稀奇了,歷史根本是穿插在人的家中、在人的書包裡,甚至是在人的腦袋裡。

有次我去拜訪了一個道地文青朋友的家,徹底為他們的生活方式瘋狂。

朋友住在漢堡市的Sternschanze區,就位於漢堡大學旁邊。二次大戰時英軍發動蛾摩拉行動,2300噸的白磷彈、高爆彈、燒夷彈把整個漢堡炸得平平的,唯獨這一區躲過一劫,因此很大部分還保留了戰前的古老樣式,一直到現代,就成為了一個很有名的文青區。就是這一區裡的其中一間房間,才一走進去,我的下巴就快掉了下來......

古舊挑高的房間,讓我驚嘆著裡面的溫馨舒適。整個空間灑滿昏黃的柔和燈光,踩起來會咿咿作響的木質地板上,擺立著幾幅及腰的極簡風格畫作。除了昏黃的燈光外,旁邊用俗稱「夢幻燈」的聖誕燈妝點整個空間。

位於漢堡Sternschanze區的舊牲畜賣場一隅。 圖/取自MoWePhoto.de flickr CC BY 2.0
位於漢堡Sternschanze區的舊牲畜賣場一隅。 圖/取自MoWePhoto.de flickr CC BY 2.0

和台式文青一樣,「復古」也是德式文青很重要的一個條件。

只不過,還是和台灣有一點點的不同......

朋友在房間的落地窗前擺著書桌,據他說是1920年代留下的古董桌,上面放著幾本全都是花體字的牛皮古裝書,旁邊的沙發是有古老風格的天鵝絨扶手椅,椅子旁邊竟然是真空管的收音機。

......而且收音機竟然還能用!

「這是你的書包嗎?」我眼睛一亮,死死盯著他的真皮製書包:「天啊好好看啊,你在哪裡買的?」

他看了一眼:「不知道欸,好像是我爺爺小時候在二次大戰時用的~~」

......將近80歲的背包啊啊!

那一瞬間我才發現所謂的made in Germany品質有多驃悍,更驚人的是我手上的杯子,竟然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生產的!

大家知道那是什麼時候嗎?

第二帝國開始於1870年,終結於一次大戰結束的1918年。換言之,這只杯子有可能是慈禧那個時代做出來的。

......而我現在正拿它來喝茶啊啊啊!

漢堡市的Sternschanze區。 圖/取自Aleksandr Zykov(BY-SA 2.0)
漢堡市的Sternschanze區。 圖/取自Aleksandr Zykov(BY-SA 2.0)

文青怎麼出現的?

好的。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在西方,「文青」到底是怎麼出現的?Hipster(文青),直接翻譯叫「不從主流的青年」。這個詞出現的時間遠比想像中來得早,早在194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

在歐洲希特勒崛起、戰雲密布的當下,一群爵士樂或是當時流行的「咆勃爵士樂」(Bebop )的喜好者,在喜好這些音 樂的同時,開始模仿爵士樂手自成一格的生活方式,範圍包括衣著、使用俚語、輕鬆放蕩的生活態度、自嘲、自願型貧窮和性自主。

然而這種模仿剛開始僅限於私領域的生活風格,在1940年代時,這群人尚未發展成群體,也未對當時的黑暗局勢發出不平之鳴。他們對公領域沒有什麼特定立場,聚集在一起頂多只是想在亂世之中找到一點自身的小小慰藉,看起來與現在的「小確幸」的確是滿相似的。

到了1960年代,文青開始涉足政治或社會改革。戰後嬰兒潮的歐美青年當時已經長大,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嬉皮運動、黑人民權運動、性別平權、解放第三世界運動,強烈衝擊了傳統的社會價值。他們勇於對時局提出質疑與批判,並且具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文藝青年」從那時開始與公共議題結合。

就因為文青的叛逆傳統,他們也成了接受異國文化的大宗分子。就像許多台灣文青喜歡歐洲一樣,歐洲的文青也對亞洲風格的東西情有獨鍾:瑜珈、冥想、禪風,越來越多這類東西佔據了年輕人的生活。

每次和他們聊天時,就覺得他們彷彿已經看到了古老而神秘的亞洲。海灘上的棕櫚樹隨風搖曳、遠方寺廟的鐘聲絲絲縷縷,人們的黑色眼珠向海平面凝視,彷彿看見了夜空之外、更加深邃的東西......

當時的我,好像在遙遠的歐洲終於找到了適合我的一個小小角落。

古舊、異國,一切的一切不都是為了學歷史的我打造的嗎?

披頭四堪稱1960年代風靡全世界的文青。 圖/美聯社
披頭四堪稱1960年代風靡全世界的文青。 圖/美聯社

在台灣,如果你是個文青

我興奮地打電話給在台灣的閃光。「你說你要幹什麼?」閃光的聲音從話筒另一端傳來。

「打太極!我的文青朋友都好喜歡亞洲啊!我要告訴他們什麼才是道地的亞洲風,我去買了唐裝、佛珠,還在youtube上找到陳氏太極二十四式......」 「等等......你是不是對文青有什麼誤會?這跟唐裝、佛珠和太極拳是有個毛線關係喔?」我越說越興奮:「在台灣可能沒什麼關係。但是在德國,卻很有關係!妳都不知道他們多愛東方風~~妳也知道在台灣想當個文青有多難,到底是誰有那種閒錢買那種貴桑桑的衣服眼鏡......但現在在德國,他們喜歡歷史又喜歡亞洲,這不就是完全為了我量身打造的嗎?我終於有機會成為文青潮潮了啊~~」「靠著唐裝、佛珠和太極拳嗎?」

「......結合歷史和東方風啊。」「雖然我覺得你可能誤會德國文青什麼了......啊算了,你開心就好,反正我又看不到。」

掛斷了電話,我沒有被女友的一盆冷水擊倒,反而充滿了高昂旺盛的鬥志。

在台灣,如果想要當一個一般意義上的文青(就是假文青),多半必須服膺資本主義。文創產業、大企業決定了文青的必要條件與潮流,想要成為其中一員,你就必須永遠跟隨其後,文創成為獨屬某一階級的奢侈品,代價除了失去靈魂,就是大多數人都消費不起的高昂費用。

你當然也可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文青。但我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源於知識分子就要安貧樂道的傳統觀念,成為真文青的代價往往是生活美學的死去。它保留了靈魂,但又隨即陷入種種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困境裡。

但是,不應該是這樣的。德式文青的生活不僅僅是一種讓人「想過」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讓人「過得起」的生活。古物、花卉,生活的美學轉變為對文化與生態的敬意,而這些敬意又助長了美學。當然這些東西也需要投入資金與時間,但比起真正名牌的奢侈品,一點都不算貴。我下定了決心——我也要成為文青~~

※ 本文摘編自《我是留德華:海獅的德國奇幻旅程》。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我是留德華:海獅的德國奇幻旅程》
作者:神奇海獅(李博研)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14

《我是留德華:海獅的德國奇幻旅程》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我是留德華:海獅的德國奇幻旅程》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