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在台灣——戰後國語運動的實踐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五四運動在台灣——戰後國語運動的實踐

1930年,魏建功(右2)與北大畢業好友合影。魏建功兩側可見臺靜農、董作賓。抱著孩童的是顧頡剛,其右為莊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莊靈提供
1930年,魏建功(右2)與北大畢業好友合影。魏建功兩側可見臺靜農、董作賓。抱著孩童的是顧頡剛,其右為莊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莊靈提供

台灣的國語運動是要把「言文一致」的實效表現出來,而使得「新文化運動」的理想也得到最後勝利。

——魏建功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復歸中華民國版圖。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國民政府撤退台灣之前,是台灣光復後初期文化、思想開放的黃金時段。

一群深受五四洗禮的學者、文化人,如許壽裳臺靜農李霽野李何林魏建功等人率先來台,在不同的崗位上,落實五四理想。其中一位中國語言、文字學者魏建功(1901-1980),眾所皆知,在中共建國後的《新華字典》編纂與漢字簡化方案的制定,做出傑出貢獻,晚年卻因「梁效」問題,鬱鬱而終。

今天台灣的國語,中國大陸謂漢語或普通話之全面普及,和五四理想之一的「言文一致」徹底在台灣落實,魏建功是最初的推手,兩岸不能因為政治因素,將他遺忘或抹消他的存在。

五四的未竟之業在台灣:言文一致

光復後初期,台灣的語言使用狀況,所謂台灣語,粗分為三大語系,說福建語的,約佔台灣總人口約72.83%。說廣東語的約佔13%,說原住民語的,約佔4.3%。根據推算,二戰結束前夕,台灣的日語普及率約為70%,當時台灣的人口約600萬,日語的使用人口至少有420萬。

因此,光復後,台灣雖然復歸中國,基本上仍屬於日語文化圈內。當時實際治理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也深知台灣的言語狀況,在1946年度工作要領即宣示:

台灣既然復歸中華民國,台灣同胞必須通中華民國的語言文字,懂中華民國的歷史……。我希望於一年內,全省教員學生,大概能說國語、通國文、懂國史。

為此,陳儀聘請魏建功來台擔任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光復後台灣言語重整的國語運動工作。

魏建功於1946年1月底抵達台北,除了立即展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籌備工作外,還展開旺盛的文筆活動,闡述在台灣推行國語的意義、方針與方法。

抵台後,即發表〈「國語運動在台灣的意義」申解〉,開宗明義地宣導:中華民國人民共同採用的一種標準的語言是國語,國語是國家法定的對內對外,公用的語言系統。……國語包括(一)代表意思的聲音叫「國音」,(二)記錄聲音的形體叫「國字」,(三)聲音形體排列組合表達出全部的思想叫「國文」。

並宣示:台灣光復了以後,推行國語的唯一意義是「恢復台灣同胞應用祖國語言聲音和組織的自由」……。我們還有一個目標,也可說是期望統一國語的效果「言文一致」……。所以我們在台灣的國語推行工作不僅是傳習「國音」和認識「國字」兩件事,而最主要的就是「言文一致」的標準語說寫。

因此,魏建功在台灣推行國語運動的目標是要使台灣人能夠講「國音」、認「國字」、寫「國文」,他也不諱言他的最終理想是:

台灣的國語運動是要把「言文一致」的實效表現出來,而使得「新文化運動」的理想也得到最後的勝利。

其主要原因乃是五四以後的言文一致運動,因為中國內外政局動蕩之故,遲遲未能徹底實現。顯然的,魏建功希望五四新文化運動基本理想——言文一致——能夠率先在光復後的台灣實踐。魏建功又進一步揭示台灣省國語運動綱領:

  1. 實行台語復原,從方言比較學習國語。
  2. 注重國字讀音,由「孔子白」(按:指台灣話讀音)引渡到「國音」。
  3. 刷清日語句法,以國音直接讀文達成文章還原。
  4. 研究詞類對照,充實語文內容建設新生國語。
  5. 利用注音符號,溝通各族意志融貫中華文化。
  6. 鼓勵學習心理,增進教學效能。

圖為國語實小第一屆畢業照。國語實小是戰後政府全力推行國語運動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國語實驗小學。 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圖為國語實小第一屆畢業照。國語實小是戰後政府全力推行國語運動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國語實驗小學。 圖/國立台灣博物館提供

國語運動與台灣話的復興

在這個綱領裡,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魏建功一開始就明確的主張盡快恢復台灣話,主張從台灣話與國語的對照比較作為國語學習入門,他對當時台灣的語言現象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在一篇題為〈何以要提倡從台灣話學習國語〉的文章上,他也明白表示:

我對於台灣人學習國語的問題,認為不是一個單純語文訓練,卻已牽聯到文化和思路的問題。因此很懇摯而坦白的提倡台灣人要自己發揮出自己方言的應用力量。……受日本語50年的侵染,教育文化上如何使得精神復原,這才是今日台灣國語推行的主要問題。

他認識到台灣人認「國字」,幾乎全是日文裡所用的漢字觀念,台灣人寫「國文」也必然深受日文語法的影響,甚至台灣人學「國語」也大半用日本人學中國語的方法——用假名注音。

因此,主張先實行台語復原——精神復原——文化、思路的復原,從台灣話學習國語。他認為「台灣語並不是非中國語,而所謂國語是指中國標準語。台灣人所講的是中國的方言,並且與標準語系統相同。

魏建功認為台灣語與國語之間有相通的脈絡,同屬一個語言系統,台灣人學習國語的入門方法是先恢復台灣話,從台灣話與國語的對照,換言之即從台灣話聲音系統裡自覺的推測國音和國語,類推著從台灣話改說成國語。

魏建功的基本做法是在台灣提倡恢復台灣話,除了可以復原台灣人的文化、思路,也可以補救國語一時無法普及的缺陷,同時也可以增強應用國語的啟示。他以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為樞紐,具體執行方法是從中國各地招聘國語國文教員,分發各級學校任教,並負責國語傳習者——全省行政人員、國民學校、中等學校教員之國語訓練,又在各縣市設置國語推行所,從中國各地招聘國語推行員派往推行所,負責各地方之國語推行。

而國語推行之具體而微的方法——先樹立國音標準,再從方言學習國語,完全出自魏建功的構想。魏建功且親自撰寫國語台語讀音對照本〈注音符號18課〉,分別將注音符號與廈門音、漳州音、泉州音、客家音對照舉例,在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主編的《新生報》專欄「國語」,分14回連載刊出,將其構想具體落實。

然而1947年2月,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同年4月,國民政府廢止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陳儀被更替,新任魏道明為省政府主席,5月,陳儀離台,魏道明赴任。

隨著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省政府,原隸屬於教育處之國語推行委員會也改為獨立機構,6月,魏建功辭主任委員職,由副主任委員何容升任主任委員,魏建功轉任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1948年10月,重返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以後,國語運動基本上仍繼續延續魏建功的方針,在魏建功離台返回大陸之後,睽之今日台灣的言語狀況,五四新文化運動理想之一的「言文一致」理想確實在台灣完成實踐。

※ 本文摘編自《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原篇名為〈「五四」在台灣的實踐——魏建功與光復後台灣的國語運動〉,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
作者:王德威、宋明煒編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9/04/02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