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不穩定的穩定」台海情勢:身處美中大國博弈下,台灣如何自處?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理解「不穩定的穩定」台海情勢:身處美中大國博弈下,台灣如何自處?

在充滿猜疑的環境下,很容易錯誤解讀對方的意圖,從而導致政策的偏差而形成惡意螺旋現象,這將造成「台海終將一戰」這種「自我實現預言」的結果成真,以致台海情勢目前正處於「不穩定的穩定」狀態。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充滿猜疑的環境下,很容易錯誤解讀對方的意圖,從而導致政策的偏差而形成惡意螺旋現象,這將造成「台海終將一戰」這種「自我實現預言」的結果成真,以致台海情勢目前正處於「不穩定的穩定」狀態。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美中大國競爭下,目前基本上能維持台海的穩定,亦即北京仍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為優先選項;台灣則採取「不冒進、不挑釁」的態度,不宣布法理台獨;美國繼續維持「一個中國」政策,也不支持台灣獨立。這些基礎,基本上維持了目前台海和平穩定的狀態。然而在中國全球競爭能力不斷強大,國際政治角力版圖顯現「美中兩強競爭雙極化」的趨勢時,國際學者專家普遍對於台海目前的穩定狀態,並無足夠的信心。

目前台海安全問題的關鍵,在於缺乏互信。無論是美中或兩岸,互信基礎十分薄弱,這是台海安全最嚴重的潛在危機。由於現行台海兩岸缺乏對話機制,而中國將美國給予台灣外交及軍售上的支持,解讀為「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信號」。美國則將中國積極發展軍事力量,以及在南海與台海的頻繁軍事活動,解讀為中國企圖在短期內改變台海,甚至亞太現狀。這些猜忌,讓美中台三方都相信,目前台海穩定的局面,極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變質。在充滿猜疑的環境下,很容易錯誤解讀對方的意圖,從而導致政策的偏差而形成惡意螺旋現象,這將造成「台海終將一戰」這種「自我實現預言」的結果成真,以致台海情勢目前正處於「不穩定的穩定」狀態。

未來美中的大國競爭不會停歇,只要台灣採取選邊站隊的立場,即意味著台海之間的兩岸關係,將由太平洋之間的兩岸關係所主導。亦即台灣的命運,將由美中兩強的角力結果來決定。在此狀況下,台灣安全問題不能僅從台海兩岸,而是必須置於美中對抗的大架構下來思考,如此才能看清楚全貌,並做出正確判斷。政治上如此,安全上更是如此。

圖為漢光演習情況。 圖/美聯社
圖為漢光演習情況。 圖/美聯社

(一)北京的立場

現階段兩岸與美國對台灣問題各有盤算,綜合中方的立場與思維,概略可歸納為以下五點:

  1. 中共視台灣問題為「核心利益」,沒有退讓的空間。因為事關中共領導人維護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的誠信與決心,若態度軟弱,將直接動搖其統治基礎。
  2. 「反獨促統」仍是中國對台立場的基調。反獨是建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在未具備完備的武統能力以前,反獨仍將優先於促統。
  3. 為免過早攤牌,中共對美、台皆抱持「戰略耐心」。中共期盼在2027年前具備犯台能力,但不致在台灣宣布法理獨立以前,主動採取軍事侵犯方案,主要原因是北京認為兩岸未來的趨勢,必掌握在不斷發展和強大的中國手中。時間站在北京那一邊,2049年以前,中國終將解決台灣問題。
  4. 北京認為從2021到2050年的三十年期間,美中軍力將逐漸向中國傾斜,連帶和平統一台灣的可能性亦隨之增高;提前以武力統一台灣,反而正中美方下懷。所以中國要盡量延遲跟美方的戰略攤牌,避免過早正面對決,惟中國抱持「戰略耐心」的前提是:美國未刻意踩踏中方在台灣問題所劃的紅線。
  5. 中共的軍事現代化有一定的目標與時間表,惟是否達成軍事現代化的目標,與是否展開對台軍事行動並沒有絕對的關聯。例如:台獨是中國大陸認為不可跨越的紅線,當北京領導者判定台灣已經正式走向獨立,即使解放軍那時不具備武統能力,也了解軍事行動將付出極大的代價,但仍會選擇以武力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並承受隨附而來的傷害。

概括而言,只要台灣不踩台獨紅線,中國基於內部權力穩定等各種因素,只會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才會進行武力統一。何謂有把握?這牽涉到三個因素:一、中共全面武力進犯的能力;二、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三、美國介入的決心及方式。

概括而言,只要台灣不踩台獨紅線,中國基於內部權力穩定等各種因素,只會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才會進行武力統一。圖為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北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 圖/香港中通社
概括而言,只要台灣不踩台獨紅線,中國基於內部權力穩定等各種因素,只會在「有把握」的前提下才會進行武力統一。圖為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在北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 圖/香港中通社

(二)華盛頓的態度

美方對於台灣問題的思維策略,或許會因為政黨政治的因素,隨著主政者的不同而做出某種程度的調整,惟基本政策仍將維持相當的一貫性。

美國目前對於台海問題的立場,可以經由官方文件及公開發言見其端倪。

首先,根據2022年2月,美國發布的《美國印太戰略》(Indo-Pacif 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其中與台灣有關的敘述為:

我們將與區域內外的夥伴一起維護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包括支持台灣的自衛能力,確保台灣的未來是根據台灣民眾的意願與最大利益,並經由和平方式所決定。在此過程中,我們的做法與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以及我們根據《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和「六項保證」所做出的長期承諾維持一致。

圖為中國解放軍於2022年8月6日在台海周邊演習。 圖/新華社
圖為中國解放軍於2022年8月6日在台海周邊演習。 圖/新華社

其次,2021年12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若中共入侵台灣,那是一個「潛在的災難性決定」,「我們對台灣做出堅定的承諾,以確保台灣有自衛的能力」。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也重申美國將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和《台灣關係法》。針對台海問題,蘇利文稱美國反對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做法,而最符合美國、台灣和中國的利益,就是「維持現狀」。2021年12月,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提出一個之前未曾公開說明的論點:

台灣位居第一島鏈中心,又處於全球經濟和貿易往來要道,對美國的盟友網絡具有關鍵地位,台灣的安全對美國護衛印太地區的利益極為重要。

瑞特納身為國防部印太戰略的負責人,此次發言的重要意義在於:美國公開且明白地表示,台灣在地緣戰略地位上對美國的重要性。

歸納歷年美國政府要員的說法,可以看出包括「一個中國」政策、《台灣關係法》、《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六項保證」等政策或法律,仍是美方處理台海問題的基礎。

台灣在地緣戰略的重要性,始終是美國的懸念。事實上,美國的確擔心一旦中國統一台灣,不但讓中國領土得以前推直接進入太平洋,同時也將斷裂第一島鏈,切割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前緣布局。這將使美國在亞太區域的影響力遭遇前所未見的挑戰。故在可預見的未來,美國將不遺餘力地阻止中國完成所謂「統一台灣的神聖大業」。

2021年12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若中共入侵台灣,那是一個「潛在的災難性決定」,「我們對台灣做出堅定的承諾,以確保台灣有自衛的能力」。 圖/路透社
2021年12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若中共入侵台灣,那是一個「潛在的災難性決定」,「我們對台灣做出堅定的承諾,以確保台灣有自衛的能力」。 圖/路透社

(三)台北的思維

在台灣方面,普丁執意入侵烏克蘭的驚人決定,讓許多「知安不知危」的台灣人民意識到:普丁若能做出這種危險的決策,誰能保證習近平不會?戰爭極端殘酷可怕,會造成數以百萬計人民的死傷與流離失所,經濟損失更是難以估計,因而發動戰爭理應謹慎再謹慎。不幸的是,是否發動戰爭,不必然是理性決策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握戰爭的因子,所以重點還是在,當面對戰爭威脅時,國家不可一日鬆懈,而應時時準備戰爭的來臨。

再者,自助不見得必然人助,自己的國家終究得自己救。俄烏戰爭爆發後,雖然世界各國對俄羅斯的譴責聲浪,以及各種制裁行動紛至沓來;但軍事方面則僅止於軍品援贈,沒有實際武力介入,最終烏國仍須依靠本身軍民力量抵擋入侵,國際現實至此再清晰不過。簡言之,經由俄烏戰爭,我們得到的啟示是:無論是否認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這句話,台灣的安全既不能乞求中國的善意,亦不能依賴其他國家的友誼。台灣的安全歸根結柢還是得來自內求,亦即台灣須自我檢視:是否具備「正確的戰略」、「堅定的意志」,以及「存活的能力」,如此才能迫使潛在敵人不敢輕舉妄動,也才能避免戰爭的發生。

※ 本文摘自《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該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第12章,標題為鳴人堂編輯所加,原標題為〈美中大國博弈下,台灣如何自處?〉,聯經出版授權刊登。

圖為漢光38號演習海上聯合截擊作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漢光38號演習海上聯合截擊作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該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
作者:李喜明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9/01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該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該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