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光/【植物園方舟計畫】棣慕華鳳仙花:從瀕危降到易危的特稀有植物
「生物多樣性」是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植物提供我們呼吸的空氣、食物、衣料、藥材、建材等,甚至具有維持環境安全與氣候穩定的功能,卻仍有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生物多樣性是我們保命的基礎。
本系列專題將介紹被列入「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保育物種,帶領讀者認識這些「與你我共存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珍稀植物,希冀透過情感上的關注,召喚全民支持與加入拯救瀕危物種的行列。
它是台灣特有種,更是特稀有植物
全世界有四百多種鳳仙花,其中有三種為台灣特有種,分別是紫花鳳仙花(Impatiens uniflora Hayata)、黃花鳳仙花(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與棣慕華鳳仙花(Impatiens devolii Huang)。
紫花鳳仙花廣泛零星分布於台灣全島中海拔地區;黃花鳳仙花侷限分布於新竹、宜蘭與新北山區,名列紅皮書的稀有植物;棣慕華鳳仙花則僅限於雪霸國家公園觀霧海拔兩千公尺的山區,為特稀有植物,而且可能是這三種之中最有故事的一個。
作為台灣特有種的國寶級植物,棣慕華鳳仙花並非一開始就引起關注。最早的標本來自1925年10月10日,由日治時期在台從事林學研究的大師金平亮三(Kanehira Ryōzō)的助手島田彌市(Yaiti Simada),在苗栗泰安鄉的鹿場大山看到並採集。
不過,當時學者們只鑑定出來這是鳳仙花科,要直到近50年後的1973年,才由台大植物系黃增泉教授在觀霧大鹿林道樂山支線發現它,進一步研究過往資料與分析,確定了這鳳仙花的獨一無二,而棣慕華鳳仙花的拉丁學名種小名devolii,即是以對台灣植物分類極有貢獻的棣慕華教授之姓命名。
台灣原生的三種鳳仙花科植物,都是一年生,夏秋季開花,皆可在觀霧遊憩區發現。但其中棣慕華鳳仙花的占有面積最小,遠小於一百平方公里,還僅可見於觀霧及鄰近較原始的兩千公尺海拔山區中,屬於族群小而且分布極度狹隘的族群。根據IUCN認定的稀有植物受威脅程度分類標準,將其歸類為易受害(vulnerable),很早便被雪霸國家公園列為第一優先的保育類植物。
他們馬不停蹄,換來棣慕華鳳仙花的一口喘息
棣慕華鳳仙花最大的特色,是花距不彎曲,花序多朵排成總狀花序,一次可開三至六朵花,喜歡生長在森林邊緣或林道兩旁,潮濕而略有陽光的環境。外型小巧可愛,宛如穿著桃色澎裙的精靈,人們行走時一瞥,過目難忘。
林試所研究人員、協助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推動的李俊緯,就是這樣被棣慕華鳳仙花「圈粉」的。
1995年,他與李瑞宗、張祖亮兩位指導老師前往雪霸國家公園北坑溪等古道,進行沿線景觀及遊憩資源調查計畫,同時篩選國家公園內極具特色、有發展潛力的黃花鳳仙花、棣慕華鳳仙花列為研究題目。
「我們覺得這個植物有它的代表性(台灣特有種),而且分布如此狹隘,僅一兩處有(特稀有),便選為計畫主題。希望能做更有效的生理研究、繁殖復育,避免未來它的棲地被破壞,造成物種絕滅的憾事發生。」李俊緯說,多年來,棣慕華鳳仙花的調查都顯示族群僅存在於觀霧遊憩區,2000年後才發現新竹霞喀羅古道也有極少數族群。
不過,在那之前,1995到1998年間,他已跑遍雪霸國家公園各區,以及黃花鳳仙花另一個生育地——宜蘭縣大同鄉與台中縣和平鄉交界的思源啞口,完成棲地環境與土壤調查在內的各種分析,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總算建立起整個繁殖復育體系。
繁殖不是簡單的事,有些植物為了確保種子在合宜氣候下發芽、避免幼苗夭折死亡,會有「休眠機制」;研究過程得要先弄清楚這個機制,下一步才是討論復育的可能性。
「黃花鳳仙花、棣慕華鳳仙花就有這種特性,所以我們先做種子生理研究,找到最好的發芽條件、發芽後植物生長的環境,甚至在組織培養也得到很好的結果,才終於確保了該植物可以在人工環境下繁殖與保存。」李俊緯回憶二十幾年前做這份研究時,既沒有想過今天會在林試所服務,更沒有想到會成為「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一分子。
但若回溯過往,在那個人們尚對保育陌生的年代,他就已經對台灣珍稀植物有高度興趣與熱忱,一切似乎也有跡可循。
雪霸國家公園剛成立不久(1992),李俊緯便跟著老師們上山。面對幾乎可以說是充滿挑戰的「拓荒時期」,其過程之辛苦不難想像。「畢竟是野外,我們必須背著自己的重裝和調查設備入山,凡事能省則省,帳篷也不帶了,只帶一塊帆布遮雨,人就在下面野營。山上沒有電,我們也只有一個小探照燈,每天就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清晨五、六點開始趕路,前往下一個駐在所。
「有時候走的是日治時期古道,有時候要開山闢路,也會碰上多處坍塌。我們一上去就是三、四天,沒水沒電地過日子,做棲地調查、生育地調查,才有第一手資料。此外,學生時代窮,都騎機車上下山,偶爾還必須單日騎車從台北往返觀霧,只為了採集最新鮮的樣本。這些工作需要的除了體力,還有一定的毅力。」
因為有1995年一系列的保種研究,當2019年的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展開,他十分欣喜於當年陪伴他走過碩士論文的棣慕華鳳仙花,已從瀕危降到易危。「國家公園的成立、學者們對植物生理的研究,讓稀有植物滅絕的危機與壓力逐漸減少,而二十幾年之後,我們又有了更多資源,有了政府投入『方舟計畫』;我想,這就是方舟計畫扮演的角色,讓更多資源進來,讓台灣地區珍貴稀有的植物獲得更多喘息的機會。」
沒有耐心的種子,需要人們有耐心的愛
從瀕危降到易危,這樣說起來,棣慕華鳳仙花似乎是計畫中較為幸運的一個?
李俊緯的看法樂觀,可是依然保持謹慎,回頭解釋前面提到的「棣慕華鳳仙花的最佳發芽條件」:用4°C的溫度,濕冷層積八個星期即有顯著效果,中間如果能再加上一些賀爾蒙,便可取得良好的發芽率。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觀霧位在海拔兩千公尺,冬天溫度非常低,種子八、九月成熟掉下來,不會馬上發芽,要經過約兩、三個月的低溫,才會打破休眠。因此,我們一開始只有在觀霧這個地方看得到棣慕華鳳仙花,因為環境適合它打破休眠。
「再補充一個有趣的故事:鳳仙花的屬名是Impatiens,我們知道有個英文單字是patient,耐心、我們會說Be patient、要有耐心,而impatient則是不耐煩的,鳳仙花的『Impatiens』就在說它的種子。
「它的種子很特別,外面的果莢只要一碰就會彈開,所以傳播主要是靠果莢彈出的物理力量,距離相當有限,最多就50公分——對這個稀有植物來說,族群擴散非常困難。」
綜合上述,可以知道儘管我們掌握了棣慕華鳳仙花的生長祕訣,也確實讓該族群在國家公園內穩定下來,但考慮到其生長條件,那些在保護區之外的棣慕華鳳仙花,其實依然面臨著各種生存壓力。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台大團隊研究出棣慕華鳳仙花的生長繁殖特性後,台大梅峰農場已成功將棣慕華鳳仙花做異地復育(ex-situ conservation),並取得良好成果,這也是未來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方向:林試所與其他學術及民間單位,如:台大梅峰農場、中興惠蓀林場、蘭嶼高中與保種中心共同合作,推廣適地適種,跨領域、跨機關、跨團體地一起為這塊土地保種。
不過,李俊緯也強調,異地復育並不適用於所有植物:「以同樣被列入易危植物的高士佛澤蘭(Eupatorium clematideum var. gracillimum)為例,它原本的生育地是台灣南端屏東縣滿州鄉,本身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很多蝴蝶喜歡。可是,當人們發現這點,開始瘋狂地栽種,從屏東、高雄、台中,甚至到北部,就忽略了高士佛澤蘭對其他地方來講,是個來自南部、相對的外來物種;它可能排擠到原本中北部的植物,也使得蝴蝶變得偏好單一種蜜源植物。
「如果沒有很仔細的學理研究,貿然引種並不適合生態界,應該儘量避免。台大梅峰農場之所以進行棣慕華鳳仙花的異地繁殖,一來是因為梅峰為實驗單位,二來梅峰與觀霧的景觀條件也吻合。如今梅峰引種的棣慕華鳳仙花族群生長穩定,復育狀況良好,與雪霸國家公園的觀霧、雪見遊憩區附近,都可以看到這些稀有植物復育成果,成為很好的環境教育與生態保育的最佳媒材。
「我不希望台灣的珍稀植物像上次刊出的烏來杜鵑那樣,等到原生地都沒有了,我們才來做復育,那樣就為時已晚了。希望提前部署,先保住它們的原有棲地,再配合環境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