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過戰火卻死於怪手?屏東石頭營遭破壞,看菲律賓如何保存軍事遺跡 | 全球防衛雜誌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逃過戰火卻死於怪手?屏東石頭營遭破壞,看菲律賓如何保存軍事遺跡

位於屏東縣春日鄉的日軍要塞遺跡「石頭營」,遭到光電開發廠商施工破壞。圖為石頭營要塞的機槍堡原貌。 圖/林炫耀提供
位於屏東縣春日鄉的日軍要塞遺跡「石頭營」,遭到光電開發廠商施工破壞。圖為石頭營要塞的機槍堡原貌。 圖/林炫耀提供

今(2020)年9月底,《聯合報》揭露一則國內軍事觀光發展的「噩耗」:位於屏東縣春日鄉的日軍要塞遺跡「石頭營」,遭到光電開發廠商施工破壞。儘管在相關文史工作者的奔走下,工程暫時停工,不過僅隔了數天卻又復工,讓各界人士不免擔心,是否又有重要的軍事遺跡,在過去逃過戰火,現在卻死於怪手?

台灣罕見的完整二戰日軍要塞遺跡

根據目前的公開資料顯示,石頭營要塞位於屏東縣春日鄉,佔地超過100公頃,有高達60座陣地。當中包括「戰鬥司令部」、10座火砲陣地、36座機陣地,並有鋼筋混凝土掩體加固,此外還有9條坑道,總長度達2,800公尺。是國內規模龐大且罕見、甚至也可說是世界少見的完整二戰日軍要塞遺跡。

台灣很多地方都有日軍遺蹟,但為什麼屏東的數量、規模都格外突出?台灣四面環海,但適合執行現代兩棲登陸作戰的地點卻不多,屏東海岸就是其中之一。在歷史上,日軍曾有兩次登陸台灣的行動,都是在屏東進行,一次是1874年在今天的車城鄉登陸,另一次是1895年在枋寮登陸。

儘管在後來的數十年裡,兩棲登陸作戰的戰法、技術與設備不斷進步,但自然環境的變化卻不大,因此到了二次大戰末期,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連戰皆墨,台灣也受到威脅。因此日軍經過評估後,在現今的春日鄉籌建石頭營要塞,以準備面對可能的美軍登陸,只是由於歷史的因緣際會,美軍的跳島戰術跳過了台灣。

綜觀這陣子的新聞,我們看見屏東縣政府的官方說法自相矛盾。把時間拉到三年前,可知當時的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公開宣示將振興「軍事觀光」,還大動作帶領媒體參訪,春日鄉的石頭營要塞就是其中要角之一。但三年過去,不但國內沒有多出新的軍事景點,反而還差點毀於所謂「綠電」之手,在這段時間裡,不但中央是由同一政黨執政,連屏東縣的縣長都是同一人,這何其諷刺!

不過如今消息既然曝光,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石頭營的存續「危險」當然也是「機會」,菲律賓馬尼拉附近的知名觀光景點「科雷希多島要塞」絕對可供相關單位參考。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曾公開宣示將振興「軍事觀光」,石頭營要塞就是其中要角之一。圖為石頭營要塞的砲陣地。 圖/林炫耀提供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曾公開宣示將振興「軍事觀光」,石頭營要塞就是其中要角之一。圖為石頭營要塞的砲陣地。 圖/林炫耀提供

見證「東方直布羅陀」的科雷希多島

科雷希多島位於菲律賓馬尼拉灣的入口處。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再加上馬尼拉從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就是菲律賓的第一大城和最繁忙海港,科雷希多島因此長期肩負拱衛馬尼拉的重責大任。19世紀末,美國在美西戰爭中打敗西班牙,接手統治菲律賓,對科雷希多島的軍事建設更加積極。美國統治當局在科雷希多島和周邊附屬島嶼進行大規模要塞建設,並於1914年告一段落,由於要塞群固若金湯,馬尼拉灣防禦滴水不漏,因此贏得「東方直布羅陀」的美名。

不過太平洋戰爭初期,美菲聯軍不敵兇猛日軍,戰局逐漸惡化。1942年3月,美菲聯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留下「我將回來」的名言後,離開科雷希多島「轉進」澳洲;4月,巴丹半島上的美軍指揮官下令投降,於是日軍得以集中全力猛攻美軍最後據點科雷希多島;到了5月5日,日軍在夜間派遣部隊登陸科雷希多島,儘管遭到美軍強烈抵抗,但依然站穩腳跟奮戰前進,逐漸突破島上美軍防線。

次日上午,繼任的美菲聯軍最高指揮官溫萊特將軍眼見大勢已去,決定「犧牲一天的自由換取數千條寶貴性命」,下令美軍投降,美國苦心經營40年的「東方直布羅陀」在一天之內拱手讓給日本,而科雷希多島被日軍攻占也象徵菲律賓淪陷,成為美國歷史上的傷痕。

不過隨著太平洋戰爭戰局逆轉,美軍挾強大軍力反攻菲律賓,於1944年10月登陸雷伊泰島,並於雷伊泰海戰中擊退潰日本聯合艦隊,下一步就是準備收復馬尼拉。此時科雷希多島的戰略價值已大不如前,但對麥克阿瑟來說,收復科雷希多島是戰爭祭壇上的獻禮,象徵洗刷兩年多前的屈辱。

1945年2月16日上午,美軍空降部隊和兩棲部隊分別依照計畫開始反攻科雷希多島,到了2月底即大致肅清日軍反抗,許多躲藏在地道裡的日軍則選擇引爆彈藥自盡,當中又以發生在島上最主要坑道「馬仁達隧道」裡的規模最大。

綜觀當年戰史,由於麥克阿瑟的堅持,美軍最後選擇反攻菲律賓,而不是登陸台灣,否則發生在馬尼拉的血戰,很可能在台北上演,而日軍在科雷希多島的血腥抵抗,也很有可能在石頭營要塞發生。也許菲律賓整體來看不像我國這麼發達,但他們對軍事觀光的發展絕對遠超我們,因此科雷希多島的「華麗轉身」值得我們參考。

科雷希多島及周邊島嶼形勢圖。 圖/維基共享
科雷希多島及周邊島嶼形勢圖。 圖/維基共享

1942年美菲聯軍人員走出馬仁達隧道,向日軍投降。 圖/維基共享
1942年美菲聯軍人員走出馬仁達隧道,向日軍投降。 圖/維基共享

菲律賓如何保存軍事遺跡?

二次大戰後,科雷希多島由菲律賓軍方管理,但為了發展觀光,菲律賓國防部於1986年和當時的觀光部和旅遊局簽署合作備忘錄,由軍方委託後者發展科雷希多島及附屬島嶼和水域的觀光產業,同時必須維護這些地方的戰爭遺跡,不會因為發展觀光而被破壞,租金為象徵性的一年一菲律賓披索,合約期限為50年,並成立「科雷希多基金會」專責處理相關事宜。

經過多年的發展,科雷希多島已經成為馬尼拉附近熱門的觀光景點。島上可參觀的地方大致可分為當時的建築要塞遺跡和後人修建的紀念性建築兩種,前者諸如兵營、軍醫院、指揮部、砲台等,至於在馬仁達隧道,遊客可體驗精心編排、以科雷希多島戰役為主題的聲光秀。

遊客走在主坑道上,欣賞運用支坑道的遠近縱深和不同顏色及亮度的燈光,靈活搭配所呈現出的歷史場景,栩栩如生地描述二次大戰時,美菲聯軍在科雷希多島和菲律賓英勇抗擊日軍的故事,此外,當地還保留了幾條被炸坍塌的坑道,讓人得以一睹當時的慘狀,而當年麥克阿瑟搭乘魚雷艇逃脫的碼頭也保留至今。

部分馬仁達隧道支坑道目前作為展出使用,還原當年的場景,供遊客參觀體驗。 圖/作者提供
部分馬仁達隧道支坑道目前作為展出使用,還原當年的場景,供遊客參觀體驗。 圖/作者提供

另一方面,最主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太平洋戰爭紀念堂,它以簡潔但莊重肅穆的祭壇和紀念碑設計,緬懷在太平洋戰爭中捐軀的菲律賓人和美國人,另外還附設一座博物館,館中展出多樣二次大戰期間的輕兵器和當時的文物,幫助遊客了解當年的歷史。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歷史的形成需要時間累積,但毀壞卻可發生在一瞬之間,生產能源有多種手段,但石頭營要塞只有一個,唯有做好妥善的規劃保存,才能真正振興「軍事觀光」,在疫情期間吸引國人,疫情過後吸引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科雷希多島的指揮部遺跡。 圖/作者提供
科雷希多島的指揮部遺跡。 圖/作者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