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以外的另一條出路:台灣企業如何邁向「經濟民主」的大道? | 廖郁雯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罷工以外的另一條出路:台灣企業如何邁向「經濟民主」的大道?

台鐵企業工會發動不加班行動,造成台鐵表定列車全停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鐵企業工會發動不加班行動,造成台鐵表定列車全停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期與五一勞動節相關的熱門話題莫過於台鐵工會依《勞動基準法》發動睽違34年的國定假日不加班,呼籲會員集體休假。針對此波「類罷工1的停駛,政府公布「類火車」等因應措施,希望顧及連續假日乘客返鄉、出遊的便利性。

自2016至2019年,台灣發生三次航空產業罷工事件以來,已經越來越多民眾意識到工會是有效整合員工訴求的發聲管道,社群平台上不僅出現「不爽不要做」、「為何要逼宮乘客」等短淺評論,公司化是否能帶來提升效率的實質改革?是否能給乘客更安全、讓司機不再過勞的台鐵?同樣引起大眾的關注。

該如何看待台鐵公司化可能帶來的損失及利益?如此複雜又牽涉管理及財政專業的題目並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工會透過集體休假的行動來爭取協商籌碼,集體參與公司/機構/單位在制度的改革過程,是實踐經濟民主的一種方式。而經濟民主和我們熟悉「一人一票投出總統、立委」的政治民主有何關係?我衷心推薦大家可以閱讀《勞動僱用資本:以經濟民主翻轉資本主義之路》,拓展深化民主的視野。

經濟民主不能當飯吃?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於2021年1月出版此書,前一、二章作者洪敬舒敘述何謂經濟民主,並用政治民主的概念對照、比喻。不只以數據資料批判資本主義對社會帶來的傷害,也列舉目前在英、美、西班牙、阿根廷等國家正在進行有經濟民主精神的各項案例與政策工具,加深讀者理解經濟民主的實際樣貌,就是以多元取代獨裁。把民主的原則帶入職場與企業中,既可維持市場經濟,但同時又讓辛勤工作的勞動者享受到真正的涓滴效應。

改善貧富差距,增加就業機會,是許多先進國家需要面對的普遍問題。作者洪敬舒說明,美國一間非營利機構「民主協同合作」(The Democracy Collaborative)反思到美國正面臨嚴重的經濟、種族及氣候變遷等不平等威脅,持續破壞民主危機,因此從管理土地、社區開發、金融投資到日常勞動,羅列十五個有助於解決貧窮懸殊、維持利潤配置公平的執行方法。書中舉出相關統計資料、引用知名諾貝爾經濟學者Joseph Stiglitz的評論,佐證作者所述:「經濟民主並非虛幻的烏托邦,也不是一種創新用語,而是一種徹底運用民主實踐平等的已知可行方案」。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從家族化霸權到員工共同經營的漫漫長路

從一、二章的各國實例,反思台灣經濟發展的主流樣貌與歷史事件,能夠讓讀者更了解台灣的困境與挑戰。

1978年,台灣省政府將公營企業的新竹玻璃公司民營化,但民營化之後的新竹玻璃公司卻在1985年股票下跌、董事長任和鈞挪用公款虧空並攜帶現金1.8億元潛逃美國,導致公司宣布破產,一群員工不離不棄、接手苦撐;1992年前後,因新聞紙進口關稅降低,導致國產用紙的公營事業「中興紙業」連年虧損,經濟部於2001年規劃將中興紙業作為民營化標的,由董事長沈明鋒號召留任304名員工一起出資「興中紙業」繼續營運中興紙業既有業務並規劃公司轉型;同年,台灣汽車客運因累積虧損高達400億元,面臨交通部要求儘速民營化。留任的一千多名員工,每人出資三十萬元,在2001年6月成立現在大家熟悉的「國光客運」。

本書的第三章,生動描寫在台灣產業的變遷歷程中,國家經濟與公司治理的政策演變與型態,如何開啟、阻斷勞動者實踐經濟民主的道路。作者張烽益分析三個故事中,促使員工共同出資的始末,以及運作經濟民主的過程中,財團勢力如何挾帶龐大資源介入與政府當權消極地不介入,最終公司還是走向被財團收購,由上而下的經營之途。

第三章中還談到,過去風靡一時的「員工分紅配股」間接造成高科技產業、科學園區的「零工會」現象。書中整理民間企業與金融機構推行的「員工持股信託」的狀況,彙整並一一介紹現行《公司法》中,員工持股的五個途徑。作者張烽益指出,現有員工持股的途徑其實施門檻極高,且台灣多數企業處在家族化經營的霸權之下,以封閉又重視家族血統的企業文化當道,企業要走向員工共同所有、平等參與經營,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台灣汽車客運因累積虧損高達400億元,面臨交通部要求儘速民營化。留任的一千多名員工,每人出資三十萬元,在2001年6月成立現在大家熟悉的「國光客運」。圖為已經拆除的國光客運台北西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汽車客運因累積虧損高達400億元,面臨交通部要求儘速民營化。留任的一千多名員工,每人出資三十萬元,在2001年6月成立現在大家熟悉的「國光客運」。圖為已經拆除的國光客運台北西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借鏡國外,讓台灣企業「把餅做大」同時也「把餅分好」

本書最終章由兩位作者為未來提出解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終章提到在後疫情時代,世界各國面臨大量勞工失業、許多企業及機構紛紛倒閉的經濟創傷之下,除了由政府主動紓困援助以外,英、美兩國的民間組織,倡議讓員工擁有更多主導權來解決失業危機與減緩福利系統的壓力。

作者強調,員工共享、共治並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唯一仙丹,但過去從執政者到一般民眾的確低估了實踐經濟民主帶來的效益與貢獻。美國國家員工所有權中心(NCEO)報告顯示,在經濟不景氣期間,員工持股比例較高的企業裁員機會較低,且一旦度過風險,員工所有權人的退休儲蓄、工資、平均生產率皆有提升趨勢。

作者進一步舉出,台灣2016年的工商普查統計,五人以下的企業有101.9萬家,佔所有企業的78.6%。根據經濟部2018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調查,143萬的中小企業當中,大多屬家族經營,且超過六成沒有接班計畫。作者表示,未來十年到二十年極可能面臨銀色海嘯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沒有傳承的產業,讓台灣流失珍貴的關鍵技術與默會知識。或許,2018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的《商店街員工所有權法案》(MSEOA),種種輔導員工接管中小企業的措施,能夠成為台灣的借鏡。

經濟學博士吳啓禎在推薦文中寫道:「經濟民主的空白,是阻擋台灣深化民主的巨石」;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也提到「改善所有工作者的待遇與勞動條件,攸關民主體制能否永續深化」;交大科法學院副教授邱羽凡更期許,「經濟活動中,每位利益關係人都有參與及制定決策的權利」。

期待未來,我們能有更多人認同並團結走向真正平等的勞動與生活。無論是共同經營合作社、共同持股經營公司,或是集體加入工會、發動爭議行為來協商、介入營運方針的制定,都能用正常心態來看待。

圖為2022年五一勞動節,來自全台各職業工會的勞工團體齊聚總統府前凱道上,表達勞工訴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2022年五一勞動節,來自全台各職業工會的勞工團體齊聚總統府前凱道上,表達勞工訴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罷工在法律上有嚴格定義,必須是工會發動、爭取的權益為調整事項,且經調解不成立後經過民主投票程序,會員過半數同意後才算合法罷工。沒有加入工會的人無法合法行使罷工權。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