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量表困住醫病關係,錯誤制度應懸崖勒馬:從醫療暴力降階做起 | 翁銘佑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巴氏量表困住醫病關係,錯誤制度應懸崖勒馬:從醫療暴力降階做起

示意圖,圖非本文所指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圖非本文所指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5月10日,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顏尚易醫師於臉書貼出影片,經報導為52歲張姓家屬請求醫師為臥床母親開立巴氏量表而發生口角。聳動的畫面總能引起觀眾的眼球,激起醫護對長期廉價健保血汗剝削下的憤怒出口,論壇上則出現各種「告死這人渣、讓他終生不准用健保」等情緒字眼,甚至興起繼續加重醫療暴力罰則的論點。看似反應熱烈,實則對醫病環境無任何幫助。我想從微觀到綜觀論,重新敘述我看到了什麼。

因為必須敘述細膩的情緒變化,請容許我詳述我自己所看到的細節:影片從家屬張先生揪住顏醫師上臂醫師袍說:「這回你(他)媽的來挑釁我就對了?」開始,態度上要求醫師為之前言行給個說法後。而顏醫師則開始面對群眾與工作團隊喊:「違反醫療法!他對我動手動腳,各位記錄一下。」

張先生鬆開手並保持一個距離思索,彷彿還在感受顏醫師對自己扣上了「違法」罪名該如何反應。這時護理人員正安撫張先生。但顏醫師往旁側準備離開時,又「看了」張先生一眼,直視眼睛的肢體語言立刻勾起張先生怒火,吼道:「憑什麼這樣講(我違法),睨啥潲(gîn sáⁿ-siâu)啦,X!」往顏醫師身上揮拳揮空。

在談論此事之前,我也必須先嚴厲譴責醫療暴力。從影片中,我們也看到情況從這邊開始失控,遭受攻擊的顏醫師情緒激動,向群眾大喊:「我被打了!我被打了!各位有沒有看到,身為一個醫師,就這樣子照顧病人也要被打,各位來作證。」揮拳後的張先生站在病房門口,由護理人員持續安撫著,已停止行動。

顏醫師原已離開,又回頭持續走向進逼並「看著」張先生,抬手指著張先生的臉喊著:「我今天一定要處裡這件事情,我今天一定要處裡。你剛打我...」,然後在張先生面前原地轉身向工作人員大喊:「調監視器!調監視器!今天...」,原本已稍平息的張先生,受不了近距離挑釁,再次出手,因為距離很近,這次直接直擊顏醫師正臉。顏醫師更激動了,大喊:「我要提告!我要提告!我一定要...」(影片結束)。

何謂「暴力降階技巧」?

面對衝突現場時,直接使用肢體上強力的壓制或制止作為預防暴力行為的措施,往往帶有侵犯和強制性,對當事者可能造成嚴重危害。「暴力降階技巧」(violence de-escalation technology)最早是在精神科住院病房被探討,利用社會心理學原理阻止衝突升級,引導當事人走向更平靜的個人空間。

我們可以使用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技術以緩和怒火,使即將發生的暴力行為降至可控制的階段。概念上暴力行為分為以下五階:

  1. 觸發:衝突誘使患者情緒偏離常軌。
  2. 升階:衝突加劇,理性控制能力進一步下降。
  3. 危機:攻擊衝動控制越來越薄弱,肢體語言上展現握拳怒視等一觸即發態勢,然後產生攻擊。
  4. 恢復:攻擊後釋放部分壓力,可回復常軌理性,但也可受剛分泌的腎上腺素開始產生生理影響而再次爆發。
  5. 危機後低潮:身體消耗感,理性回復,開始思索代價,產生悔恨、心煩、羞愧等負面情緒,可能自傷。

其中在整個過程裡,第二階段是降階技巧介入化解的重要時機。

降階有各種理論與技巧,我以自身理解敘述部分內涵:

第一步是自我介紹,並請求允許進入對方個人空間,如「你好,我是OOO,我負責這部門,我可以跟您談談嗎?」;向對方預告自己的動作:「謝謝你,我想聽清楚您的訴求,所以我會靠近你並讓顏醫師先離開」、避免未經同意的觸碰;表達尊重並給予尊嚴:「謝謝你的同意,這非常紳士」;理解並表示對方所表達的事項或感受是重要的:「無法及時開立巴氏量表的確影響很大,您辛苦了」;用自信的態度感謝對方的自我控制。

使用主動聆聽技巧,保持友善態度與讓對方心理舒適的個體距離、適當的眼神交流、開放式問句、理解並復誦反饋內容讓對方安心、點頭並輕聲說「是」、「嗯」表達傾聽理解並鼓勵繼續抒發想法,適當時機幫對方敘說的情緒作定錨:「聽起來你很難過」、「這的確會讓人沮喪」、「這些事的確讓人想生氣」,協助對方梳理情緒,減少窘迫感(丟臉),並避開被汙名化的感受(無理取鬧的家屬)。

示意圖,圖非本文所指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圖非本文所指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對話時,多運用有「我」作為主詞的句子:以「我」作為開頭的對話,強調個人獨立性,將「與談者」與「原先衝突情境的這些人事物」在情感上區隔成更明確的「第三者」,而能與對方建立新的個人關係,如:「我想知道今天發生了什麼,但當你手裡拿著刀時,我很難專注於你的話。」「我想協助你,了解你的訴求,能否隨我到會客室,我請您喝杯茶慢慢聽您說。」最後是「有效暫停」:在降溫後提出上述重要邀請前後時使用,每次的留白可使一部分憤怒降低,讓對方逐漸回復理性思緒,重新感受時間空間上的安全感,願意順服配合。

上述的降階技術在進行前,必須先進行場域管理:消除干擾、令人不安的影響或破壞性的人物在場。適當的場域梳理能大幅減少傷害的發生率與程度。很可惜的是,當下顏醫師成為了誘發攻擊的因素,而在場沒有負責人可以跳出來梳理現場,安撫並帶走顏醫師,使後續的衝突升階失控導致顏醫師受傷。

「醫療暴力零容忍」淪為口號,空有罰則的《醫療法》

加重醫療暴力相關法規的刑責,無法有效遏止暴力行為,這次三總影片就是很好的參考,顏醫師對張先生控訴「違反醫療法」後,反而加重衝突,誘使升階,理性判斷與控制能力進一步下降,進入危機階段,難以控制攻擊衝動。並最終由逼近個體距離、直視眼睛等肢體訊號誘發了攻擊行為。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中心(UC Davis Medical Center)於2022年5月成立衝突升級快速反應小隊(Behavioral Escalation Support Team, BEST),提供全天候24小時的快速到場,一年來完成約一千五百次出勤,減少49%的警察出動、減少百分之百的暴力傷害、99%的住院患者失聯、和88%的不遵醫囑自辦離院(AMA discharges),成效驚人的好,運用的就是暴力衝突降階技巧。

加州於2017年生效《醫療保健工作場所暴力預防法》多項內容,雇主應在僱員帶薪時間內免費提供醫療暴力預防的防護設備、培訓。應制定暴力預防計劃:培訓方式、各自角色、場域風險年度檢討與改善、確保足夠支援人員能及時應對暴力事件、安排足夠醫護工作人員(血汗、護病比)以減少暴力事件誘發。

示意圖,圖非本文所指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圖非本文所指當事人。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我們的《醫療法》針對醫療暴力,只有罰則,沒有探討,沒有方針,沒有作為,空有「醫療暴力零容忍」口號,卻無規範院所雇主該負擔培訓與改進環境流程的責任。視醫療暴力為不該發生的異常事件,每每成為無意義的輪迴——即「事發」、「關懷受害醫護」、「譴責」。我強調,應將「醫療衝突與暴力」視作常規中必定會發生之事,但可通過準備來避免或減輕相關事件傷害,才能正視「醫療衝突降階技巧」的需求性與必要性。

我呼籲應將「醫療衝突降階」制度內容入法,有法源才有資源、有罰則才能落實。才能要求所有醫療院所必須採用經驗證的預防技巧,院方(資方)與政府必須提供資源,讓所有一線人員與值班管理者得到足夠的研習與訓練來熟練技巧、正視壓榨醫護人力是產生醫療暴力的重要因素。

巴氏量表的用意及其爭議

臨床上醫師開立的是「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其中包含巴氏量表,評估的是患者日常生活(daily life)的功能。生活基本活動包含:進食、大小便控制、移動、如廁、穿衣、洗澡,是隨著嬰幼兒發展在生命前幾年依序學會,失能時也會以相反順序進行,因此完成洗澡的複雜行動會是第一個喪失的能力,進展到最後逐漸失去移動能力、大小便失禁、需要人工管灌。但事實上,患者在任何一個面向的失能,不管巴氏量表70分還是30分,都代表失去了獨立性,都需要他人協助,對家屬而言只有放棄工作回家照顧「是」與「否」的兩種選擇。

外籍看護是「中階技術外籍勞工」,當初設立高門檻是依據《就業服務法》第42條規定:「為保障國民工作權,聘僱外國人工作時,不得妨礙本國人之就業機會。」但台灣人口急速老化,照護需求遽增,高等教育與少子化因素之下少有青壯願意投入全日看護;台籍看護每月六至九萬高昂的收費也讓一般家庭望之卻步,若無平價外籍看護引入,勢必有家庭成員需犧牲職涯回家照顧,而其本身往往成為下一個弱勢。

因此,引進外籍看護的高門檻,美其名保障國人就業權利,事實上卻是殘害國人子女犧牲職涯,或在經濟上被剝削。而巴氏量表開立的後門弊端,實際造成「有錢就沒門檻」、沒錢就陷入困境,讓弱勢更弱勢,比悲傷更悲傷的各種長照悲歌。

臨床上醫師開立的是「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在其中包含巴氏量表,評估的是患者日常生活(daily life)的功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臨床上醫師開立的是「病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在其中包含巴氏量表,評估的是患者日常生活(daily life)的功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社會事件上,我們常會陷入膚淺的檢討加害、被害者的論述,而忘記系統性的錯誤來自執政者的怠惰。

近日台南孕婦左轉車禍造成母重傷女兒身亡,表面上是左轉車搶快撞到行人,實則長期「車本城市」的交通規劃概念,在一次的修改禮讓行人罰則後,就讓民眾誤信「行人地獄」結束,人本城市必須有如行穿線(斑馬線)退縮與庇護島和號誌時相的諸多硬體搭配,錯誤規劃導致行人與車輛行進路線產生交會衝突,才是造成一年交通事故死亡三千人的系統性災難的主因。低劣的交通設計,導致車流動線衝突、會誘發人性兇惡的一面,看似衝突雙方的錯,實則低劣的系統設計者所導致。

對比於這次三總醫療暴力事件,本該合作共同謀求臥床母親最大利益的醫病關係,因為錯誤的外傭審核制度,因為長年過勞的血汗壓榨,將心力憔悴的醫師與長照家屬擺上擂台,傷害與提告之後,沒人是贏家。

呼籲廢止醫師開立巴氏量表,解放醫病困境

醫師沒在生活照護現場,根本上就不該是開立巴氏量表的那個人。巴氏量表的內容如:是否可上廁所完「獨立擦屁股」、大小便會不會失禁、會不會自己洗澡,根本上就跟醫學專業評估無關,也不可能由醫師在診間短短時間就能知曉與評估背書,全憑家屬說什麼就算什麼,醫師只能選擇信不信。

太隨和的醫師反而被仲介盯上,冒名頂替也層出不窮。醫師怕開立浮濫後有法律責任,只能用與專業無關的「軟釘子」去篩選患者,要求連續來看診半年才願意開出。等於急性期三個月後,也許再等三個月到半年,開出量表之後又花二至三個月跑流程。家屬必須熬過這漫長的一年才有外籍看護到位,得到喘息機會。

我們應該回歸長照體系,由專業團隊在實際參與照護現場時評估,只要現場失能情境條件符合,當下就應開出量表,量表的內涵應是要積極協助的項目,不該是求助門檻。預防勝於治療,應讓家屬能盡快得到協助,防止失能後續的意外傷害、病情惡化。政府沒有權力用錯誤理由去阻止患者得到照護,應廢止醫師開立巴氏量表才能申請外籍看護,讓困擾醫病多年的荒謬制度得以改正。

我們應該回歸長照體系,由專業團隊在實際參與照護現場時評估,只要現場失能情境條件符合,當下就應開出量表,量表的內涵應是要積極協助的項目,不該是求助門檻。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我們應該回歸長照體系,由專業團隊在實際參與照護現場時評估,只要現場失能情境條件符合,當下就應開出量表,量表的內涵應是要積極協助的項目,不該是求助門檻。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