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曲江湖調:唸歌仔國寶楊秀卿的史詩絕唱 | 李志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人生一曲江湖調:唸歌仔國寶楊秀卿的史詩絕唱

圖為唸歌夫婦楊再興(右)、楊秀卿(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唸歌夫婦楊再興(右)、楊秀卿(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海棠斷枝不見血,鳥巢倒扣北風吹,寡母孤女心不齊,花蕊離枝掃落地。

電影《血觀音》一開場,端坐於閻羅殿上的彈評說書人楊秀卿即以唸唱一段勸世意味的「四句聯」揭開故事序幕。影片中,楊秀卿彈唱月琴的說書內容不時穿插其間、搭配劇情逐段說唱。類似這般結合傳統唸歌的敘事手法,同樣亦可見諸三十多年前(1989)上映的一部鄉土文學電影《沒卵頭家》,擔綱配樂的李泰祥特地採用琵琶演奏模仿月琴的說書形式,欲向當時已故恆春走唱藝人陳達(1906-1981)致敬。

詭譎的燈光下,每當《血觀音》一幕幕的劇情串場之間,楊秀卿總會適時出現,並以一口充滿江湖滄桑的暗啞聲調唸唱著劇中角色的宿命際遇,宛如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俯瞰著眾生一切的醜惡及悲喜,同時又隱約呼應著老一輩流傳的俗諺「人在做,天在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藉此暗喻楊秀卿在片中飾演的「說書人」,儼然象徵陰曹地府裡主宰人間命運的「十殿閻君」(閻羅王),冥冥之中指引觀眾看透人心的黑暗。

自古以來,在廟埕或樹下聆聽江湖走唱的藝人說書、唸歌仔,原本就是台灣早昔農業社會相當常見的一種閒暇活動。一如西方中古世紀歐洲大陸四處流浪、歌唱傳述英雄史詩或鄉野傳奇的吟遊詩人(Troubadour),而這些走唱藝人或樂師,其中大多數也都是盲人(古希臘神話向來就有以盲人為先知或智者的傳統),要不就是身患殘疾。

提及台灣(戰後初期)較廣為人知的例子,除了楊秀卿之外,還包括像是陳達、呂柳仙、吳天羅、邱查某(邱鳳英)。他們往往不識字、也不懂樂譜,一切憑口傳、無師自通,亦能臨場營造情緒氛圍、即興編唱故事,並且配合曲調唱詞的變化、口白聲韻的起伏來融入故事情節。

追溯更古早的時代,有些賣唱者原是以乞食、走唱維生,偶而也常去廟會或婚喪禮上彈唱,藉著唸歌仔說唱來換取賞金。譬如日治時期立石鐵臣發表在《民俗台灣》雜誌上的「台灣民俗圖繪」專欄便曾刊登一幅〈抽籤仔〉版畫,描繪當時台北萬華地區一名手執抽籤詩替客人卜卦、邊拉胡琴邊唱故事的流浪藝人,正在街頭上演出《陳三五娘》和《呂蒙正拋繡球》等說唱戲碼。

1941年9月《民俗台灣》第三期「台灣民俗圖繪」專欄刊登立石鐵臣〈抽籤仔〉版畫,內文寫道:「在萬華的友人家,呼叫著過往的行人來聽聽看,樂器演奏之先會掛著寫上曲目的字條數條,當你取下一張請他唱時,自己的命運就已顯現在歌詞中。我聽過了陳三五娘和呂蒙正拋繡球的歌,其歌聲之豪邁正如其風貌一般,大有豪傑悲歎之情。」  圖/作者收藏翻拍
1941年9月《民俗台灣》第三期「台灣民俗圖繪」專欄刊登立石鐵臣〈抽籤仔〉版畫,內文寫道:「在萬華的友人家,呼叫著過往的行人來聽聽看,樂器演奏之先會掛著寫上曲目的字條數條,當你取下一張請他唱時,自己的命運就已顯現在歌詞中。我聽過了陳三五娘和呂蒙正拋繡球的歌,其歌聲之豪邁正如其風貌一般,大有豪傑悲歎之情。」 圖/作者收藏翻拍

「唸歌」需要靜靜地聽,就像阿婆仔食菜脯,愈嚼愈有味

19世紀英國大詩人劇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認為,盲人之所以成為吟遊詩人,乃在於他們聽覺敏銳的生理特徵。正因為失去了視覺的干擾,所以更能專注於聲音的內容,而像《荷馬史詩》這樣宏大的詩篇,尤其適合記憶力較強的盲人。

正如早期台灣社會那一代大多數盲人說唱者相似的成長歷程,昭和九年(1934)出生於文山郡新店街(今新北市新店區)的楊秀卿,從小由於發高燒導致視力受損,家人為了讓她即使失明也能靠一己之力餬口,便將年僅十歲的楊秀卿送給基隆以賣唱為生的「歌仔仙」蕭陳阿現做養女,並由同樣失明的養姊蕭金鳳口授學習彈奏月琴,並逐句背誦〈周成過台灣〉、〈山伯英台〉、〈斷機教子〉、〈詹典嫂告御狀〉、〈金姑看羊〉、〈呂蒙正〉等傳統歌仔唱詞。

經過三年(1944-1946)苦學勤練有成,楊秀卿開始出外走唱賣藝,與養姐兩人相伴遊走於酒家、茶樓、廟埕或公園等市鎮人口聚集的地方賣唱。之後,又受藥商聘僱賣膏藥,陸續到基隆九份一帶周邊較偏遠的山區、礦區聚落、農村、漁村等地演唱唸歌仔,演唱至高潮精彩之處即暫停,趁著空檔時間推銷各種跌打損傷、治咳嗽等藥品。

23歲(1957)那年「跌入子女坑」,與在汐止相識相戀的楊再興結婚生子。為了維持家計,楊再興放棄了修車的工作,改行自學大廣弦伴奏和楊秀卿搭檔演出,從此婦唱夫隨,浪跡天涯跑江湖。前後歷經十年的波折,並於(1969)正式轉入廣播電台說唱賣藥。

由於楊秀卿的唸歌經常善用各種劇情橋段和唱腔變化,來塑造人物的個性,甚至在唱詞中加入唸白,使整個故事的進行更為流暢,因此逐漸受到廣大聽眾的青睞。據說最走紅的時候,當時全台灣多達五十多個電台同時都在播放她的說唱節目。

這段期間,正值黑膠盛行的時代,楊秀卿也開始錄製大量的唸歌專輯,如「月球唱片」出版的《十殿閻君》、《勸世歌》、《通洲奇案》、《周成過台灣》、《探親結緣》等。其中經常被演出的一齣《周成過台灣》,後來在1992年由「文建會」重新錄製、收錄於《民族音樂叢書第六輯-楊秀卿的台灣說唱》這套CD專輯。

尤其在《周成過台灣》這齣劇中,楊秀卿既能以雄厚低沉的男性聲音來扮演渡台另謀生計的周成,又能用女性細膩柔美的嗓音來詮釋溫柔賢淑的媳婦月里,甚至還能同時模仿老態龍鐘的聲調來演出周成的父親。楊秀卿藉由角色擬音的聲調變化,使得一人獨唱的唸歌仔,變成宛如多人扮演的歌仔戲,達到一人分飾多角的戲劇效果。

楊秀卿曾在《唸歌絕藝:楊秀卿女士口述歷史影像紀錄專輯》(2009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製作發行)這部影片訪談中提到:「唸歌跟歌仔戲不一樣,歌仔戲是看腳步手路,我們的唸歌則是需要靜靜地聽,就像阿婆仔食菜脯,愈嚼愈有味」。有趣的是,從她的許多錄音中發現,每一次的唸歌演出即使是同樣的劇目,許多的對白唱詞也都不盡相同。

早年楊秀卿大約三十多歲時拍攝的一張年輕照片,不難想像她在個性上總是不吝表現一貫樂觀俏皮的幽默感,以及樂於嘗試各種新事物的可塑性。  圖/翻拍自2009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製作發行《唸歌絕藝:楊秀卿女士口述歷史影像紀錄專輯》
早年楊秀卿大約三十多歲時拍攝的一張年輕照片,不難想像她在個性上總是不吝表現一貫樂觀俏皮的幽默感,以及樂於嘗試各種新事物的可塑性。 圖/翻拍自2009年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製作發行《唸歌絕藝:楊秀卿女士口述歷史影像紀錄專輯》

瀕臨失傳的懸念:過去那些會唸歌的都跑去「土州」賣鴨卵矣

「各位朋友,你就聽清楚,我的聲音就親像彼落破銅鑼,唱的若是毋湯好,請恁各位就多包涵,本人就是98歲的老阿婆」。曾經看過楊秀卿唸歌的現場演出或是相關音像紀錄的聽眾朋友,相信應該都對她幾乎每回出場表演時總是自稱「98歲老阿婆」的開場白並不陌生。

「就像『怪老子』(布袋戲角色)每次都要說自己63歲,而不能說64歲,因為怕會被閻羅王召回去」,楊秀卿每每藉此「練痟話」(liān-siáu-uē,意指「開玩笑」)逗觀眾開心:「所以我也只能說98歲,不能說99歲」,要不然就得去「藏草」(tshàng-tsháu,意指「躲進墳墓堆」)啦!

事實上,從她12歲(1946)開始跑江湖走唱,到她82歲(2016)與門下藝生儲見智「微笑唸歌團」合作拍攝《唸啥咪歌》MV,以唸歌仔搭配剪紙藝術、文字拼貼來重新演繹《哪吒鬧東海》的神話傳說,藉此向更多年輕一輩宣揚「即興的唸歌,其實就是台灣的爵士樂」這樣的新潮觀。

回顧過去的歷史,楊秀卿雖然並沒有真正活到98歲,而與她同時代以唸歌著稱、甚至出道更早的走唱者亦是所在多有,但她卻是台灣史上頭一個將唸歌這門傳統藝術率先帶入電影、動畫、劇場、嘻哈、搖滾等各領域進行跨界融合的先行者,同時也是從事說唱藝術生涯維持最長久的第一人。

或許是因為《唸啥咪歌》這部動畫MV的影響,後來我偶然在二手拍賣網站上找到了一張2002年由楊秀卿已故的嫡傳弟子洪瑞珍製作、「台灣台語社」出版的《哪吒鬧東海》CD有聲書。該劇中有一回合「大鬧東海,魚蝦受災」講述龍宮三太子率領海洋裡各種魚類水族生物,正準備要「點兵列陣」與哪吒大戰的故事場景:

小卷仔展伊會放火烺
胿魚展伊𠢕歕風
蟶仔一尾若竹管
海翁(鯨魚)咧做總兵王
白魚小肚白雪雪
龍蝦出戰舉金叉
蟳仔靠伊跤手濟
人人用行伊用爬

(中略)

丁免 (劍旗魚)一枝透甲鑽
水尖(鱵科魚類)金鎗第一長
飛烏 (飛魚)展伊𠢕飛遠
海蜇(水母)一模若籠床(蒸籠)

在這段「歌仔冊」唱詞裡,演唱者展現了豐富的想像力,依其不同特性,將各類海洋生物擬人化,委實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小卷身形如劍、還會發出劍光,龍蝦兩螯有如鐵叉,蟳蟹以手腳較多來發揮所長、飛烏(飛魚)擅長飛躍等,種類多達四十餘種,如此豐富多樣的魚類名稱,透過優美的台語唸歌,不僅傳承了說故事的傳統技藝,更保存了鮮活的母語文化。

隱約想起楊秀卿曾在《唸歌絕藝》這部紀錄片中提到:「我都跟客人講,你如果要教小孩,學台語,你就買一本這種歌本,回去給小孩學最正確,你一面給他聽歌,一面讓他看字,一面讓他學這個語言,話講起來,比較標準」。

「唸歌若是失傳的也差不多了,學到稍微會唸的,後來大部分都跑去改行了」,談到傳承的問題,楊秀卿每每有感於傳統唸歌仔逐漸式微:「現在比較會唸的,都差不多年紀大了,都跑去『土州』(t'ɔ´-tsiu,意指「陰間」)賣鴨卵矣」!(用來比喻人去世的委婉說法)。

自從50歲(1983年)開始收學生傳藝,55歲(1989年)獲頒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說唱類),73歲(2007年)獲頒國家文藝獎,75歲(2009年)被指定為國家重要傳統表演藝術「說唱」保存者(俗稱人間國寶),並配合文化部進行師徒制的說唱傳習計畫。但隨著呂柳仙、陳達、邱鳳英等老一輩的說唱藝人相繼去世,彼時碩果僅存的楊秀卿,在她人生晚期將近四十年間,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幾乎都在時時憂心掛念著要將唸歌仔這門傳統技藝繼續傳承下去。

圖為楊秀卿在「2015台灣月琴民謠祭」開幕記者會上自彈自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楊秀卿在「2015台灣月琴民謠祭」開幕記者會上自彈自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