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派娛樂之必要:從「勞萊哈台」到「王哥柳哥」
「勞萊與哈台」(Laurel and Hardy)或許是娛樂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喜劇雙人組合。您不一定看過他們的電影,不一定熟悉他們的搞笑表演,但說起「一高胖、一瘦小」的兩人搭檔,您應該會發出「喔!是他們啊!」這樣的讚嘆。
在西方世界,或者說以英語為主要參照座標的近代娛樂及文化史上,喜劇雙人組合(comedy duo/double act)在19世紀末的美國綜藝秀(vaudeville)和英國歌廳秀(music hall),逐漸形成一定的表演套路和藝術規範。正如同華人世界的「對口相聲」或者日本「漫才」一樣,對口相聲裡有「捧哏」和「逗哏」,英語系統的喜劇雙人組合則有所謂的「the straight man」和「the funny man」。
1920年代後期,有聲電影不僅改變了整個好萊塢的命運,更完全改變了舞台世界。以往各處跑碼頭的藝人,如今可以輕易被預先拍好的歌舞短片、喜劇短片、特技短片取代。而且這一卷卷的短片,還可以依照每間戲院排秀經理的品味以及市場迴響,調換順序,汰舊換新。
綜藝秀藝人巡演的可能性急速萎縮,相較於電影公司已經拍妥的短片,一個綜藝段子的營運成本已經很高,戲院老闆要預訂多少橋段,才能湊成一整晚的綜藝節目?這是簡單的算術題目——「秀」逐漸消失,而在電視全面興起之前,「電影」乘此機會逐漸佔據庶民大眾的消費娛樂首席寶座。
奠定喜劇人設經典
勞萊與哈台的搭檔,其實很晚才被湊配成對。早先他們各自在綜藝秀場擁有自己的天地,原籍英國的勞萊曾經與卓別林搭檔過,哈台則曾經是小有名氣的胖胖詼諧歌手。
被電影公司湊配在一起拍戲後,他們的肢體喜鬧表演,在默片時已經廣受歡迎,跨入有聲時期,他們對於喜劇台詞的表演分寸掌握,還有諧趣歌唱的演繹詮釋,更能讓觀眾笑到前仆後仰,難以停歇。
他們的表演並不完全遵照「straight man/funny man」的公式推展——除了仰賴一胖一瘦、一動一靜、一伶俐一遲鈍的對比,他們還讓彼此之間的戲劇張力和幽默動能的拋接,琢磨得如同行雲流水,嚴絲合縫,毫無破綻。
可惜的是他們並沒有自己的製作公司,在走紅之初也並未投靠大片廠,他們在類似獨立製片的小公司裡待了很長的時間。除了拍攝長片,也大量拍攝綜藝搞笑短片,並接演攝製成本不高的B級片等等,以致於到後來,勞萊與哈台的電影作品明顯缺乏所謂的默片時代喜劇三傑——卓別林、基頓、哈洛羅伊——那樣崇高的藝術地位,而被大眾視作「很容易能見到」(因為電視一再播放、電影一再重映)的歡笑填充物。
儘管他們的電影作品被如此對待,他們的藝術形象卻又蒸蒸日上,甚至已經滲入了當代娛樂文化的DNA當中。只要是一胖一瘦的組合,徜徉在歡鬧、狂亂,甚至略帶「無厘頭」風格的趣味裡,隱隱約約,我們都能看到勞萊與哈台的遺傳基因。
老上海的「王先生」和「小陳」
舉幾個我們華語影壇的例子好了。
上海天一公司,名聞宇宙的邵氏兄弟老大邵醉翁主持,出品電影向來以貼近庶民生活品味而聞名,迴避了高冷藝術氣質以及愛國青年、文藝青年的覺醒趣味。天一在1930年代初期,便曾將目光焦點集中在上海青年畫家葉淺予筆下的漫畫人物「王先生」。
「王先生」畫集有點類似台灣讀者今日依然不陌生的「老夫子」,每一則都以簡單幾格的篇幅,講一段簡單的諷世故事。硬要說「王先生」和畫中的「小陳」是直接挪用勞萊與哈台的形象,其實有些不合道理,然而從漫畫「王先生」到電影片集,其中的確可以看到勞萊與哈台帶來的影響。
王瘦高而陳矮壯,王尖鼻而陳鼻頭如蒜頭,王扁嘴且留著兩撇鼠尾鬚,長衫馬甲,再戴一頂類似探險家頭上的時尚「呂宋帽」。陳厚唇且常著雙排扣西服,臉戴圓眼鏡,頭上禮帽,手上還有手杖。
從邵醉翁到後來的張善琨,都先後監製過「王先生」片集,這些作品,還有裡面的王先生、小陳,他們的妻子,以及他們生活周遭的小市民等等,隱隱約約就像鏡子一樣,折射出大千世界的萬種風情。在六、七年之間,多達十餘部的片集裡,反映出人生百態,特別到後來抗日戰爭爆發,大批難民湧入租界,還有《王先生與二房東》(1939)、《王先生與三房客》(1939)等影片,直接抒寫那段「孤島」上海畸型發展的瘋狂歲月。
這麼長時間以來扮演王先生的始終只有湯傑一人,他不僅下了苦功鑽研,甚至拔去牙齒,以求與漫畫人物形肖神似,原畫家葉淺予當過「王先生」片集的導演,湯傑自己也擔任過多部「王先生」電影的編導。小陳的扮演者那可就多了,曹雪松、劉繼群,到最晚的《王先生夜探殯儀館》(1941),小陳則是由大胖子殷秀岑主演。
台灣也有「王哥柳哥」
老上海影壇有王先生與小陳,在台灣也同樣有名聲如雷貫耳,影響深遠無法計數的「王哥柳哥」。第一部由李行、張方霞、田豐三人聯合執導的台語片《王哥柳哥遊台灣》恰好在距今60年前的1959年正式公映,甫推出就大發利市。
緊接著開始就有王哥柳哥的古裝奇想《豬八戒與孫悟空》(1959),有《王哥柳哥好過年》(1961),甚至在1967年台語片幾乎已經快銷聲匿跡的年代,還有《王哥柳哥007》這等妙片問世。
王哥的扮演者李冠章其實不諳台語,電影均以配音方式完成,他高胖碩大的銀幕形象,除了永遠與「王哥」牢牢結合在一起,在李行執導的首部國語片《街頭巷尾》(1963)裡,李冠章飾演的拾荒者石胖子,更是感人至深。
柳哥的扮演者張福財就是大名鼎鼎的矮仔財。從台語話劇演到電影,從發片歌手再到電視演員,矮仔財瘦小的外型和天生的喜感,不單單與李冠章搭配起來,逗趣效果直追勞萊與哈台;到後期他和大胖玲玲的螢光幕夫妻組合,或者和扈斗的搭檔,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
矮仔財和李冠章除了「王哥柳哥」系列,還以他們自己本來的語言面貌,趕上香港《南北和》(1961)系列片集的「南北」熱潮,拍過一系列以省籍語言誤會為喜劇觸發點的作品,《兩相好》(1962)、《宜室宜家》(1961)等等,都是佳作。
這些國台語同台呈現的電影,很多時候也扮演了重要的政府政令宣導媒介,但在「政宣」之餘,優秀的喜劇表演柔化了「上行下效」的政治壓力,讓故事和角色自然帶出全局,觀眾也看得興味盎然。尤其《宜室宜家》,矮仔財憑此片勇奪第一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也算是出身台語片的演員,以台語表演在金馬影史上奪下的第一面錦標。
永遠的喜劇雙人組合
話題拉回好萊塢影壇。在勞萊與哈台之後,喜劇雙人組合依然大行其道,比如狄恩馬丁(Dean Martin)與傑利路易(Jerry Lewis)的「馬丁路易」組合,又或是低音歌王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和喜劇天王鮑勃霍伯(Bob Hope)所拍攝的系列片集,都廣受歡迎。
此外尚有在性格對比之外,和勞萊哈台一樣強調身材對比的搭檔,比如在國內知名度不高,但在美國電視史上堪稱經典傳奇的劇集《The Honeymooners》(1955),胖大尺寸、脾氣暴躁的賈基葛里森(Jackie Gleason)配上短小精幹、古靈精怪的亞特坎尼(Art Carney),也屬一代絕配。
甚至在動畫世界裡,還有《摩登原始人》(The Flintstones,1960)的佛列德(Fred)與巴尼(Barney),以及堪稱21世紀最古怪喜劇組合的《蓋酷家族》(Family Guy,1999)裡的白狗布萊恩(Brian)和水餃頭嬰兒史杜威(Stewie)。
而華語影壇除了上海早期的王先生與小陳、台語片的王哥柳哥,還有香港國語片的絕配——梁醒波加劉恩甲。不管是前文提及「南北」系列的《南北和》、《南北一家親》(1962)、《南北喜相逢》(1964),還有男扮女裝,笑破肚皮的《鸞鳳和鳴》(1964)。只不過梁、劉二位已被電影公司包裝成「二肥」,不再是一胖一瘦的歡喜冤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