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影史第一部巨幕電影:集合大師經典芭蕾劇碼的《黑艷鳳》 | 陳煒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法國影史第一部巨幕電影:集合大師經典芭蕾劇碼的《黑艷鳳》

電影《黑艷鳳》海報。 圖/取自IMDb
電影《黑艷鳳》海報。 圖/取自IMDb

嚴格說起來,《黑艷鳳》(Black Tights)是一部集錦芭蕾電影,四個段落,中間由法國影星莫里雪佛萊(Maurice Chevalier)串場介紹。四個段落都是Roland Petit的舞作,問世時間在1949至1959年不等。

這部影片的「身世」特別,它的資金主要來自法國和葡萄牙,製片人約瑟夫考夫曼(Joseph Kaufmann,有時也記作Joe Kaufman)是美國人,長年活躍在好萊塢最小的製片公司,爾後轉為獨立製片人;1915年出生於上海的導演泰倫斯楊(Terence Young)則是活躍於英國影壇的愛爾蘭人,他拿手的是動作戲、冒險戲,擅於勾起觀眾的緊張度和興奮感,在完成《黑艷鳳》之後不久,接連兩部龐德電影讓他搖身變為影壇當紅炸子雞——首集龐德《第七號情報員》以及續集,再加上海底攝影炫目無比的《霹靂彈》(Thunderball)也是他的傑作。此外,《盲女驚魂記》(Wait Until Dark)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黑艷鳳》在1961年於歐陸上映,隔年經由美國片商引進,所以在文獻紀錄中出現1961和1962的兩種紀年方式。1963年《黑艷鳳》登陸台灣,4、5月間就在台北遠東戲院高高懸起看板,不料遇上《梁山伯與祝英台》瘋狂轟動,大批影迷穿越「黑艷鳳」三個木片立體字踏入遠東戲院大門,欣賞樂蒂、凌波扮演梁祝。

1963年《黑艷鳳》登陸台灣,4、5月間就在台北遠東戲院高高懸起看板,不料遇上《梁山伯與祝英台》瘋狂轟動,大批影迷穿越「黑艷鳳」三個木片立體字踏入遠東戲院大門,欣賞樂蒂、凌波扮演梁祝。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1963年《黑艷鳳》登陸台灣,4、5月間就在台北遠東戲院高高懸起看板,不料遇上《梁山伯與祝英台》瘋狂轟動,大批影迷穿越「黑艷鳳」三個木片立體字踏入遠東戲院大門,欣賞樂蒂、凌波扮演梁祝。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四個舞劇,經典集成

《黑艷鳳》由全才編舞家Roland Petit創辦的「巴黎芭蕾團」(Ballets de Paris)主演,片中集合的四個舞劇也是Roland Petit當時的最代表作:

第一個舞劇是〈金剛鑽美女〉(La croqueuse de diamants),原舞作編於1950年。背景是當代巴黎,在市場邊上的咖啡店門裡門外;送貨員開著卡車把長長的絨椅送到店裡,用力推幾下,絨椅撞破薄牆,牆內夾層竟然舞出一位美艷性感的女飛賊,女飛賊與送貨青年雙雙墜入情網,但她還有另外一個怪癖,她喜歡把鑽石弄得碎碎的,放入口中當成零嘴一樣大吃大嚼。

這段舞劇整體風格活潑奔放,直接令人聯想到同時期美國舞壇、劇壇如傑洛姆羅賓斯(Jerome Robbins)或邁可基德(Michael Kidd)的肢體語彙。他們都用古典芭蕾作為基底,匯入由不同文化中萃煉出來的菁華,所以羅賓斯、基德的作品只看一眼就能讓人辨識出那份抖擻的美國精神,Roland Petit的青春和躁動,便絕對屬於巴黎,屬於巴黎街頭,屬於露天咖啡座,還有那股子為愛而生、為愛而活的灑脫和癡心。

美國編舞大師傑洛姆羅賓斯(圖中)。 圖/美聯社
美國編舞大師傑洛姆羅賓斯(圖中)。 圖/美聯社

第一個舞劇由Petit的愛妻茜茜珍梅(Zizi Jeanmaire)主演,第二個舞劇則由《紅菱艷》(The Red Shoes)的摩拉席勒(Moira Shearer)主演,故事取材自19世紀的法國劇場超級經典——〈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

於此,Roland Petit親自主演大鼻子詩人西哈諾,雖然主要的「情書」無法用肢體、舞蹈來表達濃得化不開的愛意,但Petit的舞蹈原作與大銀幕豪闊視覺效果配在一起,相得益彰,尤其摩拉席勒,更是楚楚動人。附帶一提,這段編排於1959年的舞作,採用了YSL聖羅蘭(Yves Saint-Laurent)的造型設計,更添風韻。

第三段故事〈花月俏寡婦〉(Deuil en 24 heures),由法文原名解釋過來,其實講的就是「守寡24小時」的故事,問世於1950年,這次拍成電影,特別請來好萊塢舞星茜雪瑞絲(Cyd Charisse)主跳「俏寡婦」一角,同時穿插改編了康康舞,使整段都洋溢著巴黎特有的浪漫情調。當年在台上映時,資深影劇記者兼評論人黃仁先生,便大讚茜雪瑞絲以其「輕巧的現代芭蕾舞,令人看得舒服」。

這則俏皮的小品,它的人物造型竟然是由迪奧先生(Christian Dior)設計,延用至此,色彩美麗,設計別致,很受好評。

好萊塢舞星茜雪瑞絲(圖左)。 圖/美聯社
好萊塢舞星茜雪瑞絲(圖左)。 圖/美聯社

百看不厭的卡門

四段舞劇的最後一個,就是Petit當年率領舞團在倫敦演出時形成旋風,並將茜茜珍梅一舉捧上舞后寶座的〈卡門〉(Carmen)。回看當年黃仁的影評,他這樣寫道:

新的創造,另有新的風味。廣場的爭吵,酒吧的邂逅,床第的纏綿,以至鬥牛場中卡門死於情人之手,都能以熱烈的舞姿,表現出卡門狂熱、善變的個性。

在此所謂「新的創造」,一方面與電影版本截菁取要,並穿插主要角色的特寫鏡頭略有關聯,但更多的是Petit的創意,比如卡門的出場,按照歌劇的發展是由眾家女子口叼香煙與男人調情,卡門與某女爭鬥打架,滾地亮相;這段情節由舞蹈呈現,煙視媚行的姿態,強化了「卡門」故事的性感張力,二女摔打的段落揉以古典芭蕾技巧和現代劇場的肢體演繹,再插入風華正茂的茜茜珍梅特寫鏡頭,立刻吸引眼球,讓人看得目不轉睛。

更有甚者,Roland Petit親自主跳男主人翁,哈巴奈拉舞曲從歌劇原典的卡門獨唱詠嘆,被改編成為他和卡門共偕魚水之後,晚間來到酒館,在眾人面前展現雄風,身份從開場時的執法人員至此丕變,成為浪遊人間的大情聖,舞群在他身後排排立在木椅,雙臂交旋,上下纏繞轉悠,同時彈指打著節奏,他將手上披肩擱在一旁,一身黑衣、白衫,腰間繫著白底黑色繡花的長巾,以西班牙舞的姿態,踩踏著充滿男性魅力的步伐,舞群再以歌不成歌,調不成調的直白感嘆,就著歌劇原典的歌詞吶喊出聲:

L'amour! L'amour! L'amour! L'amour!

一連四嘆,呼喚著人體深處的獸慾和感性。與此同時,Petit滑著步,足尖踢踏點地,倏而又伸展肢體,高舉雙手拉出堅毅且健碩的男子線條,與卡門獨唱的風味大相逕庭,卻又能在同樣的審美邏輯裡發揮創意。

1960 年在劇作《卡門》中的Roland Petit(圖中)。 圖/美聯社
1960 年在劇作《卡門》中的Roland Petit(圖中)。 圖/美聯社

難能可貴的豪華大銀幕

法國是泱泱電影大國,對於所謂的「寬銀幕電影技術」貢獻極大,然而在二次戰後,尤其1950年代在好萊塢掀起的弧型闊銀幕「大電影」商業競爭,法國的發展腳步相對而言就比較落後了。在好萊塢,三機投影拼貼成形的「新藝拉瑪體」(Cinerama)、以變形鏡頭壓縮視野並令傳統小幅底片能收納更廣的畫面「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相繼於1950年代初期被推上大眾市場,一時之間,蔚為風潮,「新藝綜合體」成為業界「楷模」,風行草偃,進而通行全球,法國也不例外,電影界跟進腳步,在1950年代中後期便進入「闊銀幕」的紀元。

然而,美國方面又有娛樂革命家既不滿意新藝綜合體變形鏡頭的扭曲效果,以及因為壓縮的過程,對於畫面質地可能造成的傷害,同時又不滿意華麗且高清、景深視闊、幾乎完美的「新藝拉瑪體」需要用三台機器同時拍攝、沖洗成三組拷貝之後,再用三台機器同時放映,於超寬、超深弧型銀幕上拼組成大幅畫面。這樣的手續不僅過於繁複,要是男女主角演到接吻戲,拼接畫面致使嘴巴對不在一起,豈不貽笑大方!

由是,娛樂革命家前仆後繼,不斷改良,因此出現了比傳統35糎(mm)膠片幅寬更大的65糎膠片,拍攝後沖印成70糎的電影拷貝;延用新藝拉瑪的深弧超寬銀幕,然而以單機投影,不必三機作業,出來的畫面質地精美非凡,以數位時代的計算方式,據說畫質接近18K。我的肉眼分不出十幾K,但有幸多次親炙經典,能在大銀幕上看到70糎的影片,就是會讓人一輩子都記得!

1950年代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的巨型銀幕。 圖/美聯社
1950年代紐約無線電城音樂廳的巨型銀幕。 圖/美聯社

根據記載,《黑艷鳳》是法國電影史上第一部70糎的作品,它有長版和短版之分,長版全長140分鐘,短版125分鐘,發行時除了70糎版本,也另外製作了35糎的標準版,可惜混音系統仍然延用單聲道。

個人推想,這部作品或許是因為身世複雜,既是跨國合資、跨境合拍,又是一部「芭蕾集錦電影」而非傳統的劇情片,在21世紀我們討論「數位修復」、保存、典藏與重映推廣之際,很難會有人把焦點放在《黑艷鳳》上,要想在深弧大銀幕細細品味《黑艷鳳》的夢想,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才有機會實現。

倒是在1980年代,《黑艷鳳》於美國重新發行,激起一些些輿論的浪花,當時的評論說的好——這部被遺忘的經典充份展現Roland Petit的才華以及他所率領舞團的精采表現,他們對電影的影響很可能要上溯到1950年代初期金凱利(Gene Kelly)主演的《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

1960、1961年的Roland Petit和茜茜珍梅,正值盛年,他們的動人藝術被保存在70糎的《黑艷鳳》電影裡,值得一看再看,永遠流傳。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