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大俠的傲然身影:懷想大銀幕之中的王羽
2019年,第56屆金馬獎頒發了終身成就獎給以《獨臂刀》名揚天下、縱橫港台,武俠片與動作片獨步古今的Jimmy王羽。
王羽的銀幕形象無比耀眼,當我們聚焦在他的演出,也絕對會發現,Jimmy王羽就是不折不扣的明星,在滿天星海裡,非常非常亮的那一顆。
他在1960年代中期初登影壇,當時的華語影壇女星當令,林黛、樂蒂、尤敏、葛蘭,還有前輩李麗華之外,邵氏南國訓練班也新人輩出;王羽置身全盛時期的「東方好萊塢」邵氏影城,在諸多文武小生裡,論俊美迷人,實在輪不到他;剛出道的王羽外形瘦削,尖下巴,小眼睛,連嘴都小,卻生了一雙厚實的大手,雖然身材精壯,卻不符合當時華語電影觀眾的主流品味。
記得三年前他獲頒金馬終身成就獎時,我重看幾部王羽名片,嘗試以「與生俱來的那份正邪交纏、獨樹一格的氣質」,來形容他渾身散發出、難以言喻的光芒。因為這光芒,使他一站到鏡頭前,就顯得特別醒目。
他參加張徹導演的黑白實驗作品《虎俠殲仇》,在同期開拍、徐增宏導演的《江湖奇俠》、《鴛鴦劍俠》、《琴劍恩仇》「火燒紅蓮寺」傳奇故事裡,他也當上主角,但一直要等到他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悲劇英雄戲路,無論是浪漫,無論是威烈,王羽的「力」,王羽的「冷」與王羽的猛爆和任俠飄逸,才真正為他開拓出最適合的發展方向。
獨臂刀名滿天下
讓他留名影史,永垂不朽的作品,就是張徹導演的《獨臂刀》。
整部電影幾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在彰顯王羽那份孤絕傲然的特殊氣質,無論劇終之前是不是「喜劇收場」,王羽飾演的「方剛」,扛起了「悲劇英雄」的藝術形象。嬌縱的潘迎紫手起刀落,眼不眨眉不皺直接砍掉他的右臂,鮮血在白雪上流成小河,王羽則在飾演村姑的焦姣身上重拾對人世的信心。
在「方剛」這個角色身上,無與倫比的悲憤能量聚積盤旋,進而爆發出驚天動地的搏鬥意志。當時影壇以「新派武俠片」的標籤,做為宣傳口號,這類「新派」的作風與這等狂狷,甚至妖嬈的張力,拉開極強極大的幅度,從而襲捲影壇,所向披靡。
難得一見的文藝片演出
《獨臂刀》把王羽捧上不朽的地位,之後,類似的作品開了一部又一部,但現在的觀眾可能很難想像,王羽也曾經演過文藝片、愛情片。
那是在《獨臂刀》轟動九城之前的事了。
邵氏做為一個大型「好萊塢式片廠」,在工廠式的流水生產線上,除了當下最流行的片種,也還會稍微平衡一下各種電影類型的基本產量。至少,在1960年代後期,《大醉俠》、《獨臂刀》、台灣的《龍門客棧》(星馬香港等地由邵氏發行)這幾部作品掀起武俠片狂潮之前,邵氏仍會固定拍攝時裝文藝電影。
岳楓導演的《蘭姨》便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蘭姨》由方盈領銜,喬莊和張冲聯合主演,王羽與兩位影壇前輩分庭抗禮,跟方盈有多場對手戲。
這其實是一部關於未婚少女懷孕的電影。喬莊、王羽與方盈往來密切,喬莊讓愛遠走,王羽卻空難身亡,方盈發現自己珠胎暗結,徬徨無主,整部電影中後段講的就是她情場漂泊,找尋幸福歸宿的故事。
岳楓導演最擅長處理小兒女情致,微妙且親膩,《蘭姨》也滲入時代脈動,把未婚懷孕,乃至墮胎等議題」,容納其中。王羽飾演活潑好動的熱血青年,角色雖然簡單,卻充滿屬於他獨一無二的青春躁動,帶領整個世代的青年人,急著想從典雅和優美的古典浪漫中掙脫而出,急著要跳進新的時代、新的天地。
看他與方盈跳起阿哥哥,看他出遊拍照時各種小動作,你不能否認王羽真是「亮」。不是純真無邪的「亮」,是帶有一點「危險的青春」神秘魅力的「亮」。故事發展到他與方盈因為大雨走避至小樓鐘點房,你情我願,但又怕受傷害,他們熄了燈,只見窗外霓虹閃爍,青年男女的慾望熊熊燃起。
在岳楓導演的鏡下,能「動」的王羽居然也「靜」得下心,展現他穩健的大將之風,戲份雖不算重,存在感卻是十分飽滿的。
亦狂亦俠,正邪交纏
除了時裝文藝的《蘭姨》和最經典的《獨臂刀》,還有兩部王羽的作品我十分偏愛,其一便是同為張徹力作的《大刺客》。
王羽在《大刺客》片中飾演聶政,當時的張徹,正在電影作品裡逐步完善、實現他希望打造的藝術形象。他借自古典小說、傳統戲曲,將鏡頭下的男主角塑造成「白袍小將」,玉樹臨風,翩翩獨立於世,奮戰到生命的最後一個瞬間,所以有了「盤腸大戰」、「血染征袍」的悲憤戲段。
聶政的故事,在「新派武俠」的銀幕運算框架中,嵌入了歷史傳奇的重要元素,有血有肉的人物,在情節推衍過程中往前行進,逐一符合當時觀眾對於那種特定電影類型的心理期待,王羽的孤絕與傲然,被放在「殺得愈過癮,觀眾看得愈過癮」的產業邏輯裡,原本「正邪交纏的獨特氣質」,更顯得純粹。他們一意孤行,或者被逼上懸崖絕路,「不合時宜」、「時不我予」,難以見容於「當下」的角色性格,正復邪,邪復正,從而被激化成為「特立獨行」的異樣色彩。
對了!還有以鄭佩佩在《大醉俠》裡角色做為片名的《金燕子》,江湖兒女的快意情仇,揉和著不顧一切的暴烈,衝動,開出的氣勢,幾乎要割裂電影銀幕,從膠卷裡噴射而出,題字一場,結合力與美,同樣滿溢著「正邪交纏、孤絕傲然」的獨特氣質,堪稱影史永恆。
來台接戲留下代表作
在邵氏,王羽瘋狂竄起之後也如旋風一般,捲起太多的風風火火;終於在他自導自演的《龍虎鬥》完成之後,王羽轉投鄒文懷新成立的嘉禾公司,再輾轉來台,於台灣接戲,也繼續自導自演,自行拍片。
1971年上映,由他和潘壘導演合作的《劍》,便是此時期難得的傑作。
《劍》在現存傳世的版本裡,雖然掛著「王羽導演」的字幕,影片裡潘壘本人的「作者印記」卻也鮮明不已。
影評人、武俠電影專家蒲鋒曾經給予《劍》極高的評價,甚至將之比作《秋決》,意旨古裝電影呈現出的文化深度、哲學思想,乃至於極其現代的意識和手法,在《劍》當中我們也同樣能看得到。
王羽飾演春秋戰國晉將軍的後人夏侯威,痴心尋覓全天下最好的劍,在論者眼中,他幾乎是一部「反武俠」的武俠片,將武俠片最常見「主角追求寶劍以完成使命」的核心宗旨相反呈現,講述王羽為劍痴迷,幹盡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事。王羽延續他的「正邪交纏」,延續他的「白袍俠客」形象,從俊美佳公子演到糾結於心魔,在武俠類型裡,滲入更深層的思響和藝術性,別開生面,耐人尋味。
王羽其人如戲,威猛,浪漫,也帶有一份天不怕地不怕的傲氣。大俠登仙,留下無數精采作品,令人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