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哈絲的漫長等待》:在戰爭與和平中,等著你回來 | 陳煒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莒哈絲的漫長等待》:在戰爭與和平中,等著你回來

影片由米蘭妮蒂莉領銜主演,將莒哈絲心亂如麻的細膩神情,詮釋得絲絲入扣。 圖/佳映娛樂提供
影片由米蘭妮蒂莉領銜主演,將莒哈絲心亂如麻的細膩神情,詮釋得絲絲入扣。 圖/佳映娛樂提供

六月中旬,夾處在多個大小影展中的一個小型文學電影專題「作家之死」,悄悄在台灣北中南各地同時獻映,專題中有部影片題為《莒哈絲的漫長等待》(La Douleur),吸引了我的注意。

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被本地媒體冠上了「情慾教母」的頭銜,再加上她和法國電影新浪潮創作圈子的直接關係,莒哈絲的作品與電影本身始終有種密不可分的連結。

《莒哈絲的漫長等待》倒不是由她編造出來的故事改編搬上銀幕,《莒》片直接取材自教母本尊的自傳手記《痛苦》(法文原名La Douleur,英文片名題為Memoir of War,即「戰爭回憶錄」)。電影故事則聚焦在二戰最後一年,以及德國戰敗後一年,她在這段期間的「漫長等待」。

影片由《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的米蘭妮蒂莉(Mélanie Thierry)領銜主演,將莒哈絲心亂如麻的細膩神情,詮釋得絲絲入扣。

莒哈絲強迫自己繼續跟不斷提供她關於丈夫訊息的「漢奸」往來。 圖/佳映娛樂提供
莒哈絲強迫自己繼續跟不斷提供她關於丈夫訊息的「漢奸」往來。 圖/佳映娛樂提供

丈夫的地下組織同黨則一邊近處觀察,一邊暗中呵護莒哈絲。 圖/佳映娛樂提供
丈夫的地下組織同黨則一邊近處觀察,一邊暗中呵護莒哈絲。 圖/佳映娛樂提供

等著你回來

莒哈絲的丈夫參加地下組織,在淪陷區支持抵抗德軍的行動,失風被補,整個小組心急如焚,她則緊緊抓住唯一的信念——無論如何,要打聽到丈夫的下落,是生是死,被囚何處。因為這個像夢魘似的信念,她強迫自己工作,強迫自己活著,甚至強迫自己繼續跟不斷提供她關於丈夫訊息的「漢奸」往來;丈夫的地下組織同黨則一邊近處觀察,一邊暗中呵護。

在電影前半部,所謂的「等待」並不「漫長」,反而更像破關遊戲、諜報電影,見招拆招,走一步是一步。大量絕美的淺焦攝影,中景或近景的近距離拍攝,將戰時巴黎拍出了歐陸古著店的濃濃懷舊氛圍。層次細膩無比的環境音效設計,則賦予了那些短焦距之外的朦朧背景,真切且鮮活的存在感。

在與「漢奸」虛與委蛇的過程裡,長相並不俊美的男人與外貌並不精緻的女人,撐起了紮實的戲劇質感,當它強烈到就快從夢境般的光影映像,進化成新寫實主義電影的那種粗糙和真實時,電影破空劃出一刀,斷開前篇後篇。

女主角在空襲時分獨自騎著腳踏車,行經空無一人的巴黎協和廣場。大遠景的畫面,勾勒出真到極致,反而如同進入虛無世界的恍惚效果。接著,我們進入電影後半段,那才是真正「漫長」的等待。

戰後復員時期,消息不通,謠言四起,狂歡和悲慟往往同時襲來,集中營的慘狀一點一滴,為世人所漸知,親人和至愛的下落則始終未能明朗。在戰時一息尚存,是因為還有一分執念牢牢支撐著;而和平到來,執念反倒成了靈魂出竅般的疑神疑鬼。這樣的等候,才真正折磨心神。更有甚者,老天還跟你開玩笑,不讓你痛痛快快一死了之,讓你抱著一線希望。

在戰爭期間,這一線希望因為是絕無而僅有,不管是假是真,都會被放大成至高無上的偉大遠景。戰爭結束了,「一線希望」不再是絕無僅有,我們身邊環繞了太多「別的」——勝利的歡愉,失敗的悲痛,還有必須整理、面對戰爭期間我們可能做過的種種虧心事,所必須承擔的道德壓力。

當然,還有「打仗的時候,我們不都熬了過來,現在還有什麼想不開的呢」這種說法,一寸一分,囁蝕心底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電影前半部,所謂的「等待」並不「漫長」,反而更像破關遊戲、諜報電影。 圖/佳映娛樂提供
在電影前半部,所謂的「等待」並不「漫長」,反而更像破關遊戲、諜報電影。 圖/佳映娛樂提供

女主角在空襲時分獨自騎著腳踏車,行經空無一人的巴黎協和廣場。 圖/佳映娛樂提供
女主角在空襲時分獨自騎著腳踏車,行經空無一人的巴黎協和廣場。 圖/佳映娛樂提供

你讓我在這裡癡癡地等

《莒》片後半段,是大量的背景旁白,大段大段耗盡劇中人(以及觀眾)耐心的「等待」戲份。

一方面忠於原著,一方面卻也大幅減低電影本身的可看性。幸好它被事先賦予了一個「文學電影」的命題,這樣的「漫長等待」,才能逃過它既不賞心悅目,又不振聾發聵的宿命,從無趣的堆疊,蛻變成為充滿文藝氣質的氛圍營造,再加以優秀的攝影、設計、音效及表演,組構成了這部《莒哈絲的漫長等待》。

在陪同片中的莒哈絲一同「等待」的過程裡,隱隱約約,腦中一直響起「不知道是早晨,不知道是黃昏,看不到天上的雲,見不到街邊的燈」這首歌曲。那是電影《藍與黑》裡頭,靜婷為女主角林黛所代唱的金曲〈癡癡地等〉。

《藍與黑》講的也是戰爭,和《莒》一樣,等待勝利,等待情人,等待和平,黑漆漆,陰沉沉,你讓我在這裡癡癡地等。

原來,「等待」是大家共享的母題,戰爭時等待戰爭結束;當和平到來時,則等待自己重新調適新的生活秩序。《藍與黑》小說格局宏大,電影也不遑多讓,上下集超過四小時的規模,由一個「等」字貫穿全片,等著成長,等著團圓。

電影結尾之前,女主角捎來一封信,信上寫道:「環視天下,你是我唯一關心的人。現在你還活著,你沒有被黑暗吞噬,你正生活在光明自由之中,我應該滿足了」。又寫道:「我決定回到你的身邊來看你,愛你,保護你。你等著,等著,我就回來了。」

戰後復員時期,消息不通,謠言四起,狂歡和悲慟往往同時襲來。 圖/佳映娛樂提供
戰後復員時期,消息不通,謠言四起,狂歡和悲慟往往同時襲來。 圖/佳映娛樂提供

「等待」是大家共享的母題,戰爭時等待戰爭結束;當和平到來時,則等待自己能重新調適新的生活秩序。 圖/佳映娛樂提供
「等待」是大家共享的母題,戰爭時等待戰爭結束;當和平到來時,則等待自己能重新調適新的生活秩序。 圖/佳映娛樂提供

《莒哈絲的漫長等待》細細鏤刻了等人的那位,心頭身上那一道一道的疤痕,《藍與黑》則把等待化為承諾。走筆至此,不禁又想起另一部法國片,1949年梅爾維爾導演(Jean-Pierre Melville)的《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

幾年前曾經在高雄電影館以《沉默之海》的譯名上映的《海的沉默》,也是文學電影,是1941年的著作,1942年匿名出版。寫的是德軍攻佔法國,佔領區裡一名老者以及和他相依為命的姪女,被迫在家中接待長期入住的德國軍官。軍官雅好法國文化,一心認為佔領行動將有助於像他這樣的法國文化愛好者,將之發揚光大。老者和姪女長期以來則報以沉默,藉以柔性抗議德國的侵略,據此顯現法國人的骨氣。

整部電影就像《莒哈絲的漫長等待》一樣,由大量的畫外音旁白所組成。由於是室內的實景拍攝(真的在該名德國軍官借住的宅第內拍攝),它的光影效果與眾不同,也是大量的近景和特寫。整部電影講述的題旨,某種程度也是「等待」。等待思想的改變,等待態度的改變。

內斂的影像,飛揚的語言文字,將觀眾捲入字海裡。在文學的世界裡,透過電影的視、聽效果,透過銀幕裡營造出來的戲劇幻覺,使我們親自體會,親自感受了文字抒寫出來的情緒。是痛苦,是鬱悶,是哀婉,是徬徨無助。

單純作為「電影」,它們或許沒有那麼「好看」,但是難能可貴的「體驗」,一種纏綿在字裡行間的書香薰陶。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