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黃金女高音」羅貝卡露克(下):純金色的雋永歌聲 | 陳煒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百老匯「黃金女高音」羅貝卡露克(下):純金色的雋永歌聲

1998年百老匯新版的《真善美》,露克飾演主角瑪莉亞。 圖/取自Rebecca Lucker官網
1998年百老匯新版的《真善美》,露克飾演主角瑪莉亞。 圖/取自Rebecca Lucker官網

▍上篇

百老匯「黃金女高音」羅貝卡露克(上):《秘密花園》一唱成經典

第9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錯失最佳動畫長片入圍席次,僅搶下一席最佳電影歌曲提名的《冰雪奇緣2》(Frozen 2),輸人不輸陣,擺出豪華企劃,由挪威極光美少女Aurora和英語版「艾莎女王」的幕後代唱、百老匯女星伊迪娜曼佐(Idina Menzel)領軍,率世界各國不同語種的艾莎女王代唱者,一齊亮相,聲勢驚人。然而歌到後段,曼佐大搶拍子,現場演唱險些失控,還好眾家姊妹專業水準一流,合聲、台風,無一不美,穩住場面,獲得不錯的評價。

娛樂界當前最佔「走紅優勢」的音色,的確是「艾莎女王」這一路數的「belting」唱腔。所謂的「belt」或說「belting」,指的是一種特別的發聲方式,與西洋古典美聲所發出的圓潤音色不同,它以直接、響亮著稱,能在舞台上或麥克風前使出這種唱腔的表演者,就是所謂的「belter」。

在音樂劇場藝術初成型的年代,以及有聲電影、歌舞片初具規模的時期,娛樂產業中的主流女聲,是細膩的花腔及抒情女高音,差不多就是《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的那種音色。「belting」在當時是配角和諧角的聲音,屬於「性格」路數,不是「公主」聲音。

接下來差不多要到像是伊索摩曼(Ethel Merman)、瑪莉馬汀(Mary Martin),以及茱蒂加蘭(Judy Garland)走紅的時期,「belter」在業界的地位也節節高升。如今,無論歌壇、劇壇、影壇,這樣的音色與普羅大眾廣為接受的流行唱腔無縫接軌,早已成為所謂的「主流」聲音。

也因此,像羅貝卡露克擅長的清潤抒情女高音,如今反而成了「主流」之外的「特別提及」。她們呈現出來的色彩,以內斂深刻的心情轉折為主,缺少大鳴大放的緊繃張力,也不走一呼百諾的呼告式演繹,或許也因此較難吸引「所謂的」大眾流俗之目光。

▲ 《雪城雙兄弟》插曲 「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

溫柔而被動的內斂演技

曾經,我也跟小部份論者一樣,覺得露克只不過是個優秀的「歌者」,而缺乏「演員」該有的表演能力。

錯錯錯!真是錯大了!

露克能駕御自己的聲音,令它發出動聽的音樂,並且運用這個音樂講述故事、塑造人物、傳達心情,這就是最好的演員基本功力。她不需要齜牙裂嘴的表情展覽,也不需要無限誇大的肢體延伸,她的歌聲,呈現出一個紮實、健全、情感飽滿的敦厚存在。這個存在感,正是古往今來所有創作者苦心追求,希望演繹他們作品的表演者,能在舞台之上、攝影機前、錄音間裡,完滿經營且誠心獻給觀眾的珍貴贈禮。

《紐約時報》讚許她上承茱莉安德魯絲(Julie Andrews)、芭芭拉庫克(Barbara Cook)的抒情傳統,這點我十分認同。與此同時,露克又因為是在相較而言比較「被動」的角色裡,打下她的演藝基礎:溫柔、內歛和被動(《歌劇魅影》的克莉斯汀、《秘密花園》的莉莉等)的角色,很長一段時間也成為她的演藝指標;直到出道十多年,在《雪城雙兄弟》(Boys from Syracuse)的演唱會,以及《音樂世界》(The Music Man)的新版製作,大家才終於被她性感、嫵媚、獨立堅強的全新藝術形象給懾服。

事實上,早在她第三部參演的重量級百老匯音樂劇《畫舫璇宮》(Show Boat)裡,我們就已經看到她內蘊的能量和實力。這部經典名作,可以說是為美國音樂劇場藝術奠定基礎、「神主牌」等級的作品,三小時的戲,要拉出演藝世家長近40年的藝界人生悲歡離合。露克所飾演的角色,是故事核心中的核心,不是她主導了時代的變遷,而是整個大時代「發生」在她身上。

於是,她在觀眾眼前,從稚嫩俏麗的18、19歲少女,逐步成長為夜總會女王、百老匯天后,然後宣布退休,帶著已經成長為新生代娛樂新天后的女兒,回娘家探親,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秀船「棉花皇宮號」,與親人重聚。

劇中演到她被丈夫拋棄,決心獨自扛起家計,拎著吉他重回歌場,在除夕前到處找工作試演試唱,在夜總會老闆要求之下,她撥起琴弦,悠悠唱起少女時代所學的情歌,聲音之清幽,情感之酸楚,加上強顏歡笑的自制和內斂,時間和空間都幾乎為之凝結。

然而,這樣的表演,自然難登東尼獎或者奧斯卡這類頒獎大秀的場合,它需要你放下手邊雜務,靜靜細品,才能嘗到箇中百折千迴的滋味。

《畫舫璇宮》劇照。 圖/作者提供
《畫舫璇宮》劇照。 圖/作者提供

現場的體會

2000年,露克在百老匯主演《音樂世界》,印象中,這是她最後一次接演類似「玉女」型的角色(雖然劇中人物的年齡設定也偏高)。年過40之後,她便轉型開始接演一些媽媽類的角色,更晚一些,連貴婦老太太她也演得很出色。

《音樂世界》在百老匯約莫兩年左右的演期,男主角換了三位,女主角始終都是她。聽戲院票房阿姨私下透露,她的名字掛出來,的確是票房保證。當年因為求學的關係,人在紐約,總算一圓親睹偶像演出的夢。

露克飾演的角色,在上半場接近結尾前,有一場和母親的對手戲。媽媽擔心她的終身大事,苦苦追問,她早已煩不勝煩,耐住性子,再跟媽媽解釋最後一遍她的「擇偶條件」。

這首〈My White Knight〉(我的白馬王子),是露克深深打中我的絕代表演。她從說白轉進歌詠,毫無滯澀,就在同一個呼吸,同一個頻率,輕輕淺淺,開口就是詩意。這樣的詮釋,完美展現了百老匯音樂劇古典時期,最精緻的戲文曲意結構,以戲帶歌,以歌敘戲,戲和歌和角色人物,完全融合在一起。

隨著旋律上揚,露克也施展起她那條穿雲裂帛的金嗓,曲到終了,音至懸崖絕境,下望人間。露克把全場1,200多個觀眾的心揪得緊緊,她臉上閃現的,除了角色的興奮和感動,更有一位表演者「唱到好歌」的暢快,以及希望把這份暢快也能分享給大家的恬然和愉悅。每場皆如此,一週八次,當然是票房保證。

我很幸運,前後欣賞過露克在《音樂世界》裡的表演達六次之多。幾年前又看了她在外百老匯的《死神假期》(Death Takes a Holiday)劇中,飾演貴婦老太太的表演,她的表演分寸,她的角色氣質,柔中帶有堅毅,實在不同凡響。

回想起2001年的9月,在那個改寫歷史的星期二之前幾天,露克在紐約時報廣場,面對數萬人的群眾,高歌《音樂世界》的〈我的白馬王子〉。就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就在地球的心搏中心,她的歌聲,依舊像《秘密花園》裡隨著月光輕撫愛子的莉莉,我們縱身一摟,就能摟入懷裡。

獎與不獎,品味是要自己建立的。這位優秀的女演員多次入圍東尼獎,儘管顆粒未收,她的名字即便到今天,無論在劇場,在演唱會,或者在夜總會的招牌上,掛出來仍舊是票房保證。更重要的是,從《歌劇魅影》到今天,我們真的整整愛她愛了30年。

羅貝卡露克2013年參演《灰姑娘》音樂劇。 圖/取自Rebecca Lucker官網
羅貝卡露克2013年參演《灰姑娘》音樂劇。 圖/取自Rebecca Lucker官網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