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食品及商品放射性安檢 保障民生安全
2011年3月11號日本福島核能發電廠災變之後,陸續仍然發生不同程度的核安事故,擴大了全球性放射性污染的現況,及後續放射性核種之全球分佈與改變,值得全民持續關心。雖然在事情發生之後不久,台灣的研究學者也曾經針對在空氣中漂浮流動的碘131及銫137兩種重要放射性核種,在三公里及五公里的高空分布狀態,與其可能對環境的衝擊與影響做相關的研究;然而,主管單位持續、全面性針對這些危險性高的放射性核種,在食品與民生用品的安全檢驗及管制方面,卻缺乏了機動而完整透明的做法,以配合不斷改變的放射性污染現況。應針對直接來自日本的商品、食品及飲品做完整的檢驗,定期主動公佈結果,取信於全民,以保障百姓生活安全與健康,否則,令人深感遺憾與不安。
日本福島核電廠災變之後,在一次國際綠色採購研討會,筆者遇見了日本東京大學的山本良一教授,他也是國際綠色採購聯盟的榮譽主席,藉研討會期間,及晚宴同桌的時段,筆者直接地請教了他不少有關於福島核能災變後,日本學界專家的看法。他表達了日本學者對此重大事件感到慚愧及遺憾,他也對的去日本觀光的遊客們和日本本地的居民,同樣必需承受輻射污染的危險,感到抱歉;他表示其實在日本東京的建築物表面,都可以測到輻射的劑量,而且通常建築物朝東的表面呈現比較高的輻射劑量;他也表達了對日本水產漁獲及菇菌類食品中輻射劑量偏高的憂慮;整體上而言,他認為日本政府對於食品及農產品中輻射安全的把關,並沒有盡到妥善的責任。
然而,在日本學者並不滿意日本政府對輻射食品與商品之把關措施的同時,日本的各項農漁業產品與商品,仍然是陸續不斷地輸進台灣,豈不令人擔心?
出事的日本福島核能電廠的幾個機組,因為後續長期處置的必要性,仍然不斷地在產生大量的輻射廢水,甚至有些廢水也被大量的排入了海域中;甚至也傳出有工人因為處理後續輻射廢水時,遭受到輻射廢水直接濺污。科學家在美國西岸均可以逐漸度量到輻射污染擴散的事實,也顯示著此核災事件仍然擴大全球海洋污染的情況;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的海洋監測,也發現了海洋中造成輻射污染的情況有擴大的趨勢;日本國內也發現在福島災變管制區外的稻穀農作物,發現輻射污染現象。同樣是海洋島國的台灣,必須要能夠及時面對這樣的變化,拿出具體有效的作為,方能保障民生安全與健康。
天然放射性核種大約有五十三個,人工製造合成的放射性核種超過一千八百個;一個核電廠災變所產生出的放射性核種,通常可高達百種以上。近來科學界的輻射監測發現,福島的核電廠災變所造成放射性核種污染,確實有變動的趨勢,除了典型的碘131、氙133、銫134、銫137等核種外,甚至鋯95、鈮95、銀110m 等,均曾經被測定出,連令人更擔心的如鍶90等核種,也有明顯增加的現象。鍶90是一種半衰期長達28年,而且能夠在生物骨格中高度濃縮的核種,時間增長,生物濃縮效果增加,即使人們避免食用大型的洄游魚類及海產品,也可能因為少量食用帶骨小魚或海產,造成消費者食入遭此核種污染,且具高輻射劑量的食品,造成健康上的長期且嚴重的傷害。
國內因為食品、商品、毒性及放射性物質管理的權責機關分別不同,面對這些原本就不是傳統型的毒性物質,更容易如以往民生安全事件之因應,造成三不管現象。加上國人與日本之關係來往十分頻繁,因為交通之便利,赴日本旅遊的國內民眾也逐漸增加,更加強了日系食品跟商品的引進。由於日本的核災污染非一朝一夕所能安全處理完畢,甚至有擴大與變化之現狀,筆者在這裡強烈地建議政府相關權責機關,針對可能帶有放射性污染的日系食品及商品,建立與進行多核種的全面性檢驗機制,並且定期透明地公佈相關檢驗結果,以昭公信,確保民眾生活的安全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