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圖書總館是市民的禮物,還是財團的餌食? | 溫朗東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高雄圖書總館是市民的禮物,還是財團的餌食?

高雄市立圖書總館於去年十一月落成啟用。這座國際競圖設計的圖書館,以「館中有樹,樹中有館」的概念,創下了全球及臺灣六項第一:全世界第一座懸吊式綠建築、全球最大懸吊景觀中庭、全球景觀穿透性最高的圖書館、全球首座挑高7.5公尺無柱遮蔽式廣場、全國首座全方位系統建築、全國最具功能彈性建築物……這些指標並無法反應其風采,來這裡走一回吧,你必然會驚訝於它的魅力:高度綠化的量體藏著書香氣息,高雄的海港意象在厚重的工業色彩上,增添了文化的縱深與時代的輕盈。剛下課穿著制服的學生、帶著幼童的年輕父母、持續灌溉著心田的長者、大江南北的旅客,在這裡安靜的相遇了……

面海的長桌上,書頁被夕陽染上金黃。我們有時走進書裡,有時望向海港……日照餘暉所揭露的生活情趣與豐沛的公共性,點亮了下個時代的美好憧憬。

然而你我都沒注意到,書頁上的陽光與遠方的浪濤,是「限量版」的。通明的採光與夕陽海景,正在倒數計時。

緊鄰圖書館的南側土地,目前看似永久停車場的地方,高雄市政府已以共構文創會館為名,標給了中信人壽;而圖書館的西側土地,則由台電持有,亦以設定地上權的模式招標。屆時在630%的容積率之下,接近三十層樓高的兩座大樓將會把圖書館緊緊包圍,我們才愕然發現,原來圖書館的大面陽台,看的是玻璃帷幕;而圖書館四周的綠化,是為兩側準備興建的大樓所預備的造景。

圖書館啟用時以大型紅色緞帶綁起,說是給「市民的禮物」。如今看來,說是「財團的餌食」也未嘗不可。

兩側招標土地,預計興建成五星級觀光旅館、商務旅館、大型購物中心、百貨商場、企業營運總部、辦公大樓、商務出租住宅……一言以蔽之:商機。

這裡延伸出幾個層次的思考:

    一、商機有多大?是否能造福廣大市民?

    二、高密度的建設對圖書館的公共性是否有所減損?損益間如何衡量?

    三、為何缺乏公開透明的參與機制,讓民眾得知消息,進行公共對話,取得城市發展的共識?

高雄八五大樓。 photo cedit:昇典 葉 (CC BY-ND 2.0)
高雄八五大樓。 photo cedit:昇典 葉 (CC BY-ND 2.0)

首先,商機所能帶來的想像,不外乎是財政稅收、就業率、城市機能。然而,BOT引發的爭議屢見不鮮,成為蚊子館亦非罕見,像是台東大武的原住民產業展示中心,完工三年毫無動靜。高雄成功物流園區耗資20億元,閒置十餘年後,只能偶爾辦辦電音派對;高樓商場亦非救市的萬靈丹,高雄圖書總館鄰近的八五大樓,在兩千年金融海嘯以來,內部商場經營權數次易手,充斥著非法、消防安檢堪慮的日租套房,甚至錯綜複雜的電梯動線,在缺乏充沛的管理資源之下,一度成了治安死角。

而商機就算成立,若僅僅帶來是更多的商場與旅館,對於在地居民而言,不過是犧牲自己的生活空間讓財團得以經營觀光生意,轉換成在地就業率與稅收的成效殊為可慮。(就好比吸引陸客來台的政策,從旅行團、旅館、餐廳、商場……都在「一條龍」下被中資掌握時,台灣等於是無償出借了土地讓中資賺錢,自己所得甚稀。)

台北一連串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三創數位生活園區、大巨蛋、松山文創園區……等等爭議正說明了,我們開始擔憂一昧往財團靠攏,即使帶來了商機,對於都市的文化底蘊養成、創業機會提昇未必有所挹注。多年下來,關心勞工權益的朋友或許已經發現,台灣的整體經濟確實仍在成長,但企業獲利往往不願分配給勞工,造成基層人民生活日趨困頓的窘境……「讓少部份人先富起來」的經濟發展思維日漸失靈,甚至產生了官商勾結疑慮的鬼影幢幢。

回到BOT的本身,國家的資產屬於全民,資產的移轉營運,自然也應該考慮到「公共性」。簡言之,這發展的方向應當是對「多數人」有利,而非僅僅圖利少數人。目前殊為直觀的是:一座設計卓越、居民愛戴甚至成為觀光景點的圖書館,竟然成為了財團大樓包圍下的玻璃盒子、市政府與國營企業「資產活化」的跳板,換來的是沒人說得清楚的商業機會。無價卻又無償的海景閱讀空間,被有價的商業大樓取代,全民皆可享用的資產,變成只有「付得起價格」的人才能享用,這是一筆划算的交易嗎?

我無意推導至反商的極端,誠然,城市的發展必然涉及到資金的引入、有形與無形資源的再分配,倘若將天然的景觀、公共的設施讓渡給私人,帶來的經營效率有助於資產的活化,換來就業機會與城市繁榮,那又何嘗不能欣然以對?

photo cedit:billy1125
 (CC BY 2.0)
photo cedit:billy1125 (CC BY 2.0)

然而,我們所必須提醒公部門的是:時代變了,選舉的結束是公民參政的開始,倘若依舊活在過往思維,覺得當選即是公民完全的授權,無須在城市規劃上建立公共對話的平台,活在市政會議與招標場合的小圈圈裡,那所面臨的反撲是可以預期的。大部分民眾都樂見招商與經濟建設,然而在圖書館落成時大張旗鼓,動用各項管道宣傳,卻在其後的土地招標卻低調行事、唯恐人知……這看似杜絕了一時的爭議跟反彈,事實上卻是放棄了在不同意見的公共對話中尋得最大公約數的機會。閉門造車無疑是消費著選民的信任,一旦額度售罄,馬政府便是慘痛的例證:從服貿到課綱,倘若都能在政策萌芽之初承受並吸吶各方意見,又何至於延伸出今日的抗爭局面?

當今的政治人物,不論藍綠,能否具備遠見與包容異己的胸襟,體會到當選之後才是難關之始,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以誠心開放公眾參與討論,而非在政策利多時高聲宣傳,爭議政策中卻低頭蠻幹?

若民主理應具備的海涵成了奢求的浪漫,趁著海景依舊開闊時,來高雄圖書總館走一遭吧,那館上的海風與夕陽,如今尚且免費。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