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即時新聞成癮」嗎? | 溫朗東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你還在「即時新聞成癮」嗎?

photo cedit:Ahmad Hammoud(CC BY 2.0)
photo cedit:Ahmad Hammoud(CC BY 2.0)

看了兩個禮拜的新聞、評論,有些議題還在觀察思考,也沒什麼好說的。於是就來問我的編輯(據說被稱為邪教教主,因為鳴人堂的許多文章,違反有些讀者對報系意識形態的預期):「教主~有沒有什麼好題材啊~」其實我還想說的是,我寫不出來就沒稿費啦。

教主說:「即時新聞。」恩……這題材確實開示了我。我是個幾乎不看網路即時新聞的人,FB有人轉貼我也經常略過,當然我也不是「紙本至上論」的信徒,報紙無聊的新聞也很多。我主動關注、思考我有興趣的議題,我不覺得自己有必要全盤的被媒體餵食。當然,媒體的存在就像朋友一樣,有時可以得到一些建議,一點提醒。也不用整天黏在朋友身邊就是了。

從這個標題以下,文風就比較正經了

「即時新聞」的風潮勢不可擋。對追求點閱率毫不掩飾的《蘋果日報》,從2013年7月就祭出了「關掉電視、丟掉報紙」的口號,主打手機讀報市場,用快速、短小、大量、多媒體、開放網友互動的模式,成功開創了佳績。自此,即時新聞的模式為業界紛紛仿效。

蘋果的立場向來明顯:多人看的新聞,就是好新聞。在這種意識形態日益擴散下,媒體──閱聽人天枰的兩端日益傾斜。新聞編輯日益失去了篩選、領導、設定議題的權限,他們不再需要思考:「社會需要什麼、新聞該報什麼」;他們只需要想一件事:「大家愛看什麼?」

「愛好」跟「有益」有時是重疊的,例如你喜好運動,那是有益的。但甜點、喝酒、抽煙、重口味的飲食,可能是愛好,但對健康無益;人喜歡八卦,但別人的私事未必對己有益。

想知道什麼對健康有益,人們會求助於醫生、營養學家,尊重他們的專業,奉從他們的指示。有一天,專家變了,他開給你的營養處方,越來越好吃,你吃得勁爽,卻沒多少營養。你獲得快樂,他獲得金錢,看似你情我願,但漸漸地,你感到身體差了,心靈匱乏了,你說不上來是為什麼,其中有種難以言喻的煩躁。你好像得到了無數個可以與人產生交集的話題,在現實中,在網路上,但那些話題又好像搔不到癢處。你失去了對這個社會的掌控感。你不知道,為何會冒出這麼多的苦難:數之不盡的政治口水,演藝八卦,橫流的色慾,鮮活的暴力,一個又一個的訊息浪花打上來,濺得你一身溼,但你在那衝擊的快感與冷冽中,卻看不到海。海是什麼呢,海在哪裡呢?

於是閱聽人開始浮躁了,他們罵媒體,低俗,下流,無聊,只會抄。好像只要高聲開罵,正邪就分明了,自己便是正的,媒體必是惡的。那如果人人皆正,惡所賴以維生的閱聽率,又從何而來?這已經成為了二十一世紀讓每個人都震驚了的謎題。

媒體業的基層人員哀聲載道,為了應付大量的即時新聞發稿需求,每日工作加上待命時間接近十四個小時,每週平均工時高於台灣平均工時八小時。(大抵可以說不是在工作,就是在睡覺。)嚴重超時的工作,帶來身心症狀。四成五的記者,覺得自己有病: 脊椎、肩頸及肌肉症狀、心理衛生問題、失眠、腸胃病、眼疾……即使如此,社會大眾還是不太關心的:工作嘛,誰沒有苦痛咧。

但我們不得不關心的是,過勞確實有可能造成新聞品質的下降。記者面對每日三則的即時新聞,編輯應付潮水般湧來的稿件,再也難以維繫品質,意思是嚴謹的採訪檢驗真實性既不可能,觀點的斟酌、新聞價值的評估亦屬虛妄。亂槍打鳥,萬箭齊發,塑造出手機頁面上花團錦簇的血輪眼幻象,像是菜色多元目不暇給的自助餐,讀者吃完之後卻老是忘記吃了什麼。

而一些跡象也在浮現,歐陽妮妮的兩百塊,鍾智凱的主播罩杯論,舒淇並沒呼喊的「我來自台灣」……瑣碎、猥瑣、欠缺查證,我確實沒辦法說,這些都是即時新聞文化的錯,但在邏輯上,如果對於新聞的速度與數量沒那麼著緊,給予記者跟編輯的時間與尊重更大,確實有機會避免問題的發生。

也不能盡幫新聞業界喊冤

話說回來,這場「媒體逐利而變質,導致閱聽人與編輯記者相互擠壓怨懟、惡性循環」的戲碼。也可以再從幾個角度來解讀。

第一、新聞品質的劣化,未必能怪在即時新聞跟手機載具頭上。如今正是人口紅利的高峰期,青年就業人口高,大學普及率也高,造就了大量的新血,供過於求。而勞資不對等,跟屬於工會文化的缺乏,勞工缺乏議價能力,在職場上趨於弱勢,是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有的現象,追求短期利潤的cost down思維,也是財團老闆的慣性,並非新聞業的罕見疾病。

簡言之,職場大環境差。如果這個問題改善,即使是數量大字數低的即時新聞,在充沛的人力、待遇、時間下,也可能有精鍊的高品質。

第二、新聞跟論文的差別,就在於那「即時性」,許多政治、財經、體育、天氣……的訊息,確實具有即時得知的必要。就算是隔天知道也沒差的新聞,輕薄短淺化也是市場供餐的選擇:喜歡速食的人便去吃,喜歡精緻餐點的人可以等一會,行有餘力的人甚至可以兩者兼吃。如果過度貶低即時性的意義,那甚至會挑戰到整個新聞產業的存在價值:是否我們只需要每月、每年出版的雜誌、專書,就可以得知社會的重大事件與變遷,而不再仰賴基於時間的急迫性而深度勢必有所犧牲的每日新聞?

第三、倘若人們要的只是交通、工作、吃飯的空檔,有些足以填充時光的消遣,那麼就算即時新聞消失了,訊息一樣快且浮濫的社群網站,FB、PTT依舊會吃掉即時新聞的市場,長篇大論的深入報導,依舊乏人問津。更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可以肯認在FB、PTT上雖然廢文甚多,但依舊有著觀點特異、論證嚴謹的好文,那是否也可以說,即時新聞並沒有掩蓋那些深入報導的光芒?有心的讀者,終究還是會跟用心的編輯記者,在漫天的巨浪海嘯中相遇相惜?

第四、對於即時新聞的批判,《蘋果日報》社長陳裕鑫其中一個回應殊為有力:即時新聞目前每日出稿量不會比每日日報出刊總則數多,《蘋果》紙媒每日將近七、八百則新聞,而即時新聞一天僅約四、五百則。

為此,我查了聯合報系的紙媒統計資料,聯合報從1975~1999年,每日平均的新聞則數是221則,平均每則字數是557字。經濟日報從1988~1999,每日平均的新聞則數是296則,平均每則字數是475字。民生報從1988~1999,每日平均的新聞則數是207則,平均每則字數是467字。

從這個數據比較可以看出來,即時新聞經常是只有200~300字,字數上可能比起傳統紙媒為低。可是二三十年前的新聞則數,只用紙媒來相比,現在也是大幅躍升。

簡言之,新聞的則數增加,資訊爆炸,是整體新聞業的趨勢,與紙本或是網路即時無關。

至於字數的縮減,或者則是手機閱報所造成的影響。

嚴肅的問題,也只能寬心以對

許多媒體朋友確實覺得受委屈,如果有當良心專業人士的機會,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想要作賤自己的。許多閱聽人也覺得自己受委屈,怎麼台灣的新聞老是這麼沒營養?但人生便是如此,生計固然重要,理想也很珍貴,如果前者顧到了,就多試著奔向後者吧;很多新聞很爛我知道,說真的,就別看少看唄,像我有幾個朋友,原本FB成癮,後來自覺不適,把臉書關掉了,生活也沒多少不便,社交圈也沒縮減,反倒靈魂都清新起來了呢。

我始終樂觀的認為,市場反映人心,相信市場,就是相信人心,短期即使沮喪,長期總是希望。我們都問問自己,希望怎樣的新聞,怎樣的資訊,然後,就照自己的意思去實踐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