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高中校長演說的幾個思考——世界上存在著「公共事務參與」的完美時機嗎?
武陵高中校長林清波在升旗典禮的演講,涉及到教育工作者對於學生參與社會運動(反黑箱課綱)的價值思考與立場表態,引起不小的關注。
從演講全文來看,林校長的核心意旨可以依序分成幾點:
(一)社會運動可能是被政治團體操弄的,要小心。
(二)台灣很可憐,選舉到了到處都在吵政治。
(三)高中生的本分是唸書考試。武陵高中更是以升學為導向。
讓我們逐一審視這些論點的合理性。
參與政治並不可憐,狂熱理盲才是問題
先看論點(二),很多人認為,台灣太政治化了,整天都在進行政治的口水戰,因此對台灣很失望。
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群眾對政治冷感,對國家認同、族群議題、性別平權、分配正義、環境保護、經濟政策……漠不關心,政府做得再爛也不關自己的事,那所謂的「公民」,不就只是選舉時的自動蓋章機?「民主」也就只是自欺欺人的囈語?
世界上有哪一個對政治冷感的國家,成為了眾人欣羨的人間樂土?哪個先進國家的發展,不是來自於全民對公眾事務的投入?
所以,問題不在於政治參與,而在於參與的態度上,是否有理性思考、反覆思辨,做出自己的結論吧!
從這個觀點來看,林校長說:「不反對,也不鼓勵,但是你要很清楚你在做什麼。」是沒錯的。
如果有些參加反黑箱課綱的同學,對於議題並不了解,只是人云亦云、結夥跟風……那確實不是良好的政治參與態度。在缺乏理性思辨下,徒有行動與熱情,確實比較可能做出「自以為對公眾有利,實則害人害己」的行為。
但同樣的標準,我們反過來看林校長,是否「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反對高中生參與政治,也是干預高中生政治立場的一種形式
回到林校長的論點(一),他認為反黑箱課綱可能只是政治團體的操弄。
沒有人可以否認,課綱的議題,涉及到藍綠統獨意識形態之爭。
但是「涉及」跟「操弄」意義不同。涉及,是學生自主思考後,做出了有利於某政黨的行動;操弄,則表示學生沒有自主性,被政黨的幕後黑手所擺布。
兩者的差異,在於自主判斷力的有無。
有人會說:學生還年輕,缺乏社會歷練,沒有判斷力。
照這樣的邏輯反推過來,校長年紀不小,有社會歷練,具備充分的判斷力..….因此,林校長一定很清楚:
- 升旗典禮跟念書考試的學生本分,一點關係都沒有,純粹是以中華民國國旗為主體的國家意識呼喚。也就是說,升旗典禮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活動。
- 倘若沒有學生響應反黑箱課綱,對綠營的選情不利,卻對馬政府的施政以及藍營的選情有利。也就是說,呼籲學生不行動,也是一種政治呼籲。
- 武陵高中的升學率,對於校長的評鑑以及地方聲望有正面幫助。
林校長認為高中生要專心唸書,不應參與政治,自己卻在具備政治意義的升旗典禮上,在大太陽底下,占用學生的自習時間,進行對於某政治陣營有幫助的政治演說……
假設學生都超笨的,反黑箱課綱都是被獨派、綠營操弄的,這些操弄者很可惡…….那校長做一樣的事情就不可惡?
假設學生是有自主思考能力的,那就沒有被操弄這回事。至此,林校長的論點,剩下最後一個:不應該在高中時期參與政治。
世界上存在著「公共事務參與」的完美時機嗎?
假設我們同意「唸書考試是高中生的本分。」這就表示「高中生除了唸書考試,做其他事情都不正確」嗎?
如果是的話,那麼……
孝順父母是錯的!高中生應該把心力放在唸書考試上,會唸書就是孝順!
尊敬師長是錯的!高中生應該把心力放在唸書考試上,會唸書就是尊敬!
關懷弱勢是錯的!高中生應該把心力放在唸書考試上,會唸書就是幫助弱勢!
恩……怎麼有點怪怪的?難道高中的訓練,就是讓我們變成沒血沒淚的讀書機器?
為了唸書考試,可以犧牲一切嗎?
此時,有人可能會說:政治參與、關心社會很好啊,只是高中成績影響未來,先專心唸書,別的,畢業再說。
照這樣的邏輯,大學成績,也影響升學就業,大學先專心唸書,別的,畢業再說。
出來工作,職場表現也影響升遷,先專心拚事業,別的……退休再說?
退休養老,健康調養也影響壽命,先專心顧身體,別的……下輩子再說?
照這個「現在XX很重要,別的以後再說」,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永遠會出現新的XX,那麼,何時該關心公眾議題?
讓我們來複習一下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的名言:
當納粹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保持沉默——我不是共產主義者當他們追殺社會民主主義者,我保持沉默——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當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站出來說話——我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保持沉默——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要追殺我,再也沒有人為我說話了。
如果我們的教育體制,大量的培育出了「追求個人分數,罔顧社會公益」的公民,縱使人人都有高學歷,但對自己以外的事物漠不關心,這樣的社會發展妥當嗎?
認為「高中生可以政治參與」,並非反駁「高中生的本分是唸書考試」,而是認為,適度的關心公益及公共事物,與本分並不衝突。就像是孝順父母、兄友弟恭,跟念書考試並不衝突。
所以林校長的發言如果修正為「關心公共事務很好,但參加社運的同學,也要把這股拚勁帶到學業上喔。」是否比較像是教育工作者該有的言論?
再來看林校長潛藏的第二層意思:「像是武陵高中這種學校的學生參與政治,是錯誤的。」
這似乎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
一種人會念書,就專門念書。
另一種人沒那麼會念書,做什麼隨便你。
這背後隱藏的價值觀是:社會運動這種事,是那些書念不起來的學生去做的,會念書的人,應該做更有效益的事。
至於這個效益是什麼呢?
是個人的學業成績,以至於未來的升學就業、社會地位?
還是校方的辦學績效,今年又誕生了幾名醫科,幾名台大?
那公共事務,到底應該由誰來關心,由誰來努力呢?書念不好的學生才取得關心公共議題的資格?這標準實在有夠詭異的,好像是說……誰成績最爛,誰就最有資格關心公共事務,所以……總統應該選一個全台灣最不會念書的人?
難怪從陳水扁到馬英九,都不太令人滿意,或許…….他們還是太會念書了,不太具備從政的資格呢!
學校以至於教育機制存在的價值,應該不是教學生「個人成績絕對優於公共關懷」,也不是以中立言詞,包裝自身的政治立場吧。我所深切盼望的是,在立場的抉擇與是非對錯之間,學校能教給學生的,不是「哪個是正確答案」,而是「如何建立有品質的公共思辯」。
至於學生在「個人課業發展」與「公共政治參與」間的價值權衡,未必是個非此即彼的零和問題,就算必然有所取捨,那判斷還是留給青年人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