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長選舉帶給台北市民的思考 | 李柏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紐約市長選舉帶給台北市民的思考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白思豪(Bill de Blasio)在去年11月初以74%比24%的壓倒性勝利,當選了紐約市的市長,除了連任市長以外,這是紐約史上勝負差距最大的一次市長選舉。為什麼這個城市如此熱愛這一位新市長呢?而他的競爭對手洛塔(Lhota)不但當過副市長,也跟華爾街關係良好,又為什麼慘敗呢?

我們先來看政見。白思豪很明確的提出他的政見,是要為中低階層的市民做事情,所以他打算對富人增稅,然後將這些資源拿來讓四歲以上的兒童都能享有學前教育,甚至也希望能讓中學生的課後活動有更多選擇。此外,他還希望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並且要努力讓紐約市民能夠負擔得起紐約昂貴的房子和醫療,例如在市區重劃的過程中要求建商提供合宜住宅給中低收入的家庭。簡單來說,就是提昇紐約市民的正義與尊嚴。

而洛塔的政見呢?洛塔其實有不少政見是延續已經當了12年市長的彭博(Michael Bloomberg),包含留任警察局長Ray Kelly,繼續實施爭議性極高的攔查政策,允許紐約市警察可以任意在路上對市民展開搜查,這個政策的確降低了犯罪率,但是卻也侵犯了市民的自由。此外,洛塔也提議延伸地鐵、增加單車車道、增加公車服務等。而住宅政策,則打算舉債投資。洛塔完全不考慮對富人增稅,甚至反而打算讓稅賦結構對企業更友善。

顯然的,紐約市民不願意犧牲自由而換來犯罪率下降,認同了透過增加富人稅的重分配過程,讓中低階層的市民能夠過得更有尊嚴,保有階級流動的希望,而不是讓紐約市變成一個富人永遠富有、窮人永遠貧窮的「一市雙城」。

所以要贏得紐約市長,是提出讓房價增值的政見嗎?無論白思豪或是洛塔,都是要解決市民負擔不起高房價的居住問題,而不是讓房價更高,只是兩人的手段不同,洛塔打算舉債,白思豪則希望與建商協調。我們可以看到,高房價並不是一個城市之所以偉大的要件,甚至是一個偉大城市最迫切要處理的問題。

那麼,競選的政見,是否就一定要大型建設呢?從紐約市長選戰的例子來看,顯然這一招並沒有效果。一個城市發展到成熟階段,如果市長所提出來的政見還是硬體的建設,而沒有去觀察到市民生活在這個都市每天所面臨到的那些問題,顯然就無法獲得選民的青睞。所以這一回在紐約市長選舉中,教育和醫療等軟性的政見贏得了人心。

再回過頭來看看台北這個偉大的城市。過去幾個月,我們看了不少的台北市市長候選人所提出的政見,像是國民黨的連勝文提出了將市政中心遷回西區,期望軸線翻轉讓西區可以復興、東區可以升級,而民進黨的姚文智則提出了廢除松山機場,期望整合河濱、花博公園之後成為400公頃的中央公園。

這兩位候選人的政見都很偉大。只是,台北市民需要的,是一個龐大的都市改造計畫,還是一個專為市民量身打造的服務團隊?而選戰的主角,又到底是一個偉大的市長候選人,還是一群偉大的市民呢?

看看候選人的政見,有時候總是納悶,教育、環境、醫療、福利、勞工等議題,都跑到哪裡去了?是台北市太落後,所以還在「建設」上面努力?還是台北市發展太成熟了,所以除了「建設」都沒有其他的問題?

而更有趣的是,我們可以觀察到有許多的候選人,紛紛迴避重大爭議,那其實才是他們在選戰中最能突顯自己特質的機會,但是他們寧願大打安全牌,不碰爭議問題,但也讓市民失去了對候選人進行評估的機會。例如,當現任市長郝龍斌以交通為由,暴力驅逐忠孝西路的人民,候選人如果是市長,會怎麼做?又例如,當遠雄不當移樹,而市民被迫以肉身與財團的怪手對抗才能護樹,候選人又怎麼看待?

至少,在護樹這個議題上,我們只看到柯文哲關心,而且他說得很好:「我們不能把樹當作樹看待, 把樹當作一個生命體看待的話, 我們如何建立一個把人當作人看待的社會?」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