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該延後學測,還是給學生Gap Year?
教育團體與許多大學教授發起連署,希望教育部可以把學測延後,否則在一月底進行的學測,不但影響了高三上學期的教學,除了本來該有的進度以外,還要安排複習的時間,更讓學測結束後的高三下學期課程,學生幾乎都不願意讀,畢竟學測已經考完了,這半個學期的內容「學測不考」,而且三、四月又要準備大學甄選,學生更有理由放棄最後半學期的課程內容了。
所以問題是學測的時間太早嗎?當然,學測應該安排在什麼時間,是可以討論的,也應該有個合理的判斷邏輯存在。如果大學入學應該具備的基礎知識,包含整個高中三個年級的課程範圍,那麼大學入學考試的學測範圍卻沒有包含整個高中三個年級,那的確有問題。不過顯然問題不在這裡。
有位教授在記者會上說,現在的大學生連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都會算成五分之二,並以此認為大學生的程度不好,更應該讓這些學生在入學之前,就在高中好好把該念的書念完。老實說,我想就算學測延後,就算高三下學期的內容也納入學測,不會算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的學生,一樣還是不會算。
因為問題不在學測的時間,而在學習的動力。顯然的,如果大多數的高中生都因為學測不考,所以就不念高三下學期的課程進度,那麼真正的問題是「目前高中生的學習,並不是基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之所以念書,只是為了考學測,而這些學生進了大學之後,一樣還是沒有學習動力,因為大學四年可不是為了升學而念的。
可惜的是,恐怕「找回學習動力」對這些教育團體或大學教授來說,是一個太艱鉅的難題,甚至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於是只好退而求其次,至少先把學測的時間延後,讓學生們可以多半年的「用功」時間,看看能不能讓大學生的程度可以因此而好一點。如我上面所說的,不會算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的,其實一樣還是不會。這樣做對於會念書的學生來說就是多辛苦半年,對於不會念書的學生來說則是多半年的折磨,其實沒人獲得好處。
難道這半年就真的讓學生閒在那裡?難道就這樣無視學生的程度落差如此的懸殊?
先談談後面這個問題。如果多半年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的程度有顯著的好轉,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樂觀其成,但是大家捫心自問,有這麼簡單嗎?我們要承認,26個英文字母背不全、分數加減都不會的「大學生」其實不會消失,而消失的反而是找不到程度差的學生來念的大學,因為大學能容納的學生已經比全部的高中生還多,毫無篩選學生的能力。所以如果「找回學習動力」是教育團體或大學教授無法解決的問題,那麼逼學生多讀高三下學期這半年的書,其實對「大學生程度不好」的這個問題並沒有幫助。
難道這半年就真的讓學生閒在那裡?有什麼不好嗎?容我再說一次,其實不管教育團體或大學教授都無法解決學生沒有學習動力的問題,那麼為什麼不讓學生們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為什麼不就把這半年當成是Gap Year,讓已經有方向的學生可以自由的去追尋自己的夢想,例如對學術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開始到大學教授的研究室去實習或去大學的課堂旁聽,例如對專業技能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開始到產業界去實習或當學徒。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好處很大,因為他們可以利用半年的時間受這些典範的薰陶與引領,讓他們了解,這個領域的傑出人士有多麼熱愛自己的工作,又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而有了這一層認識之後,學生們才會知道,為什麼大學的課程會這樣安排,也能激發起他們對於專業科目的學習動力。
有太多大一新生面對選課時的必修、選修學分,想到的是系所的畢業要求,而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要修這些課程?這些課程又有什麼用處?甚至對大多數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未來該朝哪個方向走,仍然是一片茫然,就算拿到學分的成績不錯,其實也沒有真的體會到一堂課的內涵,就像有很多設計師很會用繪圖軟體但是卻毫無美感。
所以這半年的Gap Year對於有方向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而對於沒有方向的學生來說則更為重要了。台大註冊組主任說,今年大一新生註冊完就休學,共有兩百多人,而原因大多是入學了才發現科系不是自己的興趣。其實我不認為這是問題,反而是好的現象,因為如果念了四年才發現興趣不符,那不是更浪費時間嗎?
所以對還沒有方向的學生來說,這半年反而成為一個找尋自己人生方向的最佳機會。當一個人非常空閒的時候,還會主動想要去做的事情,通常就是真的興趣了,而如果這個興趣能夠持續個一陣子都不衰退,就表示有足夠的熱情,如果短期內還能有個不錯的成績,那就代表有天賦。如果有機會能找到自己的方向,這半年不但不浪費,反而異常的珍貴。
我們的教育都太執著於把學生的時間填滿,我們的教育都太執著於解決表面的問題而不是深入問題的根本,我們的教育都太有效率把學生擺在錯誤的軌道上,而不是先讓他們知道自己想往哪裡走再去引導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