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被檢討」的總是年輕人? | 劉揚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為什麼「被檢討」的總是年輕人?

photo credit:Gabe Austin(CC BY 2.0)
photo credit:Gabe Austin(CC BY 2.0)

不論看電視新聞、上網或跟朋友聊天打屁,我們經常聽到一種論調:在發生某個不好的事件之後,便會有人開始說「現在的年輕人真是○○○○喔!」接下來眾人很自然會把問題擴大成「台灣教育出了什麼問題?社會到底怎麼了?」等不了了之的意見,最後結論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年輕人真是應該檢討。

小至動漫上網打電玩,夜店撿屍草莓族,國際觀與小確幸,大到薪資低落工時長,鄭捷捷運殺人案,此番論調一律適用。不僅打擊範圍廣泛,還馬上可以獲得他人助攻支援:「對呀,我公司有個小朋友就是怎樣怎樣,唉,現在的年輕人啊……」。

總在說一代不如一代

先不論「現在的年輕人」(說這六個字時請用手指做出雙引號的動作)到底有沒有比較差,我個人覺得這個現象很有趣。因為向來被檢討的只有年輕人,同樣事件發生在老人身上時,並不會有人說出:「唉,現在的老人怎樣怎樣,一定是過去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幸好你看,台灣社會真是愈來愈進步了呢!」如此樂觀的評論。

舉例來說,當鄭捷事件爆發,我們會覺得年輕人教育出了什麼問題,暴力電玩啦、上網啦是否有壞影響;但當一個76歲老翁殺80歲情敵、砍72歲妻子的時候,我們不會懷疑過去的教育曾經出問題,老人曾看那些打打殺殺的武俠小說、打電話交朋友有什麼壞影響。

如果台灣有個政治正確詞語大排名,「世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肯定會進入排行榜前三,跟「缺乏國際觀」「台灣市場很小」同時競爭冠軍寶座吧。

為什麼我們看到剛出社會的白目同事,會搖搖頭說「現在的年輕人真不耐操、真沒倫理、真不細心、真○○××」;但是看到奇葩老歡顛慣老闆,卻從來不會說「現在的老人吼,真是○○××」呢?這可以從社會的組成和運作方式來解釋。

因為社會常規是成熟大人決定的

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說,一個社會的結構、制度和常規價值從來都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經過有形無形的鬥爭結果,我們判斷某些事物的好壞/對錯/上下關係,都是經過不同群體、不同力量的鬥爭產生的。

現代社會的日常規範,是圍繞著成人建立的文化體系運轉,老一輩的成熟大人在社會裡已擁有自己的位置,相較之下,年輕人缺乏經濟資本、社交網絡,同時在文化場域裡也沒有定義誰對誰錯的籌碼。比如工商大老隨口說句話都是新聞,你說同一句話就跟放屁沒兩樣;工商大老的抱怨可以影響政府政策,你的抱怨就是只是象徵自己沒競爭力而已。

年輕人若想要獲得常規價值的命名權與發言權,最好是遵循成人世界的法則,趕快往上爬升,而家庭、教育體系等制度化機制,就是把這些法則銘刻進到下一輩年輕人習慣中的方式。然而這個銘刻的過程不見得能被所有人接受,於是社會主流價值就會認為年輕人叛逆、輕浮、沒倫理等等等等。

為什麼年輕人天生活該要被檢討?因為你和舊社會不一樣嘛!每個世代的生活情境不同,在形塑與傳遞價值觀的過程中,上一代的觀點未必能符合現在的情境,這也是世代衝突最主要的來源。

成熟大人也應該要會「換位思考」

所以囉,在你天天看著社會新聞,想著現在年輕人如何差勁,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哎呀~教育出了什麼問題,社會變得好糟糕……之前,請換個立場想想,難道那些事件以前就沒有嗎?情殺仇殺飆車吸毒跑趴喝酒,哪個世代的年輕人少做過了?草莓族這個詞語的發明,最早還是用來形容五年級生的呢(我相信十五年級生出社會時這個詞一樣會再被拿出來用)。

下次當你想脫口而出「現在的年輕人」如何如何之前,請先思考是不是真的只有「現在」的年輕人如此,你「以前」年輕的時候不曾那樣嗎?再想想「為什麼現在如此」,他們經歷的生長環境跟你「以前」有什麼不同?

當你批評年輕人中文能力低落的時候,也別忘記他們的英文能力普遍比上一代還強。當你看著孩子跑夜店、上網交友、打電玩的時候,也想想自己以前怎麼搞地下舞會、混冰果室、泡彈子房的。如果你自己安心長大,也不用擔心那些「洪水猛獸」會吃了你孩子啦。

假設社會真的這麼一代不如一代,世界末日大概馬上就要來了吧!我們當然不用認為年輕人的能力比較差(如果真的這樣不就等於大人給的教育很失敗?),也不必假設年輕人一定比上一輩強,給予每個世代平等的預設條件,公平的去思考不同的成長背景就好。

給予同情的理解,是解開世代戰爭最好的方法,我想,可以從拒絕說「現在的年輕人」這六個字開始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