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懂小水獺的心:為了文白比生出的失敗類比 | 周偉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誰懂小水獺的心:為了文白比生出的失敗類比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知名作家張曉風日前發表一篇〈除了為小水獺垂淚之外〉的奇文。雖然多數人都看出她是想為傳統文化辯護,但其論述邏輯古怪,以至於多數人雖然看得懂其文章意旨,卻也都認為這比喻並不適切:小水獺不知飼料青蛙可吃而驚恐逃避,這和多數年輕世代對傳統文化感到反胃,似乎沒啥可類比的關係。

套在「文白之爭」脈絡之下,這篇文章雖沒講明,但顯然是出來為文言文護航的。多數年輕人的確是一看到文言文就想逃跑,這和小水獺不識青蛙而逃跑「有點像」,但也僅止於如此。除此之外,這兩件事在內涵上有很大的差別,如果認為這種類比能產生意義,就等於是主張「只要外觀相同,內涵就相同」,這當然是多數論者所無法接受的。

而要為傳統文化辯護,還有更好的類比做法,也有可參考的例子存在。以下就來談相關的案例,再來探討此個案與張曉風的「小水獺論」到底差在哪邊。

當代倫理學麥金泰(A. MacIntyre)於其代表作《追尋德行》一書的最前頭,提出了一個假想的情境:

在未來的地球上,發生嚴重的災害,社會大眾認為這一系列災難的責任,完全是在於錯估局面的科學家身上,因此群眾引發大規模的暴動,以「焚書坑儒」態度殺害有科學知能的人,並摧毀了各種科技知識與設備。某種反知識的政治思潮成為主流,他們刪除了教育中的科學內容,並且放逐尚存的科學家。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有一小群人開始試圖從廢墟中重建科學,因為他們發現自己需要這些知識與技術來提升生活品質。但他們卻碰到重大困難,因為手邊只剩下老舊且不能運作的機器,還有斷簡殘篇的科學書籍,更沒人清楚書中的知識要如何和實際的科技產品兜在一起。

他們辛苦的從零碎的知識開始推敲,有時甚至會比原先科學的發展過程還多繞一大段路,才能掌握某種程度的有效知識。而且在這種環境之下,因為缺乏共通的知識權威來裁決,每個科學愛好者所說的專有名詞定義是不一致的,溝通會變得非常沒有效率,往往淪為信念之爭。或許還會出現「主觀主義科學」,認為天地運行的公理就存在於「我心」之中。

這看來是科幻小說才會有的場景,不過麥金泰想談的,當然不是反科學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時會帶來什麼問題,而是要談另一個他真正關切的問題:倫理學的重建。

就算發生什麼大規模災變,科學應該也不會被人類拋棄,但人類的確曾因應外在條件的變動,而拋棄過一些過往的重要資產。傳統倫理思想就是曾被拋下的東西。

所以麥金泰所說的這個故事,其真正的主角是「傳統倫理學」。在西歐中古時代之末,人們怪罪傳統倫理學無法解決人生問題,太過陳舊,因此催生了啟蒙運動,企圖以理性重建人類的行為規則,把舊有的一切「砍掉重練」。建構在神學與傳統文化的舊倫理觀被唾棄,學院之中也不再將之視為有價值的知識。

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發現由理性建構出來的新倫理學充滿問題,在價值預設的部分有著重大爭議。這些價值預設主要來自我們各自的傳統文化,但現代人對於這些概念的定義缺乏理解與共識;像是「善」「惡」「德行」「良心」等等,人人口中各有一套說法,主觀主義或相對主義思潮也成為主流。

這就是當代道德問題陷入惡性循環之重要原因。麥金泰主張回到歷史之中,把過去的倫理學知識挖出來重新整理,找出脈絡性,思考這些概念的流變過程,然後想想當代人應該如何運用。

在學理劃分上,麥金泰被稱為新亞里斯多德主義者(或革命的亞里斯多德主義者),當然是非常「復古風」,但他的復古是被學界接受的,最主要的理由,當然是他後續的論理相對清楚且有說服力。

但他全書破題的這個故事,不但能引起對手的那些科學主義者、啟蒙支持者的注意,也讓人願意傾聽他的後續主張:當代道德觀亂成一團,啟蒙運動可能有責任,但責怪他們不能解決問題,我們必須找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有效資訊。

這真能說服一些科學人轉而支持他的立場。最常引用麥金泰理論的應用倫理學與專業倫理學,通常都是與科學較相關的領域(如運動倫理、生物倫理、醫療倫理)。

那「小水獺」呢?這個故事之所以失敗,是水獺和人難以類比。小水獺會怕青蛙,可能有複雜科學解釋,不只是文人單純的移情、比附可以涵蓋。沒有釐清真正原因之前,這種類比不但沒意義,甚至比科幻小說式的推敲還有更多腦補的成分。

如果要支持文言文,就該建構類似於麥金泰的類比,找出一種「目標受眾」可以理解的廣泛人文現象或技術,並說明這種技術消失之後,可能對人類世界造成什麼負面影響。

但我們到現在為止,還看不到這種等級的成功類比。這可能是支持文言文者的想像力不足,也可能是根本找不到適切的類比或例證。

而且麥金泰的態度也不是單純的復古或保守。他個人主張精讀古希臘到中世紀以至於啟蒙倫理學家的著作,這當然需要一定的古文閱讀能力,但他的著作幾乎全數是當代英文,引文也盡力翻成當代英文。這代表他認為應回去古文世界中挖寶,但他本人不會困在裡頭,或要求中學生都要學古文,而是靠他與其他有能力的學者把「寶」帶回當代世界,介紹給大家。

麥金泰為何會選擇這樣做?什麼是在當代世界更好的做法?為什麼?

這或許是超乎文白比例,更為關鍵的問題了。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