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人的「不科學」:為何他們迷信又執著於錯誤的選法? | 周偉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候選人的「不科學」:為何他們迷信又執著於錯誤的選法?

2016年總統大選選前之夜,圖為國民黨支持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6年總統大選選前之夜,圖為國民黨支持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我從事選舉相關的工作,到今年七月正好滿二十年。若有人問我這行到底是在做啥時,我總是回答:「給我候選人和錢,我就幫你搞定一場選舉。」在幫了幾十個候選人之後,我認為雖然每場選舉都存在不小的差異,同個候選人選兩次,也會有些不一樣的地方,但不變的共同點,就是台灣的候選人都很「迷信」。

這「迷信」不是指燒香拜拜那種,雖然愛燒香、臨時抱佛腳的候選人很多,但我想談的選舉迷信,是候選人對於「特定手段」,甚至是「錯誤手段」的超強執念。在選舉過程中,很難用科學理由說服候選人「此路不通」,往往只能隨他的意來做一些蠢事。

我發現不論是文組或理組出身,不管學經歷多漂亮,候選人都是同樣的不科學。為什麼呢?在檢討原因之前,我先來談談「你所不知道的候選人迷信」,看看這現象到底有多誇張。

你所不知道的候選人迷信

最常見的迷信,就是「別人有,我也要有。」從大看板到公車廣告,從面紙到旗子,從馬路掃街到網路抹黑,只要看到別的候選人有做,那自己也要做。如果你從科學角度分析,說這個廣告做了沒用,那個贈品的成本效益太低,他都聽不進去。他就是要「有」,才能心安,晚上才能睡得著。

像是面紙,大家都有發,那候選人就說他也要發,還要發全台北第一多。你算給他看,告訴他面紙雖然一包才幾塊錢,但貴在發送人力,做少量即可。但他就是不聽,非要印個幾十大箱,然後到最後一天都還囤在總部。

另一種常見的迷信,就是不肯相信數據面的殘酷事實,只肯接受甜美表象。像是不信自己沒人氣,卻沒發現自己總是在鐵票區掃街尋找溫暖。我還曾抓到花錢請的民調中心卻造假數據(根本沒打電話),但候選人堅持不信那民調是假的,只因為他的支持度看起來很不錯。

還有一種迷信,就是堅持相信自己理念最好,所以大家都會想聽他說話,很想投他一票。當然,人都是因為有這種自信才出來選舉,但在選的過程中,應該要慢慢自省,至少內斂一些。

但越選越「狂信」自己是神或先知的候選人很多,就算選民不聽他講話,他也會一天到晚對團隊成員「傳教」,看到總部成員認真聽講的樣子,也就更強化他的信念。不過總部的人,只是因為有領錢才會聽他說話。

上述三種狀況,在台灣多數候選人的身上都能看到,這不免會讓選民感到憂心,如果候選人是這個鳥樣,那選出來的首長和民代不就會有不科學的問題,那台灣不就完了嗎?

但這種狀況並非現在才有,遠在我進選舉圈之前就有了,近年迷信的狀況還相對改善,因為隨著網路普及,快速打臉的風氣盛行,迷信的「報應」有時來得又急又強,讓政客們不得不相信「科學的修正力」。

但我還是要來談談候選人之所以不科學的幾個主要原因。與其迷信過頭、被打臉,甚至被打爆才改,不如在參選之前,就針對這些原因對症下藥。

最常見的迷信,就是「別人有,我也要有。」從大看板到公車廣告,只要看到別的候選人有做,那自己也要做。圖為2014年選舉廣告看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常見的迷信,就是「別人有,我也要有。」從大看板到公車廣告,只要看到別的候選人有做,那自己也要做。圖為2014年選舉廣告看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候選人「迷信」的原因

候選人在選舉過程中會這麼迷信或執著的第一個原因,是選舉的本質就是「欺騙」。選舉過程就是要讓選民有出門投你一票的衝動,所以幾乎每個候選人都會有欺騙選民的地方:灌水的學經歷、不可能實現的政見,或是掩蓋難以當選的現實。

謊話說多了,有時自己都會誤認那是事實,或是「角色扮演」過度,入戲太深,完全不可自拔。原本是騙選民的話,很快就變成騙自己人(競選總部的人),最後就變為騙自己。對選民來說,這是可惡,但對圈內人來說,這算是可悲,因為出現這種狀況,往往代表候選人不騙自己,就選不下去了。

候選人第二個迷信或執著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選舉過程的「體感經驗」太過強烈。科學數據主要是從客觀、第三方的角度來剖析現象,可能是從很高的總體層面來看,也可能是突破細節上的盲點,這都讓科學知識能在許多面向勝過個人主觀經驗。

不過在選舉的過程中,候選人通常會被大量安排去接觸選民與重要人物,他花在閱讀與思考的時間會變得非常少,甚至根本不存在這樣的機會,因為幕僚刻意要讓他無法用腦,這樣他才願意乖乖當個傀儡,按表操課。

但這就會讓候選人眼中的世界變得非常狹小,只限於他接觸到的人事物,他就可能把這些資訊過度放大。像是因為掃街碰到的選民都「歐樂」他,就讓他對選情異常的樂觀,又或是某個路人說透過大看板知道他,那他就認定大看板有效。

幕僚刻意要讓候選人無腦,是為了操縱他,不過候選人若無腦化之後,又反過來想要依體感經驗指揮戰局,那就會造成悲劇了。

還有一個候選人之所以迷信的主要成因,是「不見棺材不掉淚」。選舉的真正結果要開票當天才會出現,在這之前都有變數,候選人就能對自己的做法抱持強硬的態度。

說來你或許不會相信,那些常人都認為鐵定會大敗,得票甚至連5%都不到的候選人,其實他們到了投票日當天,多數還是信心滿滿,認為自己就算沒辦法贏,也頂多是小輸。

即便票開出來讓他們精神崩潰,但因為離下次選舉至少也有一年多,他們很快就忘了這次迷信所造成的慘痛經驗,在「沉潛」之後再次復出時,還是差不多迷信。

科學辦案、回歸現實

近年若有機會擔任選舉顧問,我總是把「科學辦案」這四個字掛在嘴邊,主要就是想提醒眾候選人與幕僚回歸現實,避免被未經檢證的單一信念控制,盡可能站在客觀角度評估選情。但面對選舉的激情,真正能科學辦案的政客實在是少之又少;若真有這種人,往往就是該選區的勝出者。

是以每次有人問我,某某陣營為何會打出如此怪招,是否有什麼戰術或特殊考量時,我的回應總是:

他們應該沒什麼陰謀吧,八成是亂搞。政客其實不太用腦的。

雖然接受這答案的百姓不多,但選過舉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吧。

圖為2016年民進黨支持者於總統大選選前之夜畫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2016年民進黨支持者於總統大選選前之夜畫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