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育廷/進入「經驗機器」幸福過日子,沒問題嗎?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廖育廷/進入「經驗機器」幸福過日子,沒問題嗎?

在〈你願意進入機器過幸福日子嗎?〉一文中,我提到經驗機器思想實驗對「幸福只是主觀感受」的攻擊:

經驗機器

想像有一台機器能夠給予任何你想要的經驗,進而使你得到各種正面的主觀感受。同時,一旦你進入機器,就不會知道自己是在機器裡面。你可以選擇進入機器過一輩子,永遠與外界脫離聯繫,或者是繼續留在現實世界。

如果如哲學上「幸福的快樂論」(Hedonism about well-being)所說,幸福只是主觀感受,那麼人們應該會認為機器中的生活是極度幸福的,進而選擇在機器中度過餘生。

然而,經驗機器的發想者諾齊克(Robert Nozick)預測人們會選擇留在現實世界,因為機器中的生活缺乏了我們所重視的真實基礎。如果諾齊克是對的,幸福就不只是主觀感受,快樂論就是錯的。

你可以想到快樂論者不會這麼輕易投降。他們通常有兩種駁斥經驗機器論證的進路:

  • 進路一:主張人們之所以選擇留在現實,是因為某些偏誤或混淆,而不是因為進入機器真的比較不幸福。
  • 進路二:修改快樂論的主張,讓快樂背後的真實基礎,成為影響幸福程度的因素。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進路背後的精神不外乎是如此:當一個理論與直覺互相衝突時,我們要嘛提出理由來駁斥直覺,要嘛修改理論,企圖與直覺相容。

進路一:駁斥直覺

在「經驗機器」案例裡,我們之所以選擇留在現實,真的是因為我們偏好現實嗎?有沒有可能只是因為我們不想改變、偏好現狀?

有些哲學家確實是這樣想的,他們主張那些選擇留在現實世界的人,可能犯了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不理性地偏好現狀。」

杜克大學的哲學家德.布里加德(Felipe De Brigard)發現有些調查結果可以支持這個說法。他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假想自己過去的平凡生活,都是在經驗機器裡面度過的,接著告知學生,在現實中他們是在摩納哥生活的藝術家,坐擁千萬資產,再詢問這些學生是否要回到現實世界。

結果發現,即便假設「現實中的生活較優渥」,仍然有50%的學生選擇留在機器裡面,過著原來的生活。這似乎表明了人們對現狀有不理性的偏好:明知出去機器就可以過好日子,一部分的人仍傾向維持現狀。1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能透過修改經驗機器的細節來排除現狀偏誤。進入經驗機器意味著切斷與現實的聯繫,所以這肯定是一個與現狀有著極大差異的選項。

如果人們選擇留在現實,是因為人們對現狀的不理性偏好,那麼這種偏好就不能當作反駁快樂論的好理由,畢竟這種偏好背後沒有好理由支持。

所以,快樂論者可以說,即使人們都會選擇留在現實,也不表示快樂論就是錯的,可能只表示人不理性。

經驗機器裡的生活沒那麼好?

對此,都柏林大學的哲學家布蘭勃(Ben Bramble)建議另一種理解方式:讓人們選擇是否進入經驗機器,只是一種引發直覺的方式,不管人們是出於什麼考量選擇留在現實,重點在於人們共同發現了這個直覺:

經驗機器裡的生活沒那麼好。

然而,即便布蘭勃的解釋是對的,我們還是可以質疑經驗機器所引發的直覺,到底是針對幸福還是其他的價值。我們可以合理懷疑,人們的直覺只是關乎好壞,而沒有細緻到可以分辨好壞的原因。

如果你的直覺是:進入機器比較不好。這並不代表說,你之所以這樣想,是出於對自身幸福的考量。其他考量實在太多了:進入機器意味著拋棄與他人之間的關係、承諾,故而進入機器會帶來負面的道德價值。或者說,進入機器的人,將沒有辦法創造更多的客觀價值,例如探索知識或是創造美的事物。

如果人們是出於上述顧慮而認為進入機器不好。那麼經驗機器思想實驗頂多表示進入機器比較不道德或比較缺乏客觀價值,而不表示進入機器比較不幸福。

其實,諾齊克(Nozick)在設計思想實驗有考慮到這類問題。

回顧我們當初對經驗機器的描述:「你也不需擔心機器外的其他人會不會過得很糟,想像其他人也有機會進入這樣的機器。」這表示,只要進入機器是一個幸福的人生,你不需要擔心進入機器會減損他人的幸福,因為他們也可以選擇進入機器裡面過上一個快樂的人生。

但我們仍然可以問:

即便引進「每個人都可以進入機器」的設定,這是否就能保證人們的直覺是關於幸福本身,而不是關於其他價值?

即使其他人也可以選擇進入機器,我們還是可以因為進入機器必須拋棄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認為進入機器是個壞選項。甚至在客觀價值層面,情況會變得更糟:當每個人都選擇進入機器以後,便沒有人在外面探索知識或是創造美的事物了。所以,當初的設定其實沒辦法排除這些疑慮。

這個問題著實有趣,因為這個懷疑可以推廣到整個幸福研究的領域。單就幸福研究的主題,我們還沒有找到一個很明確的原則,來幫助我們區別哪些直覺可以幫助我們掌握幸福的概念,而哪些直覺不能。

進路二:修改理論

如果我們很難從直覺上證明經驗機器論證有瑕疵,另一個保住快樂論的方式,就是把快樂論改造成和經驗機器論證相容的模樣。

麻薩諸塞大學的哲學家費爾德曼(Fred Feldman)提供了一個理論修改的思路。他建議那些想要修改快樂論的論者,可以考慮將快樂背後的「真實基礎」當作一個影響幸福的參數。我們可以這樣闡述這個想法:

真實性宣稱

具有真實基礎的愉悅比沒有的更能促進幸福。

如果我們在快樂論的主張裡面加入這個宣稱,那麼我們可以說,因為經驗機器所提供的愉悅是沒有真實基礎的,所以機器中的生活並沒有現實生活來得更幸福。

我們先前提過,支持快樂論的一個重要動機在於它蘊含經驗要求。然而,真實性宣稱與經驗要求並不相容。回顧我們先前提過的經驗要求:

經驗要求

要影響主體的幸福程度,必須影響主體的經驗。

我們可以用一個案例來說明這點:

蛋糕案例

假設現在有兩個情境,兩情境在各方面都是相似的,除了以下差異:在一號情境中,小明在現實裡吃了一塊美味的蛋糕,而在二號情境中,小明在經驗機器裡體驗了吃一塊美味蛋糕的感覺。並且,這兩個吃蛋糕的經驗也是完全相同的。

此時,一旦我們接受了真實性宣稱,那麼在經驗沒有改變的情況下,一號情境的小明,因為吃蛋糕所帶來的愉悅,其背後有真實基礎,所以一號情境的小明比二號的小明來得更加幸福。這意味著:如果你同意真實基礎,你就得承認可能有「主體經驗相同,但幸福程度不同」的情況出現,這表示真實性宣稱與經驗要求互相衝突。

然而,一旦放棄了經驗要求,我們當初用來支持快樂論的一個重要動機就消失了。反之,若是放棄真實性宣稱,那麼我們無法解決經驗機器的挑戰。所以,修改理論的進路將會面臨這樣的兩難。

小結

在先前的討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快樂論者發展了各式各樣的說法,來拒絕經驗機器的直覺。這將經驗機器的爭議帶入更深層的哲學議題:

究竟怎樣的直覺才是關於幸福的?

相對地,修改快樂論本身的宣稱,看起來可以解決經驗機器的問題,但代價是我們必須放棄經驗要求。到底怎麼樣修改理論,才能在迴避經驗機器的問題時,又保留快樂論的精神,是目前幸福哲學當中的一個難題。

不論你偏好爭議中的哪一方,可以同意的是快樂論並沒有這麼容易就被經驗機器給擊倒。

|參考資料|

  1. Bramble, B. 2016. “The Experience Machine”, Philosophy Compass, 11 (3): 136-145.
  2. Nozick, R. 1974.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Oxford: Blackwell, pp.42-45.
  3. Felipe De Brigard. 2010. “If you like it, does it matter if it’s real?”,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23:1, 43-57, DOI: 10.1080/09515080903532290.
  4. Feldman, F. 2004. Pleasure and the Good Lif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12.


 

  • 廖育廷,中正哲學準碩士生,目前研究的主題是幸福。
  • 更多:WebFB

  • 對實驗細節有興趣的人可以參閱泛科學與好青年荼毒室的文章,當中有較詳盡的中文介紹。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