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國無外交?——在夾縫中求存的泰國 | Cheng Lap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弱國無外交?——在夾縫中求存的泰國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有一句成語叫做「弱國無外交」,用來自我證成沒有外交正是因為自己的弱小。可是,當你看泰國歷史,得出的結論卻是相反的。

在十八世紀末開始,殖民帝國在中南半島大幅擴張。英國在十九世紀初,建立了新加坡,並控制了緬甸,在西面和南面開始威脅泰國。特別是鴉片戰爭後,眼看連北方強大的清朝也被英國打敗,對泰國來說絕對是震撼。去到中葉,法國的勢力也開始進入,在東部不斷蠶蝕暹羅的勢力範圍。泰國就這樣,夾在兩大進擊的殖民強權之間。一邊是法屬印度支那,兩面則是英國的殖民地。

要比喻的話,跟今天臺灣之於中美,情況是相近的。一個周旋在列強之間的弱國,自然會面對各方在經濟和政治上的要求,並且,一當拒絕則會帶有非常高的風險。這時候,泰國的領導者,拉瑪四世——對,就是電影裡周潤發演的那個——他上任後,立即就得著手改善上任留下來的惡劣處境。

他第一件事,就是分析形勢,到底英國法國,哪個威脅較大?他研究過後,發現英國要的只是商業上的利益,控制殖民地是手段不是目標。另方面,法國想要挑戰英國建立一個殖民帝國,法國的企圖是消滅泰國獲得完全的控制。所以他有了個初步的想法,嘗試讓英國得到經濟利益,要他們提供軍事協助,牽制法國的擴張。

但這沒有那麼輕易,不久之後,法國進犯,泰國要求享有了大量經濟利益的英國增兵援助時,英國卻拒絕了,導致了泰國損失大片東部領土。這次證明光是給予經濟利益,也不足以成為英國協助泰國對抗法國的理由。

英國當時的盤算是,英國不反對法國欺負泰國,可以換取法國也不反對英國在緬甸擴張。面對法國的壓迫,英國只是叫泰國不斷忍讓,甚至寫一封信對他們說,你們惹怒了法國,小心被滅頂,英法都只想要自己的利益,直接在歐洲談泰國的未來,泰國像香港面對中英聯合聲明一樣,連談判的資格也沒有。泰國步步後退,越來越可能被出賣吞拼。

泰國面對這樣的惡劣形勢要怎樣辦?他們的答案,正是外交。

雖然沒有資格上檯,但是泰國派出了外交人員,到處找機會與英國政要拉關係,不斷進行背地裡的談判和推薦,最終竟讓他們直接接觸到英國政府,見到英國多年來對泰國的求援不理不睬的原因,在於英國在對抗法國時,也想「避免和法國直接衝突」,明白了英國的利害所在後,他們向英國人提出,讓泰國成為緩衝國的想法,清醒的告訴英國人,獨立的泰國如何協助並隔絕英法間的直接衝突。

英國採納了泰國的策略,特別是印度總督也指出,當法國的鄰居直接接壤,只會為帝國製造更多的負擔。英國才跟泰國簽署了條約,英國願意保障泰國的獨立,不受任何第三方勢力的控制。

這個條約是泰國重大的外交勝利,因為它既是對法國進迫的重大示警,也使新興殖民帝國如俄羅斯退縮。法國之後也有再進迫泰國,可是在英國的牽制下,成果已遠不及以前的大,只是稍為取得這些土地。

從外交中爭取生存的泰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更透過向奧匈帝國的宣戰,爭取到自己參加巴黎會議的機會,並成功廢除列強簽下的特權。泰國的地位從外交手腕的精明中,得到不斷的提升,後來更在二戰中,聯合日本,向法國宣戰,討回從法國中失去的領域。最終,卻沒有被視為軸心國而消滅,最後與盟軍合作,舉國安然渡過慘烈的二戰。

若比國力的強盛,泰國和其交涉對手相比,全都是處於弱國的立場,可是絕不是弱國無外交,泰國反倒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和形勢,為自己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成功度過了亂世,甚至取回不少利益。

弱國無法只靠自己對抗任何敵人,因此明智靈活的外交,才是生存的關鍵。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