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虹儀/高齡化社會,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 獨立評論在天下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余虹儀/高齡化社會,每個座位都是「博愛座」

博愛座的本意是讓有需求的旅客優先乘坐,在高齡化社會下,宣導讓位觀念,比增設座位來得更重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博愛座的本意是讓有需求的旅客優先乘坐,在高齡化社會下,宣導讓位觀念,比增設座位來得更重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在台灣,「博愛座」經常引起紛爭。我自己多年前曾在台北捷運車廂中坐在博愛座上,被一位貌似中年的男子教訓「你怎麼可以坐博愛座!」我告訴他,遇到有需要的人我會起身讓座,他卻說我坐在上面,誰還敢坐我旁邊的博愛座空位?

當時,周圍的乘客目光都看向我們。我沒有避而遠之,反而篤定的告訴他:「就算我坐在一般的座位,也會讓位給比我更有需要的人!」

避免帶給乘坐者心理壓力的設計樣式

其實博愛座的設置是對的,只是設置的形式與大眾的觀念需要改變。就設計而言,博愛座不應該帶給乘坐者心理壓力、身分識別。因此,反而不應該特別凸顯出博愛座和一般座位的差異,只要用相同的座椅、透過圖文標示為「博愛座」即可,以避免大眾過於關注這個座位及坐在上面的人。

像是台灣高鐵透過鋪設印有博愛座字樣的頭枕巾作為標示、高雄捷運在博愛座上方設有圖文標示牌,都是很恰當的做法。而最近有部分公車安裝了「讓座鈴」,讓有需求的民眾可以按,公車便會廣播提醒其他乘客讓座。這樣的做法也容易造成有座位需求者的壓力。

倫敦地鐵的博愛座外觀與一般座椅無異,僅有圖文標示。 圖/美聯社
倫敦地鐵的博愛座外觀與一般座椅無異,僅有圖文標示。 圖/美聯社

老弱婦孺之外,隱性需求也不該忽略

除了恰當的設計,正確觀念的宣導也很重要。早期的宣導方式是以「老弱婦孺」為對象去提醒大眾禮讓座位,加上高齡化社會裡,在短程旅運途中有乘坐需求的人越來越多,導致大眾很容易會以這些使用者身分,去檢視乘坐在博愛座上的人,因此產生不少「正義魔人」。

然而,博愛座的本意是讓有需求的旅客優先乘坐,如日本是稱作「優先席」、歐美以「priority seat」命名,也是強調優先的意思。不該僅禮讓老弱婦孺,還有外觀看不出來的隱性需求,如生病的人、突然身體不適的人等等。

觀念宣導比增設座位更重要

從許多公車增加了「博愛座」的比例,以及台北捷運車廂將部分座位劃成「友善親子區」便可發現,博愛座的數量早已無法滿足現況需求。只是,增加博愛座的數量真的就能解決問題嗎?

2020年,我國8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已經占老年人口10.3%,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除了長者人口比例逐漸增加,還有孕婦、抱小孩的人、小朋友與行動不便者等等,這樣下去,大眾交通工具上的每個座位都得是博愛座了!

因此,觀念宣導比增設座位來得更重要,畢竟車廂空間有限,即使拉高博愛座比例,還是不夠。近年來,台北捷運透過車廂廣告與廣播等方式,開始呼籲「博愛座人人可坐,但請記得讓給需要的人」,並提醒旅客,有些需求是外觀看不見的。而日本一些大眾交通工具的新標示,除了老弱婦孺,還會加上「生病的人」的圖示,也是提醒大眾注意隱性需求。

當旅客有正確觀念,就不會在車廂極度擁擠的情況下仍讓博愛座空著,也不會對於在博愛座上外觀看不出有乘坐需求的旅客提出質疑或批判,更不會坐在一般座位而不起身禮讓給更有需要的旅客了。

(※ 作者:余虹儀,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本文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台北捷運近年開始進行博愛座正確使用與讓座觀念的宣導。 圖/路透社
台北捷運近年開始進行博愛座正確使用與讓座觀念的宣導。 圖/路透社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獨立評論》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