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媽媽當「自強」:關於哺集乳這件事 | 陳方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哺乳媽媽當「自強」:關於哺集乳這件事

台灣社會對哺乳媽媽和職業婦女充滿敵意,不敢生小孩剛好而已。 圖/路透社
台灣社會對哺乳媽媽和職業婦女充滿敵意,不敢生小孩剛好而已。 圖/路透社

近日熱門話題之一,是一位每天坐火車通勤中壢台北的媽媽在批踢踢、爆料公社上發表文章表示,她要借用自強號上面的哺集乳室,但車長對她態度難稱友善,甚至大聲敲門,要求她趕快結束使用。此文一出,則引來車長出面反駁,反指出是這位媽媽「長期佔用」,每天借用哺乳室、使用達半小時有佔位之嫌,才會以車長的立場依規定進行處理。

新聞一出,網路鄉民們大多數罵這位媽媽的行徑「自私」。假設這位媽媽沒有要集乳但卻跑去坐在哺集乳室裡,那當然是不可取的行為,但是人們大概也只能夠鍵盤辦案,因為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到底她是「如何使用」哺乳室的。然而,此事件依舊有值得留查的角度——從眾人的反應來看,這個社會對哺乳媽媽實在是非常不友善。

隨意掃過網路新聞留言區或者批踢踢上的留言,許多人指責這位媽媽,「沒帶小孩為什麼可以使用哺乳室?」「為什麼在通勤時間擠奶?」「為什麼固定時間擠奶、不能讓給有急迫需要的人嗎?」「憑什麼連續使用哺乳室兩三個月?」「不能到工作地點再擠或者在家先擠好嗎?」「不能用配方奶就好嗎?」這些質疑和攻擊顯示,台灣社會的衛教觀念還是相當不足,而且對哺乳媽媽和職業婦女充滿敵意,不敢生小孩、少子化只是剛好而已。以下讓我們一一檢視這些質疑。

擠奶的衛教ABC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位媽媽在小孩出生後六個月完全餵哺母乳,六個月之後則是以母乳搭配副食品,至少持續到兩歲或以上;國健署基本上也是以此作為建議。所以說,當有人質疑為什麼可以「佔用」哺集乳室「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而且每次超過三十分鐘,這基本上是欠缺常識的攻擊。如果真的在集乳,那就是「使用」不是佔用,正如同大多數公共設施(例:廁所,身障車位或電梯)都是先到先用的原則,而且兩個多月一點都不長,每次三十分鐘更是正常。

對一個媽媽來說,在無法每餐都親餵的情形下,擠奶(集乳)無疑是一件麻煩而辛苦的事,媽媽要提著大包小包到處跑,除了擠奶器、瓶子,還要帶著保冰袋保存母乳。每人奶量不同,有人擠十分鐘就可以,有人要擠半小時以上(也就是台北中壢的路程),還不包括整理器具的時間。擠奶不是像飲水機開關那樣可以隨時打開關上,也不是像上廁所一樣只需要一兩分鐘就解決,很多人實在把擠奶想得太簡單了。

為什麼必須在固定的時間擠奶?因為身體機制就是這樣,在固定的時間會有固定的奶量,如果說時間到了卻沒擠,身體就會認為那個時間不需要奶了,奶量便會逐漸減少。所以說,身為一個職業婦女,想辦法找固定時間擠奶已經不易,很多人因為臨時有事而無法找出時間擠奶因此導致發炎。

因此,在質疑為什麼需要「長時間每天固定時間去擠奶」之前,即使不知道以上的生理機制,至少也該想一下,嬰兒每天要喝奶,媽媽每天要上班,該怎麼集乳?爸爸來集乳嗎?還是嬰兒不要喝就好?

圖為2014年,衛福部與台鐵共同推動的台鐵母乳親善列車上路畫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為2014年,衛福部與台鐵共同推動的台鐵母乳親善列車上路畫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法律規定與保障效果相當有限

根據〈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哺乳跟集乳一樣受到保障,哺乳室就是集乳室,不是非得要帶小孩親餵才能用。進一步來說,依此條例,公共場合必須設置哺集乳室。然而,今天的問題在於,許多地方不僅在設施數量上不足,哺集乳空間也很不足,或是設備相當簡陋。有些人問,「為何要把擠奶行程安排在這麼克難的環境?」但或許我們該質疑的是:

我們該如何改進哺集乳的環境、增加哺集乳的使用空間?

有些人問說為什麼不能到上班地點再擠奶?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8條,小孩未滿兩歲的員工,每日應有六十分鐘的哺集乳時間,而且是算在當日法定工時內;如果加班每超過一小時就要有額外半小時的哺集乳時間。試問,有多少公司行號做得到?

假設真有公司實行,這又進一步牽涉到職場上對育兒的態度。這位媽媽說,之所不願意在上班時間擠奶,「因為會增加其他人工作量」,正如我們的產假和育嬰假有一大堆人根本不敢請,然後衛服部官員聲稱我們對產婦的保障跟先進國家一樣。事實上,我們的法定產假日數連中國都不如,更不用說實際「敢」請假的比例。能不能在工作場合擠奶?可以,但這樣做的「成本」是否是每位媽媽都能承擔的?你我都無法給予保證。

有些人又問,「為什麼不能早起、在四五點就起床擠奶,這樣就不必在通勤時擠奶了呀!」我們必須追問的是,為什麼身為母親就必須犧牲自己的睡眠時間?為什麼不能體諒想辦法找時間擠奶的媽媽?身為媽媽就活該受罪嗎?再說,帶小孩已經很辛苦了,如果又加上長期睡眠不足,奶量不足、甚至退奶都有可能,這樣還要談哺乳嗎?

至於質疑「何不喝配方奶就好」的人,可上網以關鍵字「母乳+好處」來搜尋。世界衛生組織、台灣的國民健康署等權威組織一再跟大家講的事情,似乎很多人都不是很在意。即使不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從家庭經濟的角度來看,配方奶並不便宜,對家庭的負擔不輕,這是需要知道的事實。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選擇餵母乳,但就是因為哺集乳有其必要性,所以我們要想辦法讓有需要的人去使用相關的設施和空間。然而,找地方擠奶、使用哺集乳室卻被眾人認為這是身為媽媽的「特權」。然而,克服萬難在有限空間裡集乳是特權嗎?有誰想要忍受不便在狹隘的空間享受特權?這樣的特權嘉惠了誰?

克服萬難在有限空間裡集乳是特權嗎?誰想要忍受不便在狹隘的空間享受特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克服萬難在有限空間裡集乳是特權嗎?誰想要忍受不便在狹隘的空間享受特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小結

台灣目前的生育率不斷下探,或許我們應該要把「發放育兒包」或是徵文比賽的預算拿來做更多的衛教宣導,協助營造更友善的育兒環境。以這次火車集哺乳室風波看來,許多人連最基本的養育小孩與母乳餵養知識十分陌生,這當然也可以說是長期衛教不足的結果。

許多媽媽們的願望其實很卑微,就算沒有「協力」,整個社會至少也該「同心」。如果我們一面認為少子化是國安危機,另一面又攻擊想辦法兼顧家庭與工作的媽媽,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之下,少子化便是必然的結局。

如果少子化真的是國安問題,那搞清楚問題的源由也才能對症下藥,而不是以育兒包,或是徵文比賽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以為能夠舒緩少子化的趨勢。再清楚不過的事實是,低薪、長工時、過勞、高房價,以及不友善的育兒環境(硬體設施、社會氛圍)才是少子化的元兇。改善勞動條件、抑止漫天開價的房地產,做好衛教知識,透過營造有利生產的環境,也才能有效提高生育率。

為什麼我們不能想辦法改善集乳的環境?為什麼不能營造有利生產的條件?群起圍剿恐會造成往後有需求的媽媽因為「不想造成別人麻煩」而默不出聲,即便有集乳的需求也不敢使用。

而這次風波也看出許多問題:集哺乳室的不足、勞動條件的惡化,以及民眾衛教知識的不足,這些在硬體設施與勞動法規與教育上的缺失,都是公部門必須引以為戒並加以改善的,而不是一面高喊催生,一面放任這些缺陷,並以「國安問題」作為威嚇年輕人的「政治正確」而已。

許多媽媽們的願望其實很卑微,就算沒有「協力」,整個社會至少也該「同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許多媽媽們的願望其實很卑微,就算沒有「協力」,整個社會至少也該「同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