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後最「男」內閣:用人唯才?台灣性別很平等了嗎? | 陳方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民主化後最「男」內閣:用人唯才?台灣性別很平等了嗎?

在42位一級機關政務官當中,男性首長比例高達93%,成為民主化以來最「男」的內閣。 圖/總統府Flickr
在42位一級機關政務官當中,男性首長比例高達93%,成為民主化以來最「男」的內閣。 圖/總統府Flickr

520新內閣上路,在42位一級機關政務官當中只有兩位女性首長(勞動部長許銘春、公平會主委黃美瑛),另外還有跨性別的政委唐鳳,男性首長比例高達93%,成為民主化以來最「男」的內閣

內閣名單一出,隨即引來不少輿論批評,認為此舉明顯違反蔡英文總統自己的承諾(2012年競選時的政策白皮書)。特別是,四年前蔡總統也曾因內閣成員女性比例過低而承諾反省,但四年過去,同樣的場景卻如複製貼上般重演。不過,也有不少輿論對此批評不以為然,認為用人唯才,不分性別,適才適所的剛好都是男性;培養公務員的過程就是男性比較多;政府表現很好,來批評的人都是雞蛋裡挑骨頭。

以下,本文將討論有關女性內閣過少的議題,我們真的可以如前述所指,不必在意內閣的性別比例嗎?先講結論:我們必須承認,台灣社會就是因為「沒有」用人唯才,而是先看性別,所以才會出現這樣離譜的閣員性別比例。1

如果說「用人唯才不分性別」,那麼,主管比例應該會貼近於整體的性別比例才對。 圖/總統府Flickr
如果說「用人唯才不分性別」,那麼,主管比例應該會貼近於整體的性別比例才對。 圖/總統府Flickr

如果真的用人唯才,領導職位的性別分布應與整體相當

首先,我們來看公務人員性別分布和領導職位的性別分布,以下皆為百分比,四捨五入。必須特別註明,「二分法」的性別歸類不是最好的方式,因為有跨性別的人被忽略,這裡暫採用政府統計的傳統分類。根據行政院2020年5月發布的統計資料,整體公務人員男女大約各半(50.2:49.8,總共53萬人左右),但若以職等來看,男女比例的落差極大,主管層級的比例更顯示出職場「玻璃天花版」的存在。

在公務人員層級分布(男女比例):

  • 委任層級(1-5職等)54:46;主管比例66:34。
  • 薦任層級(6-9職等)49:51;主管比例48:52。
  • 簡任層級(10-14職等)66:34;主管比例69:31。

另幾類的公務人員:

  • 醫事人員18:82,主管比例47:53。
  • 法官及檢察官61:39,主管比例71:29。
  • 公立學校教師35:65,主管比例50:50。

從數據可以發現,薦任到簡任中間的性別落差相當大,能夠升上去的人當中,男性比女性高出許多。而且,幾乎每一個層級、每一個類別的公務人員,男性主管比例都是高於平均性別比例。

再細看不同的部門,我以那些從未出現過女性首長的部會來觀察,女性公務員比例如下:行政院58、外交部44、教育部65、國防部58、環保署45、科技部(國科會)51、農委會48、退輔會49。基層公務員多半女多於男,或者是比例相當,所以有些人說「女性缺乏基層歷練、沒有人才培養」,這種說法也是經不起檢驗的。

甚至,有些觀點指出,女性就是「沒興趣」擔任某些職位,這則是奇怪的刻版印象。難道科學家沒有女性?務農的全都是男性?全國這麼多女教授、女教師、女公務員,幾十年來從來沒有一位女性可以勝任教育部長?

如果說「用人唯才不分性別」,那麼,主管比例應該會貼近於整體的性別比例才對,這是最基本的常識的問題。如果用人唯才不看性別,那怎麼會女性總是低於整體性別比例這麼多?為什麼男性主管的比例都高過於在該層級或職業種類的性別比例?

就專門看以上幾個部會,女性比例最低也有四成多,超過一半的部會這麼多,幾十年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當到一級主管?數十年來,就這麼剛好地升上去的全是男性?

台灣社會給女性加諸許多沉重的天花板是事實。在升職的時候,能升上去的女性比例就比男性少。 圖/總統府Flickr
台灣社會給女性加諸許多沉重的天花板是事實。在升職的時候,能升上去的女性比例就比男性少。 圖/總統府Flickr

女性的額外負擔,確實比男性多很多

台灣社會給女性加諸許多沉重的天花板是事實。在升職的時候,能升上去的女性比例就比男性少,在選擇主管的時候,即使不同性別的人才庫差不多大、甚至一樣大,但是被選出來的人總是男性。不只公部門如此,整體社會皆然。

依據《台灣勞工季刊》的台灣勞動力調查報告指出:

以2017年每5歲為一級距的年齡分布來看,男性勞動力在每一年齡層都高於女性,29歲以下的男、女性勞動力差距都小於5萬人,但30歲之後的差距逐漸擴大,尤以55至59歲的性別差距近25萬人最多,兩性勞動力參與率平均也有近17個百分點的落差。

事實上,這是結構性的問題,台灣社會在一層又一層的選才過程中,便把女性排除在勞動市場和各個職位之外。難道男性真的比女性厲害?或者像一些人說的,女性自己沒興趣當官?還是說,這個社會上給女性加了太多的額外負擔?

例如,許多人「讚賞」文化部長鄭麗君要回家陪伴小孩的決定,但我們好像鮮少看到有男性政務官離職的原因是要陪小孩。而且,有多少人會因為女性沒有結婚、沒有小孩便認定她不懂「身為家長的心情」。然而政治人物一旦結婚生子,又會被輿論嫌惡「忙著生小孩」,前立法委員洪慈庸便為顯例;但是從來沒有人會以此標準質疑男性政治人物。

進一步來看,有意見認為,女性天生有母愛、照顧小孩為天性,因而會婉拒政務工作。那為什麼除照顧小孩之外的家事也多由女性負擔?這完全就是社會風氣不合理的歧視偏差。

根據2011年中研院社會變遷調查報告,38%的女性幾乎每天打掃家裡、26.6%一週打掃數次,兩者加起來64.6%,男性只有26.4%。此外,有15.1%男性從來沒打掃過家裡,21.4%一年一次或數次,一個月打掃一次的15.7%,換句話說,有一半的男性是幾乎沒在打掃家裡的。在洗衣服方面更是驚人,有43.6%的男性從來沒洗過衣服,一年僅一次或數次的有11.6%;反觀女性有超過85%是每天或者一週數次洗衣服。

男性就不會想要陪小孩嗎?男性就不覺得屋子該打掃了?或者,男性不需要換洗衣物?如果我們退一步來說,假設我們真的認為傳統性別角色存在,女性比較有母性,那麼內閣中有些職務,例如負責社福的政務委員有讓女性來擔任嗎?從結果來看也是沒有。

我們不能假裝性別不平等的事實不存在,更不能去合理化這樣的現象。在女性參政上,台灣社會還是有太多不平等的觀念。

結果論:男性表現很好才會被任命?

我們更不能用結果論來看,因為現在團隊執政表現不錯,所以男女比例失衡其實沒關係。

當然有關係。

換上女性首長,不一定較差,甚至會做得更好。反過來說,男性首長表現差遭受外界批評的例子所在多有,貪汙被法辦也屢見不鮮,難道任命「男性」就一定適才適所嗎?目前的閣員當中所續任的,難道每位評價都很好嗎?如果真的要「結果論」,也應該看一下先前出現過多少表現不佳的男閣員,很明顯「適才適所的人剛好都是男性」的論點是不能成立的。

閣員性別比例只是最起碼、最形式、最表層的性別平等。男女比例稍作平衡,可能不會對政策帶來「顯著有感」的改變,但這是起碼該做的事情。如果連這最形式的表層指標都達不到,並且還出現了高達93%男性閣員比例的數字,這將對社會帶來怎麼樣的「示範性」效果?我認為,這對社會追求性別平等的目標將有所傷害。

男女比例稍作平衡,可能不會對政策帶來「顯著有感」的改變,但這是起碼該做的事情。 圖/總統府Flickr
男女比例稍作平衡,可能不會對政策帶來「顯著有感」的改變,但這是起碼該做的事情。 圖/總統府Flickr

不應該監督執政黨嗎?

除此,在這波批評性別平等不及格的聲浪中,有不少執政黨的支持群眾不以為然,甚至「出征」為閣員性別比例嚴重不足發聲的民間團體。自去年以來,有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由於社會普遍瀰漫「亡國感」,有支持者傾向認為在「抗中大局」下,不要對執政黨挑三揀四,一旦有質疑執政團隊的言論,動輒出征洗版。我認為這些支持者搞錯重點,事實上「監督」執政黨才是確保民主自由政體的最好方法。

學者陳翠蓮曾指出:「民主政治需要反對派,完全執政更需要監督者。」但是,現階段台灣的在野黨無論在政黨實力,或是值得信賴的程度上遠遠不足,而媒體監督表現也力有未逮。即便公民團體經常扮演反對黨的角色、監督執政黨,但如選前被出征地球公民基金會,或是最近上火線的婦女新知基金會,卻也經常受質疑,只要批判現執政黨施政,便質疑「你們怎麼不罵誰誰誰」、譏諷「雙標仔」。這樣的方式實在不是公共政策形成過程中所樂見的。

對執政黨支持者來說,如果擔心自己支持的政治人物支持率下降,那麼,請他們把事情做得更好,才是最好的解方。如目前輿論所爭議的性別平等也是一樣道理。行政院性平會曾通過「提升公部門決策參與,達成任一性別不少於三分之一目標」,這也被寫入2012年民進黨競選總統的政策白皮書。做為公民社會的一員,我們該做的,是督促這些目標的實現,而非質疑希望目標實現的人。

當國人看到世界主流媒體紛紛報導「女性元首防疫有佳」的新聞而感自豪時,為什麼又覺得「反正元首是女性就好,閣員93%是男性沒關係」?照此思維,倘若下屆總統為男性,那是否得以任命93%的女性為閣員呢?若此,屆時社會真的可以接受93%的女性閣員嗎?恐怕都是未定之天。

希望這個史上最「男」內閣比例,能夠帶來一些對於性別平等的反思。

希望這個史上最「男」內閣比例,能夠帶來一些對於性別平等的反思。 圖/總統府Flickr
希望這個史上最「男」內閣比例,能夠帶來一些對於性別平等的反思。 圖/總統府Flickr

  • 還好我是一位生理男性,而且主要身份是家庭主夫。不然我一定會像很多女性意見領袖或政治人物一樣,討論性別議題時候要面對許多性羞辱。承認吧,我們社會上有太多厭女、仇女的人,歧視仍無所不在,傳統性別分工的觀念束縛更是仍然存在。承認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