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東京車站前散步:丸之內巡禮必備知識 | 邱秉瑜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到東京車站前散步:丸之內巡禮必備知識

由辰野金吾設計、於1914年完工的東京站。 圖/作者自攝
由辰野金吾設計、於1914年完工的東京站。 圖/作者自攝

開滿商店的火車站,地下道的農民市集

造訪東京的台灣旅客,應該都不會錯過東京站(東京駅)吧。

東京站是東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東京火車站的盛名,出自於完工於1914年的「丸之內側站房」,這是由明治時代日本建築家辰野金吾設計的仿西式磚造建築。辰野金吾在工部省工學寮(東京大學工學部前身)學習建築學時,受教於喬賽亞康德(Josiah Conder),康德是在明治時期前往日本擔任政府顧問的英國建築師,於當時日本建築界具有巨大影響力,被稱為「日本現代建築之父」。

絕大部分的人是從地底下抵達東京站的。因此,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車站外觀,而是車站內琳琅滿目的商店。為了迎接2020年的東京奧運,近年來東京站做了內部商業空間的整修與擴張,因此許多商店這陣子才開幕。

即使不到地面上,也能從東京站前往四周區域。東京站正前方、通往皇居方向的大道「行幸通」(行幸通り)下方便是一條通道,在這條稱為「行幸地下通路」或「行幸地下藝廊」(行幸地下ギャラリー)的地下通道,不僅兩旁展示著包括台灣平溪線鐵路在內的世界各國鐵路照片,每周五11:30-19:30也定期舉辦農民市集「青空市場」。

或許你會問:為何農民市集不辦在地面上?因為地面上,也就是行幸通路中央的線型廣場「行幸通遊步道」,依規定不得從事商業行為。

丸之內的大樓需在低樓層留設具有歷史風貌的裙樓。 圖/作者自攝
丸之內的大樓需在低樓層留設具有歷史風貌的裙樓。 圖/作者自攝

改建後的大廈,以裙樓保留歷史風貌

沿著行幸地下藝廊,可以找到通往「丸之內大廈」(丸ビル)與「新丸之內大廈」(新丸ビル)的入口,這兩座聳立在東京站前方、行幸通起頭處兩旁的宏偉建築,各有37層樓與38層樓高,是集辦公大樓及購物中心於一體的複合性大廈。新丸之內大廈的七樓戶外露臺可免費進出,是個眺望東京站美麗建築的好地方。

這兩棟大廈,雖然都是經過重建的作品──丸大廈是1923年初建,2002年改建;新丸大廈是1952年初建,2007年改建──然而,在低樓層部分也就是「裙樓」,則都保留了裝修前的大正、昭和時期外觀設計。細心的人,更會發現附近的「KITTE」大廈,其裙樓亦採用了這樣的安排。

這並不是巧合,而是出自政府與當地地主的共識。明治時期,日本政府將東京站前的廣大土地賣給三菱集團進行開發時,規定此地的建築物高度不得超過31公尺,因此改建之前的丸大廈亦未超過這個高度。

1988年,簡稱「大丸有」的大手町、丸之內、有樂町地區的59個地主(皆為法人,含各種企業及各種協會)共同成立了「大手町、丸之內、有樂町地區再開發計畫推進協議會」,後來改稱「大手町、丸之內、有樂町地區都市計畫協議會」(大手町・丸の内・有楽町地区まちづくり協議会),簡稱「大丸有協議會」。

大丸有協議會與千代田區政府(大丸有地區所屬的行政區)、東京都政府、JR東日本(東京站的管轄者)針對該地區的發展進行積極檢討後,達成共識:將建築高度限制放寬至150公尺左右,部分重要據點則允許達到200公尺左右的高度,以新的天際線重新營造整體地區的統一感。同時,為了維持街道的人性尺度,也規定改建後的建築需在低樓層部分留設裙樓,並如同往昔那樣,以31公尺線為準,該高度以下的建築外觀需保留歷史風貌。

除了以裙樓維持地區的歷史風貌及人性尺度,大丸有協議會對於大型招牌及電視牆等屋外廣告物也有規定:東京車站前方(也就是丸之內一帶)的建築物不得有屋外廣告物,後方(八重洲、日本橋一帶)的建築物則允許設置。

每年聖誕節前後,長約1.2公里的丸之內仲通,會以LED燈裝飾超過200棵行道樹。圖為2017年聖誕節活動。 圖/美聯社
每年聖誕節前後,長約1.2公里的丸之內仲通,會以LED燈裝飾超過200棵行道樹。圖為2017年聖誕節活動。 圖/美聯社

都心商務樞紐地,每日臨時徒步區

從丸之內大廈的後門走出來,便站在「丸之內仲通」(丸の内仲通り)這條以行道樹與金屬路柱包圍車道、確保道路兩旁行人空間安全的清爽街道上。

每年聖誕節前後,長約1.2公里的丸之內仲通,會以LED燈裝飾超過200棵行道樹。入夜後,整條街道即化為華麗的燈海,稱為「丸之內霓彩燈飾」(丸の内イルミネーション),是東京的浪漫景色之一。

如今的丸之內仲通兩旁,固然都是辦公大樓的裙樓,但在一樓則是各色商店,街道充滿活力。其實這條街早先並非如此,建築物上上下下全是辦公空間,白天充斥緊張氣氛,下班後則死氣沉沉。後來,建築物的低樓層改供商業使用、高樓層則維持辦公使用,這種「混合使用」(mixed-use development)讓這條街增添了人味,而對當地上班族而言,可在公司附近購物也是一大福音。

為了讓街上的店家與房東得以共榮,大丸有協議會進一步向政府申請許可,讓丸之內仲通在平日的11:00-15:00以及假日的11:00-17:00成為臨時徒步區。徒步區實施時,街道的各個出入口會擺上「步行者專用」的告示牌作為路障,車輛不得通過。

這樣一來,丸之內仲通就引來了更多人潮,商店的營收增加,房東(也就是將一樓出租給商店的辦公大樓)便有可能逐步調漲租金,分享利益。由於丸之內仲通的臨時徒步區造就了利益均霑,大丸有協議會積極說服政府讓這個臨時徒步區能夠繼續,甚至派遣專人在徒步區實施時計算人潮,以證明徒步區的集客力確實強大。

丸之內仲通的臨時徒步區。 圖/作者自攝
丸之內仲通的臨時徒步區。 圖/作者自攝

軍佔期、倫敦街、日本酒與巡迴巴士

沿著丸之內仲通往南走,會看到右側有一棟屬於「明治安田生命」保險公司的大樓。在嶄新的外觀下,大樓內部卻完整地保留了一棟歷史建築,也就是被日本政府指定為重要文化財、1934年竣工的「明治生命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日本戰敗投降收場,日本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盟軍佔領。在1945至1952年的佔領期間,盟軍接收這棟建築供美國遠東空軍(現稱太平洋空軍)司令部使用。

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的重要諮詢機構、由美蘇英中四國組成的「對日理事會」(Allied Council for Japan)第一次會議就在這裡召開。目前,明治生命館開放讓公眾免費參觀。

從明治安田生命大樓面對著丸之內仲通的正面走出來,對面的大樓裙樓與街角的較低矮商店建築之間,有一條令人好奇的小徑。沿著小徑走入,眼前出現一片氛圍與四周全然不同的空間,這是一座以紅磚樓房為背景的英國式庭園。

紅磚樓房的設計者,就是號稱日本現代建築之父的英國建築師康德,而這棟完工於1894年的建築物之業主則正是三菱公司,該建築物稱為「三菱一號館」,於1968年拆毀,目前的版本是2009年重建完工的,作為西洋美術館「三菱一號館美術館」使用,也有三菱企業史文物展示空間。

站在三菱一號館前,讓人一時以為置身英國倫敦而非日本東京,事實上這並非偶然。明治時期,由於康德對日本建築界的影響力,丸之內一帶集中建造了許多英國式紅磚樓房,因而在1910年左右出現了「一丁倫敦」(the London mile)的稱呼,被視為東京的倫敦街。目前,只有重建後的三菱一號館能讓我們遙想當年此地的建築風貌。

逛到這裡,如果時間尚未超過晚上八點,不妨沿著丸之內仲通再繼續往南走,到右側「國際大廈」(国際ビル)的「福光屋」小酌一杯,這是來自金澤的老字號,丸之內店2016年8月才開幕,值得一試。

口中殘留著日本酒的香醇滋味,你可以跨過丸之內仲通,到對面的「新國際大廈」(新国際ビル)搭上免費的「丸之內穿梭巴士」巡迴公車,回到東京站對面的新丸大廈前,完成這趟丸之內地區的簡單巡禮。

三菱一號館前的英國式庭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三菱一號館前的英國式庭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