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威瑪生物說,提醒我們科學素養的重要 | 陳民峰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沙威瑪生物說,提醒我們科學素養的重要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最近台大批踢踢實業坊網友,在網路上提出「沙威瑪生物說」,以專業名詞,堆砌煞有事的「沙威瑪生長與養殖狀況」,而底下網民大部分附和回應,讓許多閱讀人開始動搖懷疑自己原本「沙威瑪是一種食物」認知,可說是三人成虎的現代成語故事。

如此刻意且荒誕的作文,大部分的民眾都能夠理解這是惡搞。隨後也有部落客挖出「棉花糖田」「岩鹽怪」的文章,把棉花糖說成是植物、把岩鹽說成動物的搞笑文章。隨後野生動物急救站(農委會/特有生物中心底下機構)FaceBook粉絲專頁也搭上這股搞笑風潮,發出「沙威瑪救援文章」。儘管野生動物急救站也最後附註「以上純屬虛構,沙威瑪是一種食物,而非真實動物」,然而有些民眾還是認為這在誤導錯誤訊息。

然而這篇文想要跟大家提醒的是:我們生活中會遇到這種戲謔笑話而感覺訕笑,或者被誤導事實感覺憤怒,然而這還是顯而易見的常識事實;我們真正要提醒自己的,是那些「我們沒被注意而誤導的」,摻入許多科學名詞,未經查證或懷疑就傻傻誤信的那些事。

歷史上的科學戲謔玩笑:一氧化二氫惡作劇

這是歷史上相當有名的科學惡搞。一名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 UCSC)的學生提出這個化學化合物名詞。這種名稱近似於「一氧化碳」,讓人容易對一氧化二氫有不良方面的聯想。之後又有網民在網站上延伸創作,甚至被一名美國加州14歲學生作為《我們能多愚蠢》的學校報告提出後,開始在1990年代的美國網路盛行。

其實這就只是水,化學式H2O,真的就是一個氧原子與兩個氫原子組合起的化學物質,但也能稱呼為一氧化二氫(Dihydrogen Monoxide)。若是國中的理化沒學好,或是雖有基本科學素養但恍神、沒注意到,我們還真的會被誤導到呢!

一氧化二氫惡作劇的第二版本就如圖片所示,這些都是符合科學事實,看起來很恐怖,卻沒什麼好驚嚇的內容。 圖/取自網路
一氧化二氫惡作劇的第二版本就如圖片所示,這些都是符合科學事實,看起來很恐怖,卻沒什麼好驚嚇的內容。 圖/取自網路

2012年,中國的知名科普網站《果殼網》有一個「笑點低」群組,有網民發文

科學研究表明隔夜水中含有零醇、氧酚、羟基氫、苛性氫……等等化學物質,……喝下隔夜水會快速吸收到人體影響生理……。一次攝入過多會導致胃脹、噁心……。

這些看起來好像「好化學合成的化學物質」,其實都是「水」在化學中不同角度可能有的稱呼(當然真實化學學術使用上,也只會稱為「水」)。這種「明白說出自己是造假惡搞」的文章,依然受到中國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的「真相調查」單元嚴厲批評,讓當事人不得不澄清說明,非常雷同今日臺灣野生動物急救站圖文網民的批判。

然而除了嚴厲指正的聲音,也有真的信以為真而鬧笑話的案例。同年奧運中國選手遭質疑使用禁藥而後證清白,而中國網民則發出「葉詩文教練承認其服用一氧化二氫(水)」的惡搞句子。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教授朱庚申信以為真,於微博上面嚴厲指正國人的民族態度,引來網民嘲笑、質疑專業素養。

使用科學的戲謔文字,可以讓人信以為真而被嘲笑;或者讓人化身正義魔人、掃蕩一切虛假不真,連同幽默感飛灰湮滅,讓人不禁莞爾。

那麼,當我們沒發現的時候呢?

植物羊是中世紀歐洲的傳說生物。 圖/維基共享
植物羊是中世紀歐洲的傳說生物。 圖/維基共享

植物羊傳說:不戲謔的誤以為真、以訛傳訛

把沙威瑪說成動物,把棉花糖說成植物,把岩鹽說成生物。這種怪事古代也有。

在歐洲,曾經有段時日人們相信來自東方的絲綢是一種「植物羊毛」製成,這種柔順纖維來自一種特殊未知生物「植物羊」(Vegetable Lamb of Tartary)。傳說始於1332年的英國騎士曼德維爾(John Mandeville)撰寫的中世紀暢銷遊記,他描寫「有一種水果,像葫蘆一樣,熟成後剖半而有小動物,活生生有血有肉,如同綿羊」。眾人認為這種羊是一種植物,生長在韃靼地區,在一棵植物上頭會長出一頭羊,植物的莖連接到肚臍且能彎曲讓上頭的羊活動,這頭羊就會啃食周遭所有的草直到周遭無草無木為止而死亡。又有人謠傳這種果實(羊肉)吃起來的血如同蜂蜜般甜美。

傳說謠傳了幾百年,許多男爵、修道士都曾經懷疑這傳說的可信度,但屢屢遭受「可靠人士」的言論背書而不得不相信,甚至連駐國外大使都繪聲繪影的描述「狼群的最愛、肉質如螃肉、無蹄而腳有毛」。每當有人有反對意見,就會有新的佐證迸發出來,使得這種神祕生物越來越真實,樣態也越來越多版本。這種萬人瘋傳的留言,直到16世紀為止接觸東方世界才漸漸消失。

英國的皇家學會一開始收集到來自中國的金狗毛蕨(Cibotium barometz),認為這就是植物羊傳說的真相。金狗毛蕨在中國不但可以作為藥用,也有人將初長出來、披著黃色絨毛的嫩莖,加上擺飾成為小狗、小貓、小羊的形狀,台灣至今依然有人販售。直到後來又有人發現了木棉樹、棉花等印度植物,才發現植物羊是個幾百年來被加油添醋的不存在生物。

金狗毛蕨在中國不但可以作為藥用,也有人將初長出來、披著黃色絨毛的嫩莖,加上擺飾成為小狗、小貓、小羊的形狀。 圖/shutterstock
金狗毛蕨在中國不但可以作為藥用,也有人將初長出來、披著黃色絨毛的嫩莖,加上擺飾成為小狗、小貓、小羊的形狀。 圖/shutterstock

藏匿在我們生活周遭的偽科學

而我們生活在日常生活裏頭,信賴科學,也容易被「科學包裝」所蒙蔽。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有機鹽」「非基改鹽」。鹽是礦物類,除非如歐澳國家特別註明某些「『厚工』安心製程」可以翻譯錯為有機,或是中國「高原鹽湖煮沸的濃鹽水沒被農藥肥料汙染」的狀況,否則基本上不會如農產品具有「有機」的描述。而岩鹽「非基改」更是錯得離譜,鹽塊不是生物,自然沒有基因改造的問題。非基改岩鹽更成為今日網友挪移為「岩鹽怪」的來源。

往往我們看到一些專業術語,就會認為這具有權威性、可能是對的。例如食品冠上個有機、非基改就覺得高了一個檔次,卻沒有驚覺這背後的科學邏輯性。若是我們隨意增加幾句描述,用專有名詞堆砌成文,就會有人開始誤會或相信。如果訴諸權威、專業人士背書(但人物可能造假或者虛構)也能增加可信度,例如先前的「基改食品影響孩子基因」惡搞事件

筆者來以岩鹽示範一下:

岩鹽會出現在過去有海洋的地層,稱為「岩鹽蟲」。這種岩鹽蟲小時候是水母樣,長大之後固定在岩礁上面,群聚成集,並且與綠藻類共生。當缺水、露出地表的時候,岩鹽蟲會刻意將體內鹽分提高,並僅留下有核的部位具有生理機能進入休眠狀態,遇到水就會復活。澳洲普羅米斯研究團隊在大堡礁研究發現:我們吃的鹽巴是岩鹽的外骨骼脫落與肢體曬乾物質,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岩鹽中有黑色顆粒,就是岩鹽核。

相信聰明的讀者大部分在讀了這段文字,會覺得荒誕離奇不太相信。然而我這段瞎掰的文字參考了水熊、珊瑚等生物習性,讀起來又有幾分真實,儘管如此拙劣且離譜的玩笑,然而三分擬真七分亂扯,說不定還真的有人因此相信。

這些用科學用語包裝的偽科學,有可能是單純的增加恐慌、惡意的欺騙社會大眾,或者打廣告、商業促銷話術、或者增加團體的可信度。

例如日本江勝本《水的結晶》一書,在網路上流傳「罵髒話、念佛經」的水滴結晶不同,良念與惡念導致的冰晶規律或歪取,古典樂與搖滾樂環境的冰晶相較之下顯得美麗許多。實際上這些冰晶沒辦法有科學的再驗性(無法將這現象重現),而且江勝本也並非科學博士、無科學背景,使用的水結晶也很可能屬於「選擇想要的局部放大宣傳」。這就是典型的「用良善與正向」的態度,佐以科學化的字眼與先進研究的號召,行能量水推銷之實的商業行為。如今科學包裝除了讓江勝本賺進許多鈔票外,台灣許多宗教團體甚至教育界都迷信這套說詞進行傳播,除了自認為傳播良善以外,還宣揚自己宗教團體的可信度,以及傳播錯誤的科學概念。

公視流言追追追驗證水結晶的實驗

科學的精神在「懷疑」

而當科學崛起,宗教在俗世的勢力,僅剩餘安定人性與給予生死前後的解答時,許多宗教團體也使用科學用語來包裝自己的可行度。比如《大紀元》曾經講到「月亮史前人造說」,以「月亮在九大行星中的衛星們相比太大顆」、「月亮都是同一面面對地球」而不自然,實際上不但偏離事實而且不理解「潮汐鎖定」的天文學現象而大驚小怪。「優曇婆羅花」也是法輪功誤把草蛉螟的卵,當作神花而大力吹捧的偽科學

許多宗教團體或者深信超自然現象的民眾,會把一些未知現象用科學名詞形容,而導致群眾科學用語的迷思。例如地點、人物的「磁場」應是某種科學尚未公布或測量的現象,卻用磁力來形容,使得許多寶石宣稱可以「消磁」。若是事實如此,我們應可成立僧侶或者牧師等宗教團體前往凶宅祈福、驅魔或念經,產生磁力變化,搭配底下的銅線圈,利用磁力變化產生電的原理,產出「超自然發電」潔淨能源,簡直比古蹟火力發電還神奇!

為什麼這些謠言我們體察不出來呢?因為感覺很科學、很難懂、不太熟悉的名詞、好像不知道哪邊來的大師背書推薦,這些距離導致的權威感讓民眾不得不相信。然而科學素養並不是具有很多科學知識,也不是擁有最正確的知識,而是具備最基礎的科學精神:先接受而懷疑,有懷疑而後驗證。我們該信任的是「科學精神」,而不是誤信真假未卜的「好像是科學的事實」。

沙威瑪生物說的謊言,大家一看就知,但是不是有許多時候我們忘記了「懷疑」這件事情,而誤信了許多謊言呢?這是我們從網路玩笑中,可以自省且共勉的啟示。

沙威瑪生物說的謊言,大家一看就知,但是不是有許多時候我們忘記了「懷疑」這件事情,而誤信了許多謊言呢? 圖/shutterstock
沙威瑪生物說的謊言,大家一看就知,但是不是有許多時候我們忘記了「懷疑」這件事情,而誤信了許多謊言呢? 圖/shutterstock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