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裡的投手板:大阪球場的前世今生 | 鄭仲嵐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商場裡的投手板:大阪球場的前世今生

今年中職球季亮點之一為富邦悍將的主場,新莊棒球場在軟硬體設施上的翻新,讓球迷的觀賞體驗與過往截然不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年中職球季亮點之一為富邦悍將的主場,新莊棒球場在軟硬體設施上的翻新,讓球迷的觀賞體驗與過往截然不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本文完成,有賴永井良和教授提供的圖片與資訊,特此鳴謝。)

三月底,台、日、韓與美國等棒球國家陸續迎來他們的新球季。在台灣,因延續上個球季的季外「棄將」風波與球季開打前的「復仇者聯盟」等話題,在開幕戰前未演先轟動,場邊氣氛熱鬧滾滾,而開幕戰票房成績亮眼,正式宣告屬於台灣的棒球季正式展開。

這幾年來,台灣職棒球團的經營也愈趨精緻,在富邦與中信接連入主新莊與台中洲際球場後,便就球場的軟硬體設施進行大幅度改造。日前剛整建完的新莊球場,更將過往球迷「聞之色變」的廁所改造成五星級設施,甚至還加裝螢幕讓如廁的觀眾可同步看比賽。吃的方面,各球團也提升餐飲的水平,使球場食物更為美味。加上以往Lamigo跟統一兩球團的在地經營有成,不僅逐步落實屬地主義、深厚在地意識,此外這些年來職棒看球體驗,朝向娛樂化經營的趨勢更是銳不可擋。

南海鷹迷的堡壘

轉到日本,主場經營早已行之有年外,近幾年娛樂性質高的球場,包括廣島鯉魚、橫濱海灣星與樂天金鷲等球團,都努力地將在地化與娛樂化更大化。但若從歷史看來,軟體銀行鷹的前身南海鷹,在「古早時期」便展開推行高娛樂化的「大阪式娛樂野球」經營,將主場大阪球場建立成日本有名的棒球娛樂球場。換句話說,這樣的經營模式已深耕大阪當地長達40年之久。

成立於1938年的南海鷹,原名南海軍,是南海鐵道公司旗下的球隊。與當時的東京巨人軍及大阪虎(後阪神虎),同屬日本職棒草創期的球隊。球隊成立之初,球團曾經以大阪近郊的球場為主場,一度也與大阪虎共用甲子園球場當主場。隨著二戰結束,南海軍在振興職棒計畫上下決心,要在大阪蓋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球場。於是,1950年1月,球團選定大阪市中心南邊的繁華街,難波,大阪球場正式動工。

由於當時日本還屬美軍託管,球場建設在美方的全力支持下,只花8個月就迅速完工,在1950年9月12日正式開門見客。在當年,大阪球場號稱可容納3萬2千名觀眾,成為南海鷹球迷們心中的「精神堡壘」,有著「昭和大阪城」之美譽。

風靡一世的大阪球場,當年建造完成時的明信片。 圖/永井良和教授提供,請勿翻印
風靡一世的大阪球場,當年建造完成時的明信片。 圖/永井良和教授提供,請勿翻印

深耕40年的大阪式娛樂野球

任職於日本關西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永井良和,去年12月曾與作者遊覽昔日大阪球場場址,探查早年的球場遺跡。

永井教授出版有為數頗豐的南海鷹著作,當永井教授跟我一起走出南海難波站時,突然回憶起什麼,興奮地轉頭說:

真的不蓋你,以前從車站出來後,滿滿都是南海鷹的球迷!

大阪雖然不是日本行政上的首都,但大阪人一直想把大阪塑造成「娛樂首都」,這樣的想法也應用在球場上——像是大阪球場在建造之時,特別於一到三樓空出店面空間,以便未來作為出租之用——不過此舉也導致觀眾席勢的位置必向上設置,在希望觀眾席跟出租店鋪愈多愈好下,最終結果導致觀眾席變得十分傾斜,傾斜角度甚至達到37度左右!大阪球場因此也被球迷稱作「缽形球場」,醉醺醺的球迷因重心不穩而摔倒之情事更是時有所聞。

由於球場位在市中心,大量的店鋪空間吸引到眾多廠商前來探詢。果不其然,1951年時就有高級撞球間開幕,業者當時斥資從國外購買17台撞球桌,成為亞洲第一大撞球間。同時,球團也大手筆裝設照明設備,讓大阪球場成為關西第一座有照明的球場,並且並增設日本史上首座的觀戰包廂,讓球迷到場觀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此後,包括溜冰場設施、關西拳擊賽等,皆在這裡舉辦。

龐大的娛樂設施收入,讓球場開幕第三年,營收就破了2億日幣,為前一年的兩倍。球場店鋪成了超人氣的黃金店面,吸引更多業者前來問價,隨後包括游泳池、桌球館與文化展演中心等相繼開業,最後連賽馬的馬券店也特例開設分館。1955年,南海鷹邀情大聯盟最有人氣的紐約洋基隊來打友誼賽,當年的營收更一舉突破3億日幣。縱此觀之,南海鷹球團當年在場址選定與娛樂化經營的策略,如今看來不得不說頗具遠見。

南海鷹當年的比賽照片,最後一排左邊數過來第四位即是來自台灣阿美族的岡村俊昭。
 圖/永井良和教授提供,請勿翻印
南海鷹當年的比賽照片,最後一排左邊數過來第四位即是來自台灣阿美族的岡村俊昭。 圖/永井良和教授提供,請勿翻印

永井良和本身是資深南海迷,對於各種「名勝負」與大阪球場的過往,至今仍歷歷在目。他回憶道,當時對大阪人來說,看南海鷹不只是看球,而是一種要去玩的感覺。從中午開始就去難波附近的居酒屋吃吃喝喝,接著再步行去球場看球,球賽結束後球場內如果還有其他比賽或藝文活動,會再順道繞去看看。晚上回家前,還可以去球場店鋪的租書店或是錄影帶出租店看看有沒有新貨上架。

進入60年代後,南海鷹迎來創隊後的高峰期。不只拿下多次聯盟冠軍,人氣也扶搖直上,與同屬關西的阪神虎和阪急勇士等分庭抗禮。不過如前面所述,大阪球場是個「缽形球場」,受限於地理因素,因此左右外野僅有84公尺、中外野則是115.8公尺。因此也遭關西球迷揶揄,這樣的距離給了當時的巨砲——一代名捕與總教練野村克也——「洗全壘打數據」的「主場優勢」。

在此時期,日本面臨高度經濟成長期,各種演唱會與職業摔角等,也紛紛在球場舉辦。而球場旁的運河,開始被大阪市政府填平並建起高架橋。永井教授說:「你知道大阪有心齋橋、淀屋橋與四橋等地名吧?他們在我小時候時都是漂亮的運河,但後來都被填平了」。球場旁蓋起高聳的高架橋,破壞了球場周遭環境的美感。

時序來到70年代,具有媒體影響力的讀賣巨人軍,開始積極推廣電視轉播。在一戶一電視的時代下,巨人隊的比賽轉播在全日本都可以收看。而阪神虎身為巨人隊的長期死敵,自然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變得比以前更加有人氣。南海鷹與同為洋聯的阪急勇士及近鐵猛牛,除了不被轉播關愛外,面臨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私人轎車蔚為流行,在此交通載具的變革下,南海球團原本的鐵路營收大幅下滑,連帶影響球團的資金運用。

永井良和說,當年他看球最喜歡在一壘上方的位置,並用手指指出當年的方位。 圖/作者自攝
永井良和說,當年他看球最喜歡在一壘上方的位置,並用手指指出當年的方位。 圖/作者自攝

曲終人散

南海球團在70年代末期與80年代,如同洩了氣的皮球,戰績敬陪末座、死稱活撐但多以第五名或吊車尾的排名作收。1978年,球團更創下一年僅有44萬人入場的難堪紀錄。

另一方面,80年代後,大阪球場開始出現老化的跡象,開始有人提出改建的呼籲,或是建新球場。然而,連年收益下滑的南海鷹球團,已經無法負擔球場支出的壓力,最終在1988年,南海鷹決定將球隊出售給大榮企業,全體移往九州的福岡。

當人去樓空,開幕已近40年的大阪球場,則被列入都市更新的改建計畫中。不過隨後日本受泡沫經濟衝擊,資金不足下只能將球場閒置。一方面除租給當時的近鐵猛牛打幾場比賽打幾場比賽,在90年代後,球場還擺上樣品屋辦展覽,更在球場上鋪上柏油作為停車場。一直拖延到1998年待資金到位後,這座佇立將近50年的大阪球場,才在怪手的碾壓聲中正式走入歷史。

2003年,嶄新的「難波PARKS」大型綜合商場在原來的大阪球場基地完工開幕。原先的老球場,搖身一變成為有238家時尚店鋪進駐,與當地年輕人的約會聖地。

不過,負責建設的南海鐵道公司,可沒有忘記這些長期支持的球迷,他們在過去場上投手丘與本壘板位置上設立大理石磁磚,提醒著人們過往的這段棒球故事,也成為老球迷的朝聖之處。「很多40、50歲的球迷或上班族都會來這裡擺出投手與捕手的姿勢,好紀念他們小時候的棒球歲月」,永井教授說。

而在頂樓,南海鐵道公司也把表演劇場中一側的觀眾席打造為「37度傾斜」的座位,不僅如此,高度也與當年的觀眾席一樣高,永井教授說:「很多老一輩會去那平台上坐著,一坐就坐上許久」。

永井教授指著投手板磁磚,說明這是當年大阪球場投手丘的位置。
 圖/作者自攝
永井教授指著投手板磁磚,說明這是當年大阪球場投手丘的位置。 圖/作者自攝

南海鷹迷無法抹滅的情感

南海鷹球團不在了,許多大阪人並沒有變成後來的大榮鷹迷,「很多人變成歐力士迷、當然也有一部份成為阪神迷,但畢竟阪神虎球場在兵庫縣,跟大阪府還是有點距離」,永井教授笑著回答。

在商場的頂樓,南海鐵道也設置有南海鷹紀念館,裡頭陳列各代南海鷹英雄,包括台灣出身的阿美族岡村俊昭照片、優勝錦旗與獎盃,也有總教練穿過的外套。永井教授說:「畢竟鷹隊在大阪將近40年,比大榮跟軟銀都還長,老一輩球迷經常來這懷念」。

南海鷹與其球場歷史的這段美好過去,看回目前日職球團的經營策略,不得不佩服南海鐵道在當年的確是敏銳地洞察到時代趨勢。「高娛樂野球」所包含的娛樂元素與多樣化的觀賞體驗是當代職棒的演進趨勢,然而這樣的看球經驗,早已落實在四十年前大阪南海鷹迷的心中,除成為南海鷹迷的共同記憶,更造就其難以抹滅的在地情感。

南海鷹的陳列館上,許多南海鷹的英雄事蹟。
 圖/作者自攝
南海鷹的陳列館上,許多南海鷹的英雄事蹟。 圖/作者自攝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