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聖、觀光與政戰:臺中市政府沒搞懂媽祖政治學 | 溫宗翰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朝聖、觀光與政戰:臺中市政府沒搞懂媽祖政治學

澎湖大倉媽祖園區。 圖/澎湖縣府提供
澎湖大倉媽祖園區。 圖/澎湖縣府提供

近日,臺中有個在地人熱議的話題,被視為全臺最大流浪神明的澎湖大倉媽祖巨像,正評估要在臺中大安媽祖文化園區登場,引起不少討論,有人說,這恐怕是故意要引發「天后之戰」。

大倉媽祖文化園區與大安媽祖文化園區,都是「前朝政府」在縣市長選舉前夕拋擲的「觀光」議題,一個是舉債興築,一個是查證「有瑕疵」的建案,選前成為藍綠攻防焦點,爭議不少。選後清算結果,澎湖縣長陳光復上任三個月後喊停;臺中市長林佳龍宣稱「顧全大局」續建,結果因程序問題也引發民間募建媽祖一度中斷,總之,現在兩個建設中的園區,恰恰一個是有媽祖無園區,另一個是有園區沒媽祖。

於是,不知道是哪一位天才,想到要媒合兩地,讓大倉媽祖安座在大安媽祖文化園區、鎮守大安港,順便朝夕望向使祂落難的澎湖,雖略帶悲情,卻也貌似尚可喜劇收場。只是,看在信徒眼裡,卻是無知的可以,缺乏基本民俗思維與對地方的尊重。對兩邊媽祖信徒而言,這並不是一件平安喜樂的事情,畢竟「家己的媽祖家己拜」,林默娘雖然只有一位,大倉媽始終是「澎湖人」而不是「臺中媽祖」,故兩邊都有在地信徒出面反對、抗議。

事實上,建設媽祖文化園區是當代民俗新變體,最主要還是來自全球媽祖廟對湄州島的「模仿」,並非臺灣獨創,更不單只是觀光建設,背後龐雜的象徵意義、民俗觀與政戰目的,都是處理這件事情不可忽視的重要思維細節。

媽祖誕辰,海內外的媽祖信眾齊聚湄洲媽祖廟同慶。 圖/中新社
媽祖誕辰,海內外的媽祖信眾齊聚湄洲媽祖廟同慶。 圖/中新社

來自各國的媽祖信眾紀念媽祖誕辰。圖為信眾供送媽祖金身回鑾。 圖/中新社
來自各國的媽祖信眾紀念媽祖誕辰。圖為信眾供送媽祖金身回鑾。 圖/中新社

1983年起,湄州島從文化大革命的軍事佔領裡解禁,重新建設媽祖信仰。由於湄州島是傳說中的媽祖飛昇之地,朝天閣又是史上第一座媽祖廟所在,故被全球媽祖信徒譽為「湄洲祖廟」。1987年,湄州祖廟向全球媽祖廟發送邀請,辦理媽祖成道千年活動。當時臺灣大甲鎮瀾宮組團參加,成為「兩岸開通」以前第一個順利登上中國的臺灣進香團,不僅引起全臺熱議,更促成宗教交流,引發其它媽祖廟爭相登島,最後使兩岸隔絕數十年的禁錮解除。當年,作為全臺媽祖信仰中心的北港朝天宮,因為辦理環島遶境活動無參與,卻因有聯繫,遂於1990年致贈湄州祖廟一座14.35公尺的媽祖巨像,後來此巨像被稱為「和平女神」,1992年湄洲祖廟也致贈一尊相同的媽祖巨像給北港朝天宮,兩像隔海相望,被中國學者詮釋為「兩岸統一」的相互企盼,當前兩岸「媽祖與政治」的互動關係,也正是由此「解禁」背景作為起始。

湄洲媽祖廟正殿前上建造的巨型石雕媽祖像,後來此巨像被稱為「和平女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湄洲媽祖廟正殿前上建造的巨型石雕媽祖像,後來此巨像被稱為「和平女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湄州島解禁促成龐大登島進香熱潮,有些媽祖廟秉著對媽祖起源地的崇敬心態,往往會希望回祖廟一探究竟,當然也有希望回祖廟割火、交香者,畢竟在民間信仰香火觀裡,回到「香火來源地」正是一種更新靈力的方法,同時也是宣揚自家神靈的途徑。由於進香不單純只是信仰交流,往往結合著人際網絡、經貿通商、觀光旅遊等不同目的,再加上,回祖廟捐奉香銀、協助祖廟建設,成為祖廟發展的「功德主」,是民間信仰常見的奉獻心態,更是穩固自己在祖廟香火系統位置的重要關鍵,故此,許多信徒回祖廟進香時,也會在當地大施建設,或致贈名貴器物、金牌、神尊等等,以作為永恆記念。

長期累積下,湄洲祖廟設施越加增多,建設越加建全,東捐一間神房、西蓋一座公園,全球媽祖廟幾乎都來參與建設祖廟工程,不必多作規劃,即快速、自然地形成「媽祖文化園區」,遊走於湄州祖廟,隨處可見全球各地媽祖廟的捐奉情況、各展風華,綜合著信仰、商業與宣傳目的,乃至於內攝著政戰思維等錯縱複雜的象徵內涵。

今日的湄州祖廟,已經成為全球媽祖信仰重要朝聖地,成功凝聚全球媽祖信徒,參訪人數眾多,也促進當地觀光旅遊事業發展。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不少地方都有模仿祖廟建蓋媽祖巨像、設置媽祖文化園區的概念,比如南沙、福山、武夷山、廈門、青島、賢良港、澳門、金門、馬祖、澳洲等,都有透過媽祖巨像與媽祖文化園區來吸引觀光客的建設,有些地方藉此結合原有民間信仰資源,成為一股新的宗教觀光策略,不僅推展地方信仰發展,也促進當地文化事業的發揮。或許是因為空間的問題,臺灣除了1992年北港朝天宮設置湄洲祖廟致贈的媽祖巨像以外,湄洲祖廟巨像設置20多年來,僅有安平設立林默娘公園,以及金門、馬祖的巨像,其餘幾乎沒有什麼媽祖文化園區設置的概念,即連大甲鎮瀾宮在湄洲祖廟地位崇高,又組織有「臺灣媽祖聯誼會」,也是一直到最近臺中市政府有設置媽祖文化園區構想,才參與其中。

台南林默娘公園。 圖/取自台南市政府工務局
台南林默娘公園。 圖/取自台南市政府工務局

湄州祖廟與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巨像,皆由廈門大學李維祀教授設計,如前述,在許多討論中,被視為一種「和平統一」企盼的政治符號。但在臺灣北港朝天宮的媽祖巨像,卻也被視為一種「臺灣認同」的在地元素,許多以關愛土地、環島為主題的影像記錄,幾乎都不會忽略這個重要地標。也就是說,最早的媽祖文化園區設置,本身有文化帝國主義的政戰思維,同時也有各地方媽祖文化社群爭取在文化核心建立位置的目的。當這樣的文化網絡進到各地以後,依然會隨著在地發展,文化認識、詮釋與參與,進而產生地方結構變化,甚至是「一媽各表」。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澎湖大倉與臺中大安兩個媽祖文化園區,都不是緊鄰著「進香中心」,恐怕無法打造出類似湄州祖廟那樣以信仰緊密結合觀光的園區。雖然兩地都是以媽祖為名,推出觀光建設,但目標對象絕對是觀光客遠大於進香客,相較之下,大安媽祖文化園區勉強離大甲鎮瀾宮較近,尚有可能成為進香客參訪的據點,只是,要如何讓大甲與大安兩地形成有機一體的觀光空間,讓知名的大甲鎮瀾宮祭祀圈成為這個宗教觀光最強而有力的後盾,恐怕才是推動這個建設最需要去探索、解答的關鍵。

大甲媽祖繞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甲媽祖繞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臺中市政府究竟想要打造一個甚麼樣的媽祖文化園區?這是臺中市政府應該要回應且思考的關鍵問題。媽祖巨像進駐媽祖文化園區,並非只是將一座雕像放置上去而已。比如像臺南安平的林默娘公園,就是只有雕像,提供觀賞性質,沒有信仰文化元素,平日媽祖吹風受凍,進香客不會刻意去照顧、參拜,更沒有人會為了看林默娘而刻意到這個公園去,它僅只於公園意象而已。

媽祖文化園區的興建,我原則上抱持反對意見,因為我認為最好的媽祖文化園區,並非需要特別興建一個館設,而是回到寺廟本身,民間信仰廟宇就是臺灣最好的「文化中心」,媽祖文化園區當然就是在寺廟週遭形成最好。只是,在寸土寸金的臺灣,要在寺廟周圍建設進香客與觀光客都能共襄盛舉的文化園區,確實有其難度。那麼,要如何讓信仰與觀光緊密結合,不失偏重,絕對是興築文化園區時必要的重點考量,尤其媽祖文化園區絕對涉及在地信仰結構問題,就應該結合在地特色,尊重在地意見,使它能展現地方文化,育養地方認同,打造一座屬於臺中的,也屬於我們自己的媽祖文化園區才是。

2012年9月28日,大甲鎮瀾宮投資興建高達42.3公尺的巨型媽祖像在天津濱海新區落成。 圖/新華社
2012年9月28日,大甲鎮瀾宮投資興建高達42.3公尺的巨型媽祖像在天津濱海新區落成。 圖/新華社

2011年湄洲媽祖廟贈大甲鎮瀾宮翡翠媽祖像。 圖/新華社
2011年湄洲媽祖廟贈大甲鎮瀾宮翡翠媽祖像。 圖/新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