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媽祖是哪裡人,你知道祂為何是臺灣最強天后嗎?
媽祖是哪裡人?
這個問題顯然太膚淺,但近日因為有媒體利用媽祖炒作國族議題,使這樣的討論又成為話題。或許很多人都講得出媽祖出生地在湄洲,卻不知道這其實是很晚才確定的說法,而媽祖對臺灣人而言,更重要恐怕不是祂生前屬於哪裡人,而是為何媽祖會成為臺灣最強的天后。
媽祖哪裡「人」?
首先,媽祖理應不是人,探討祂「生前」是哪裡人非常奇怪,祂是神人、神女,根據傳說文本,媽祖是觀音大士化藥丸托夢給其母王氏食用後,懷胎所生,甚至是龍女化身。這些個故事並非起源於最早有媽祖紀錄文獻的宋,而是遲至明帝國晚期才有出現著錄的故事。
其次,明以前的媽祖,從來沒有明確身份記錄,我們只能從文獻裡知道祂在湄洲嶼是個被祭祀的「林氏女」、「神女」,名字不很明確,也沒記載祂叫做林默(娘是尊稱),更不確認祂有何複雜身世。
第三,媽祖被認定為「海神」也不是祂最早的原型,媽祖協助航海,主要是在明帝國時期以後才確立。宋元二帝國時期,除了救助路允迪與協助建築漕運等少數與水有關係的個案以外,媽祖幾乎都不是以水神或海神能力受到冊封或尊崇。
由此可知,我們現在對媽祖的認識與了解,幾乎都是來自明清時期的建構,媽祖並不是自古以來就以明確身分存在於信仰中,中國史觀女性本身就是個弱勢。簡單來說,現有關於媽祖的記錄,除非是採用明清時期的傳說著作,否則我們幾乎無法確立媽祖原始身世,只能知道祂是個神人、神女。
基本上,宋、元、明、清,是彼此敵對的帝國,沒有直接繼承關係,文化上也會有明顯不同,那麼媽祖到底是哪一國人呢?會問如此問題的人,大概是用很膚淺的角度,把現在稱為「中國」的那塊土地範圍,套用到它不同時期帝國身分上去,產生一個歷史共同體想像,但這種「中國」的觀念,其實非常晚才出現,尤其是以中華民族為核心,根本是為了與清國對抗才出現。
那麼,我們可以說媽祖是什麼人呢?宋帝國時期的人或許會認為媽祖是宋人,元、明、清大概也都是,元人沒有因為媽祖是宋人,屬於敵對關係,就把祂毀廢;清國也沒因為明帝國時創造了媽祖神格、神話,甚至遣官修築媽祖廟,就把媽祖廢祀,反而還宣揚媽祖神蹟,顯然媽祖信仰早就超越祂是哪裡人這麼膚淺的問題。
有趣是,媽祖經常被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所用,有時候還會讓人以為祂搖擺矛盾。比如鄭成功登臺傳說,就是媽祖顯靈幫忙漲水渡船;只是,當施琅攻臺時,媽祖不只幫施琅軍在澎湖取得乾淨水源,還反過來幫忙順利攻克臺灣,殲滅明鄭。甚至,像林爽文在大里杙福興宮媽祖見證下起義抗清,不只順利攻克彰化城,成為臺灣史上規模最盛大、跨越最多族群的起義革命軍,但當清國派福康安來臺時,媽祖也突然臨陣倒戈,協助清國平定林爽文。
說到底,神明為了救渡眾生,顯然不會為自己特別選邊站,大多是人們把自己的政治主體、國族立場冠加在媽祖身上。當你認同中國,就會認為媽祖是中國人;只是不要忘了,如果你認同北港,自然就會覺得媽祖是北港人,這是一種文化情感的投射,完全沒有對錯關係。更何況民間信仰神靈觀認為,每一尊神像都會有獨立而顯著的靈,彼此分立,根本不需要統一,恐怕只有極權者才會想要定義、定調媽祖是哪裡人。
媽祖在臺灣之所以偉大,可不是因為晚近中國統戰策略成功,才使媽祖成為臺灣最強「天后」,在帝制王朝時代,祂早就讓臺灣人超越正統,我們實在無法以媽祖是「政治力」炒作來認定祂對臺灣的影響
媽祖被冊封為天后一事,就是由臺灣底層人民的信仰,反過來影響到帝制王朝,足以見得媽祖信仰與臺灣之間的深厚關係。
民間相傳施琅攻臺以後,為了忌避高功,請奏康熙冊封媽祖為天后,但根據李世偉教授考據,無論從《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或《康熙起居注冊》等文獻,都可以發現康熙與當時禮部,其實都否決施琅請封,最後只有遣官致祭而已,甚至是後來的雍正、乾隆等皇帝,也並無直接冊封媽祖為「天后」,反倒是民間已經使用天后一詞來稱呼媽祖,且官員錯把媽祖稱作天后,呈奏請封後才獲得同意。簡單來說,媽祖被封天后,根本就是連續性意外誕生的結果。
施琅從未請封媽祖為「天后」
若仔細閱讀施琅上奏的文辭,可以發現施琅原文主要是陳述征剿過程缺水,但在皇帝「峻德格天」的恩澤廣披之下,「泉忽大湧」後來又發現有天妃與兩神將助戰,底下部屬劉千總更夢見天后告知七月取台灣,並一一應驗,尤其台澎兩地淡水稀少:
均由我皇上至仁上達昊蒼,故無往而不得神庥,俾臣克底成功,非特賜顯號,無以揚幽贊之美,彰有赫之靈。臣擬於班師敘功之日,一起題請加封,近接邸報,冊封琉球正使汪揖以聖德與神庥等事具題請封,因先以其靈異詳陳,伏乞皇上睿鑒敕封,並議加封。
從施琅請奏全文可知,從頭至尾大多是藉著陳述神蹟來誇讚康熙,未曾提及希望請封天妃媽祖為天后,也並未要求致祭。事實上,整個康熙年間,媽祖的地位並不高,致祭等級也不如孔子、武聖這般高階,媽祖大約等同於黃河神這種地方小神,據中國學者徐曉望的研究,當時文人甚至經常撰文批評媽祖。康熙怎麼可能隨便將媽祖冊封為天后?又官員怎麼可能隨意地就要求將媽祖提升到天后層級?
有趣的地方在於,康熙之後,媽祖開始以天后之名出現在官方文書之中,主要是出現在文人與地方志書的書寫文辭裡。也就是說,在康熙年間,民間就有可能流傳著媽祖是天后的說法,並且影響到地方官員,只是地方小官對中央決策並不是那麼直接互動,因此有以訛傳訛的現象。
既然施琅從來沒有請封「天后」,那麼到底是誰上奏?其實根本也沒人主張要媽祖被封「天后」,這是一連串的偶然造成歷史必然。從學者李世偉與徐曉望的討論都可以發現,自雍正時代開始,官員上奏就有將媽祖稱為天后的說法,比如朱一貴事件之後,禪濟布稱媽祖為天后,請求賜匾給湄洲祖廟、廈門天后宮、臺灣臺南大天后宮等三處,雍正批准御賜「神昭海表」四字。又大甲西社事件,郝玉麟也說是「得邀天后宏施庇護」,因此請頒匾額,雍正令「各省省城舊有天后祠宇,皆一體致祭」,此時當然沒有那麼多的天后祠,不過將天妃誤稱為天后,顯然就這麼自然成形了!
要說皇帝正式冊封媽祖為天后,最主要還是在乾隆年間,尤其是乾隆2年,因為台灣守備陳元美在海上遇難,一樣由郝玉麟奏請加封,言辭之間依然受到臺灣民間社會與官員奏文影響,直接稱媽祖為天后。有趣是,乾隆皇帝當時並沒有糾正天后兩字,還特別欽定「福佑群生」四字來加封媽祖。君無戲言,就這麼無意間,使媽祖成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這次加封,才無意間確認了媽祖正式成為天后的身分。
媽祖哪裡人,重要嗎?
從媽祖被冊封為天后的歷程,讓我們可以確認一件事情,臺灣很早就獨立於帝制王朝的正統之外,由民間開始稱呼媽祖為天后。可不要忽略一件事情,在帝制時期,神明是必須經過正式冊封,才能獲得被祭祀的正統性,尤其是僭越皇帝冊封直呼媽祖為天后,倘若被發現根本就是欺君重罪。媽祖在天高皇帝遠的臺灣,可以超越帝制,足以見得其影響力。
其實,媽祖信仰在臺灣之所以興盛,更重要是祂與臺灣人緊密結合的信仰生活。明清時期雖然使媽祖形構出明確的「海神」信仰原型,但移民來到臺灣以後,媽祖卻是以一種「半漁半農」的信仰文化特徵存在,融入臺灣海島生活特徵。
媽祖一方面是庇蔭沿海漁業的海神,另一方面卻也是農事發展的重要守護神,祂不僅能控制雨水、驅趕害蟲,更能為土地帶來豐饒收穫。同時,祂也在漢人移民社會中,扮演著特殊融合劑,隱含著漢人對臺灣母系社會的認同崇敬;媽祖在戰爭期間,也特別在臺灣各地顯靈接炸彈,避免信徒受到戰火侵害;來到當前社會中,媽祖信仰不僅為女性帶來儀式上的性別平等與協調,重建父系漢人的儀式結構,更經常是不同性別認同者的重要守護神,有時還要陪著臺灣人抵抗跨國企業、核能汙染。
媽祖充滿傳奇與韌性的各種文化特徵,可說是臺灣移民社會發展的文化瑰寶,祂當然不是因為統戰策略或政治宣傳奏效才被推崇,而是原原本本就在臺灣發跡,創造臺灣精神後才被各路人馬拿去運用。顯而易見,媽祖是哪裡人、什麼人?或許根本不重要,對廣大信徒而言,重點是祂保佑什麼人?對臺灣人而言,重點是祂捍衛臺灣土地,守護臺灣人,那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