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軒/半導體產業的資源分配失衡:讓台積電飛得更高是好事嗎?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李明軒/半導體產業的資源分配失衡:讓台積電飛得更高是好事嗎?

台積電常被稱為台灣的「護國神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積電常被稱為台灣的「護國神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文:李明軒,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

經濟學家,似乎總是有擔不完的心。

1980年代,經濟學家們注意到天然資源豐富的拉丁美洲國家經濟成長遲滯不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後更相繼被後來居上的亞洲四小龍超車居前,於是開始討論起豐富的天然資源到底是一種祝福(blessing)?還是一種詛咒(curse)?

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如同坐擁金山,憑藉著開採資源、出口他國,就可以賺進大筆外匯財富,因此是一種祝福。但是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靠著祖產賺錢,不若其他資源匱乏的國家必須想辦法發展其他產業、提升技術,另尋生財之道,因此失去了人才與技術進步的契機,在產業發展與技術競爭的道路上一路落後,差距越來越大,因此是一種詛咒。

豐富的天然資源,究竟是一種祝福還是一種詛咒?至今筆戰未休。

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是祝福?是詛咒?

台灣的護國產業半導體產業與「護國神山」台積電,近日以來也不斷引起經濟觀察家們的擔心。

1980年代台灣靠著便宜的勞動力與匯率管制,大力發展輕、重工業,取得雙位數的經濟成長率,創造了「台灣錢淹腳目」的榮景。然而,當時經濟學家們已經開始擔心,若台灣的經濟產業以這些相對勞力密集的傳統製造業為主,不是長久之計,需要發展資本知識密集的高科技業,握有關鍵技術,才是維持經濟成長動能之策略。後來,台灣果真培養出了一個明星高科技產業——半導體產業,也有了一座護國神山台積電。

儘管如此,觀察家們卻又開始擔心半導體產業,尤其是台積電,吸走了國內大多數的資金與人才,造成其他產業發展困難,並舉出所謂的「荷蘭症」來警醒國人,呼籲國人正視產業失衡的危機。

一時之間,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也成為不知是一種祝福、還是一種詛咒?

這樣的擔心,不能說是杞人憂天,畢竟目前政府將資源投注半導體,以及其他產業員工流向半導體產業,導致其他產業之生產線上缺人缺工的新聞不時可以聽聞。因此,台灣瀰漫著對於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的複雜情緒,想愛又不敢愛、感到驕傲又擔心產業資源分配失衡,矛盾極了;更甚者,國內開始有些聲音建議對於資金與人才流向半導體產業應作出一些限制,進而為其他產業保留存活發展的空間。

很多人擔心半導體產業,尤其是台積電,吸走了國內大多數的資金與人才,造成其他產業發展困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很多人擔心半導體產業,尤其是台積電,吸走了國內大多數的資金與人才,造成其他產業發展困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如何解決失衡?歷史教我們的一課

那麼該如何看待與解決「產業資源分配失衡」這個問題呢?分配失衡,其實就是分配不均。分配不均這個議題,在人類社會中存在已相當久。我們回到近代史去看看人們曾經想要如何解決。

歷史上,人們幾度對於各階層處境的不平等感到憤恨,試圖打破現有社會結構、尋求生活上的相對平等。最近的一次,就是20世紀以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對決。18世紀末工業革命,工廠生產的興盛與普及,創造出了資本階級與工人階級,資本家們為了追求利潤各種方法無所不用,工人階級則不斷被壓榨剝削。而恩格斯、馬克思等社會學家也因此提出了共產主義,希望建造「人人共用生產資源、共享生產果實」的公平世界。

然而,這樣崇高的理想,卻敵不過人性中的「惰性」。當人人共享生產果實,工作得再認真,所獲得的報酬卻與工作沒那麼認真的人相同,這叫人如何不怠惰、敷衍了事?因此「均富」的理想,卻成為「均貧」的失敗結果,實行共產主義的國家經濟嚴重衰退、所得低迷,最後不得已紛紛重新走向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路線。

20世紀這一場意識形態鬥爭,最後教給人們的教訓,就是必須讓人們以「自利」為目標,方能激出最大的動機來工作、生產,讓經濟大餅做到最大,其後再透過稅賦與福利政策來進行「劫富濟貧」的所得重分配,創造較為公平的社會環境。

自由市場機制下資金與人才的流向

將目光拉回到台灣,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對於台灣資金與人才的磁吸效應,歷史教訓給我們的啟示,就是對於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的成長,我們的思考方向不應是企圖限制金流流往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或是擔心過多人才流入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因為這是自由市場中資金或人才往報酬最大化的標的流去的結果。

以人才流向為例,在區域經濟學理論中,均衡工資水準的決定有所謂排序均衡(Sorting equilibrium)的概念,意指在自由市場經濟的運作之下,能夠出得起第一流工資水準的公司,就能夠吸引到第一流的人才;出得起第二流工資水準的公司,就吸收到第二流的人才;以此類推。換句話說,能夠吸收到什麼樣水準的人才,是個別公司的本事,而能夠到什麼樣的公司工作,也是個別人才的本事。有這樣的機會能夠吸引人才繼續幫公司賺錢,才會有企業家願意承擔風險創業;有這樣的機會能夠追求更高工資的工作,也才會有人民願意不斷進修自己、追求更好的表現。

同樣地,市場上的資金,總是流往能夠給予最高報酬的投資標的,讓需要資金的企業有動機認真經營、吸引投資者,也讓資金擁有者有機會獲利、願意供給資金給資金需求者去運用。

也就是說,若是對於資金或人才的自由流動加以限制,就將像是摘掉了認真工作的報酬,不但削減了企業認真經營的動機,也削減了人們精進自己的動機。這樣強加硬來的齊頭式平等,可能再一次引起人性的「惰性」,讓經濟不進反退。

能夠吸收到什麼樣水準的人才,是個別公司的本事,而能夠到什麼樣的公司工作,也是個別人才的本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能夠吸收到什麼樣水準的人才,是個別公司的本事,而能夠到什麼樣的公司工作,也是個別人才的本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讓餅做大,再談分配

因此,我們的思考方向,應該是盡量讓半導體產業壯大,先把餅做大之後,再來進行產業資源的重新分配。半導體產業的壯大會有大量的連結效果,包括直接的產業前向連結效果(forward linkage effect)、與產業後向連結效果(backward linkage effect),讓半導體上游與下游產業一併壯大,對於就業與所得都有直接的助益。

此外,半導體產業還會有外溢的基礎設施連結效果(infrastructure linkage effect)、消費連結效果(consumption linkage effect)等,帶動基礎建設的改善,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增加鄰里周邊的商業創業機會等,促進鄰近社區的繁榮。最後,半導體產業的壯大更會有財政連結效果(fiscal linkage effect),因其壯大所繳交的稅賦,可被政府運用作為產業民生發展之用,提升全體國民生活水準。

有了豐富的資源在手,政府與社會可以做的就多了。接下來,政府就可以藉由壯大的半導體產業,「劫富濟貧」,利用半導體產業所繳交的稅收與所累積的經驗,投資在技術升級研究,將技術分享給其他傳統產業廠商,帶領傳統產業的現代化與高值化;或是提供「產業升級研發貸款」,向其他傳統產業提供資金,把失衡的資源分配平衡回來。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利用半導體產業所繳交的稅收,打造更全面的教育與職業訓練資源,培訓各類人才、鼓勵勞動參與(目前我國男性的勞動參與率為69%,而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僅有51%)、增加各種產業的人才供給,另也輔導傳統產業打造更友善的就業環境以吸引人才。最後,這些稅收還可以用來補助與提升弱勢家庭學童的教育品質與機會,讓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庭孩子未來也有選擇更好的工作的可能性。

而壯大的半導體產業廠商本身,若能負起相對應的社會責任,回饋社會,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途徑。這一點,其實台積電已經做出相當好的示範,過去幾次令人印象深刻的社會回饋,包括量身捐贈八仙樂園塵暴受傷者壓力衣、捐贈新冠肺炎疫苗給予國人等,都是縮小資源失衡、促進社會公平的例子。

此外,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的存在,迫使其他競爭對手拿出更好的條件來吸引人才,這何嘗不是改善台灣低薪問題的一個助益?而較高的薪資壓低了其他產業的獲利空間,這何嘗更不是產業主進行現代化與高值化轉型的一大契機?

雖有不公平,但要能回饋

想要打造公平的社會,不一定總是要直接對資源分配加以限制,轉念一想,可以是讓想飛的人,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再善用政策與誘因令其回饋更多。想要防止產業資源分配失衡,不一定需要限制資源流向半導體產業,轉念一想,可以是讓半導體產業更茁壯,再就其所創造出的資源與影響力導流到其他部門。

畢竟,「一個很公平、但大家都很苦的社會」,與「一個雖然有不公平、但是人人有機會、而且資源能回饋、大家都過得更好的社會」,後者,應該是一個更好的解,不是嗎?

壯大的半導體產業廠商本身,若能負起相對應的社會責任,回饋社會,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途徑。 圖/南科管理局提供
壯大的半導體產業廠商本身,若能負起相對應的社會責任,回饋社會,也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途徑。 圖/南科管理局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