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錦鱗/吉貝公仔、彩繪牆、莫蘭迪色:與文化及美學脫節的澎湖景色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郝錦鱗/吉貝公仔、彩繪牆、莫蘭迪色:與文化及美學脫節的澎湖景色

白沙鄉瓦硐村的牆面彩繪景致,已無法看見石牆與環境四季共存的和諧景致。 圖/作者提供
白沙鄉瓦硐村的牆面彩繪景致,已無法看見石牆與環境四季共存的和諧景致。 圖/作者提供

(※ 文:郝錦鱗,資訊工程師)

時間飛快,轉眼澎湖的花火節迎來了二十週年,遊客們在欣賞花火節二十週年亮麗的活動之外,或許會發現,澎湖的地景營造有些值得省思與關注的地方。由於近年來中央政府的政策導向,地方與中央因應社區再造或地方觀光推展,開始編列並挹注經費,試圖重新塑造地方樣態,打造煥然一新的視覺風貌。澎湖村落,從鄉市公所到縣政府,也都摩拳擦掌,無不努力為這個土地增加更多的「美」,藉此活化地方生命力並招攬更多遊客駐足。

因此,這幾年,大家不斷透過增加造景藝術、彩繪裝飾等方式,以耳目一新的手段,讓澎湖的風貌改頭換面。然而,在肯定地方與中央的努力之際,也許我們可以持續觀察實際效果,並引以為戒,共同創造更好的澎湖群島「美學視野」。

用色:與美學脫節的「過度裝飾」窘境

美學的最基本要素是和諧、秩序、協調、或一致性,並且能延續特色,適度裝飾之餘,不失原貌。但如果我們觀察澎湖地方的社造或觀光裝飾產物,有些部分其實可以做得更好。

以近幾年因社造聞名,被雜誌獲選為全球百大綠色旅遊目的地的澎湖縣湖西鄉南寮村。在地方努力下,經營得有聲有色。有美麗的浮球裝飾、牛屎窟的趣味活動、許返古宅的華麗裝飾及不定期的農村熱鬧市集,都讓地方聚落活絡不少。

然而,當筆者進入社區時,入口處兩側高飽和度的用色裝飾,及大量金屬文字看板,顯得與村落的景致大相徑庭,除了突兀之外,也並未讓村落的美學有所加分。這裡是親近自然的傳統地方村落,而非大都市中爭奇鬥艷的藝術場館。同樣問題也出現在白沙鄉瓦硐村,村民與學生的努力值得肯定,但美學思考的不周全也令人感到些許惋惜。硓𥑮石牆的紋路美學,也同樣被不協調的高飽和色度掩蓋。

用色及設計跟環境不協調的人行道裝飾,如今淪為固定樹木的道具。 圖/作者提供
用色及設計跟環境不協調的人行道裝飾,如今淪為固定樹木的道具。 圖/作者提供

近年因社區再造而知名的湖西鄉南寮村,也同樣有用色過當的問題存在。 圖/作者提供
近年因社區再造而知名的湖西鄉南寮村,也同樣有用色過當的問題存在。 圖/作者提供

澎湖的將軍澳嶼,島上村民以捕魚為生,村內高樓櫛比而立,四面環海,魚源豐富,無論環島瀏覽沿途風光,或是沿海垂釣,均能體驗傳統漁村特有的風情。

2021年,澎湖縣政府卻執行了不當的色彩計畫。雖聲稱進行過色彩調查,並使用耐看、低飽和度的莫蘭迪色系,減少干擾,然而,如果觀察澎湖傳統聚落地貌,不難發現,藍色系極少被使用。只要稍微細心觀察與盤點,會發現澎湖原生的色系大多為紅磚、硓𥑮石、石灰、水泥、木材等自然且暖色系或中性色系。扣除日治時期的花磚與彩繪磁磚外,使用大塊冷色系絕非明智之舉。

筆者絕對尊重個人粉刷自家的意願與自由,但政府在色彩政策上,如何做到美學的協調與地方文化延伸,必須謹慎看待。一不小心,原有的美麗聚落地貌就在錯誤的計畫中受到干擾、覆蓋,甚至消滅。更甚者,我們剝奪了下一代認識地方文化與美學的寶貴機會。

▲ 將軍澳嶼的城市色彩計畫,已成為賴縣長任內重要且引以為豪的政績之一。

日治時期,澎湖尚無文資身分的「八罩島稅關監視署」建築,因為大塊上色,已經失去原有的建築美學。 圖/取自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日治時期,澎湖尚無文資身分的「八罩島稅關監視署」建築,因為大塊上色,已經失去原有的建築美學。 圖/取自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澎湖也有值得學習與借鏡的範例,那就是望安鄉花宅聚落。2003年由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所推動的「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將中社村(舊稱花宅)入選為該年度一百個最值得世人關懷並加以維護保存之文化紀念物名單,隨後於2010年4月14日由文建會登錄為重要聚落建築群。

近幾年,在中央文資局經費挹注,與澎湖地方文化單位和雲林科技大學的通力合作下,在進行花宅聚落建築修復的同時,也進行了視覺與導覽相關的設計規劃。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除了建築本身保存原貌的規範外,雲科的師生同仁,在花宅的視覺識別系統、或地方解說牌上,不僅追求視覺美學,同時也盡量減少對於聚落地貌的干擾,是兼具保存文化與美學的優良聚落範例。資源經費雖重要,但對於地方謹慎觀察的態度,也許更是澎湖目前稍不足的。

顏色本身是中性的,無所謂好與壞,更無醜美之別,但顏色的搭配適當與否、符合機能與否,是文化能否永續適當地延續的關鍵,也是澎湖地景變得更美或成為視覺災難的決定性因素。

透過謹慎規劃,望安鄉花宅聚落建築上的資訊看板明顯與環境相對協調。 圖/作者提供
透過謹慎規劃,望安鄉花宅聚落建築上的資訊看板明顯與環境相對協調。 圖/作者提供

雕像:成為網路笑點的澎湖負面宣傳

澎湖地方公仔等相關裝置藝術,已經多次在網路上成為話題。

近幾年,在地方特色及行銷推廣掛帥的策略下,澎湖從大學校園、聚落到知名旅遊景點,紛紛出現各式各樣立體的公仔或雕像,吸引眼球之餘,也能順利「製造話題」,在網路形成聲量。某個程度,澎湖算是「成功」了,但這樣的聲量,也許不是澎湖所需要的。澎湖公部門美學,曾幾何時已經成為負面的代名詞。

▲ 澎湖人也傻眼問號的路上裝置藝術。影片來源:取自「壹加壹」YouTube頻道。

以2017年風行一時的吉貝公仔為例,先不論吉貝地名本身與貝殼無關連(吉貝一詞來自於平埔族語,意思為木棉)。從眼神的設計到面孔的表情,如同恐怖片中玩偶的笑容,帶給人們恐懼與戰慄的感受。

筆者雖不鼓勵一股腦製造大型造景物,但澎湖也有相對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雕像範例:澎湖生活博物館外的茶壺,滿足藝術造景之餘,日間呈現也與環境一致;跨海大橋西嶼端的老漁翁,沉著穩重的比例設計,帶給人們明確溫暖的感受;竹灣的可愛花生公仔,也是線條、用色恰當之餘,帶給在地和遊客親切感的範例。雕像或任何造型物,應該與地方協調共存,而非成為鶴立雞群過分搶眼的一枝獨秀。

▲ 2017年的吉貝小童公仔,成為網紅的揶揄創作素材。

西嶼鄉老漁翁雕像。 圖/取自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西嶼鄉老漁翁雕像。 圖/取自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跟風:低成本的抄襲與拷貝

圖像上,最常看到的就是卡通人物。直接硬套卡通人物本身已與地方脫節之外,製作上的粗糙不堪與扭曲的線條,不僅抹殺地方原創的生命力,也讓造景成為畫虎不成反類犬的錯誤山寨示範。更別說如果圖像未經授權,那麼對於原創者的不尊重,又是另一種課題。

無論是浮球創意或牆面彩繪,筆者也鼓勵公部門與地方聚落單位,可以投入更多時間,找出屬於自己地方的特色與美。讓創作成為帶有真正美學、教育與推廣性質的產出物,而非讓自己的聚落成為毫無靈魂、只是複製貼上的樣版。

白沙鄉後寮村海灘的《航海王》船隻,凸顯了澎湖各地呈現素材的匱乏。 圖/作者提供
白沙鄉後寮村海灘的《航海王》船隻,凸顯了澎湖各地呈現素材的匱乏。 圖/作者提供

白沙鄉赤崁村牆面彩繪,不難發現《航海王》中的海軍、索隆等人物元素。從哆啦A夢、熊本熊到知名的宫崎駿及迪士尼系列卡通人物,也都是澎湖卡通彩繪的常客。 圖/作者提供
白沙鄉赤崁村牆面彩繪,不難發現《航海王》中的海軍、索隆等人物元素。從哆啦A夢、熊本熊到知名的宫崎駿及迪士尼系列卡通人物,也都是澎湖卡通彩繪的常客。 圖/作者提供

或許可以重新思考

一、深入瞭解地方的文化歷史發展,讓世人能夠重新發現與認識在地。

先深入瞭解地方的文化歷史發展脈絡,才能初步規劃適當的素材,並逐步收斂可行的、與當地地貌協調的方案。雖尊重個人對於家屋彩繪顏色的選擇,如同前面提及,應先瞭解聚落建築地景素材的應用,針對文史進行踏查與記錄,評估與地方文史發展有延續性的策略方案,進而凸顯地方聚落之美。如同講美村的打鐵工藝、西溪村打石工藝、嵵裡漁工新村重複排列美學的魚乾曝曬、東吉與將軍島上櫛比鱗次的美麗樓仔厝,到紅羅罩木工工藝之村的特色等,這些各自獨特的聚落美學,我們可學習如何適當轉化並呈現給世人認識與欣賞,不僅更有教育意義,更可增進遊客與在地人探究的動機。

從漁工新村的魚乾曝曬,我們不難看到重複、幾何圖形與秩序排列的美學。發現了嗎?這就是有著產業歷史背景的地方視覺美學。 圖/作者提供
從漁工新村的魚乾曝曬,我們不難看到重複、幾何圖形與秩序排列的美學。發現了嗎?這就是有著產業歷史背景的地方視覺美學。 圖/作者提供

二、減少對聚落社區或地貌的干擾,才能做出適當的裝飾。

傳承文化脈絡後,無論是社區地景營造呈現、推展澎湖觀光的藝術雕塑或地方景點資訊介紹看板,背後涉及嚴謹的決策過程。唯有謹慎的規劃,才能避免以藝術之名,摧毀原有的風貌,在風光亮麗的剪綵與登報宣揚政績後,反而成為浪費公帑、讓當地民眾頗有微詞的驚世駭俗巨物,或淪為遍地開花的網美攝影物。短期也許成為話題,但長遠觀之,卻是無助於地方聚落的發展與文化保存。

位於馬公市復興里篤行十村旁形似鳥居的媽宮城門意象裝飾物,不僅令人摸不著頭緒,也成為浪費公帑卻毫無發揮作用的造景產物。 圖/作者提供
位於馬公市復興里篤行十村旁形似鳥居的媽宮城門意象裝飾物,不僅令人摸不著頭緒,也成為浪費公帑卻毫無發揮作用的造景產物。 圖/作者提供

三、政府承辦人及相關社規師的美學概念需加強。

基於避免讓「公部門美學」成為負面詞彙。地方政府承辦官員及相關社規師等,對於美學的概念需大幅提昇與加強,在任何前衛的設計前,都不能無視最基礎的均衡、對稱、和諧、比例、色彩學及基礎視覺設計等客觀的美學要素與原理,以及地方文化的延續性。美學應該是客觀可受公評,而非成為主管私人喜好之產物。此外,如何深入發現並瞭解澎湖各村落之美,也是公部門責無旁貸的重要學習課題。

小結

澎湖從不缺乏美,從玄武岩地景、閩式古宅建築到傳統工藝的視覺美學,都是當地政府長期誇耀的資產。只是多年來或許缺少適當的親近、發現與認識方式,造成了各種「錯誤的打開方式」。

這些旅遊資產,稍加搽脂抹粉,可增其韻味,為地方加分。然而一旦過頭,或許只剩下過度包裝、片段碎裂的浮面印象而已。

正值花火二十的今年,也許遊客們在短暫璀璨煙火過後,可以慢慢深入走訪澎湖的大街小巷,然後會發現:原來當地還有這麼多值得期待的事物。

具有歷史建築文資身分的澎湖廳舍,目前是澎湖縣政府的辦公建築。「重返榮耀」四字與其配色,是否讓人在聯想到花圈的同時,也完全打壞了現有歷史建築的用色與風貌。 圖/作者提供
具有歷史建築文資身分的澎湖廳舍,目前是澎湖縣政府的辦公建築。「重返榮耀」四字與其配色,是否讓人在聯想到花圈的同時,也完全打壞了現有歷史建築的用色與風貌。 圖/作者提供

參考資料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