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a/《巴黎夢想家》:經典文本中的人性興衰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Viola/《巴黎夢想家》:經典文本中的人性興衰

《巴黎夢想家》劇照。 圖/取自IMDb
《巴黎夢想家》劇照。 圖/取自IMDb

對不少人來說,法國巴黎代表著浪漫與藝術,而一如所有其他國家的首都,巴黎承載著國內眾多外省青年的夢想,法國電影《巴黎夢想家》(Lost Illusions)便是一部講述小人物逐夢故事的電影。《巴黎夢想家》改編自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人間喜劇》(la Comédie Humaine)小說系列裡的同名作品《幻滅》(Illusions perdues),屬於風俗研究類中的外省生活場景,呈現出一位外省人如何來過巴黎,看見巴黎,認識巴黎,又離開巴黎的人性興衰。

電影講述低下階層的詩人呂西安在故鄉安古蘭愛上男爵夫人,原本以為與夫人私奔後能夠在巴黎展開美好生活,不料男爵夫人令人錯愕地離開了呂西安,他只好身無分文在巴黎想辦法生存。

「我的生活只有戀愛、祈禱、吟詩。」

電影的服裝與美術設計重現19世紀的古典法國,多個場景都給人宛如置身宮廷畫作之感。假如巴黎是美的化身,那麼在《巴黎夢想家》裡,藝術的定義就是「信仰、文學與愛情」。此處的信仰指的並不是宗教,從主角呂西安放蕩揮霍的生活來看,他應當信奉享樂主義;而在片中所呈現的鮮明信仰是「黨派」,意識形態又何嘗不是一種信仰呢?保皇派或自由派決定你筆下的文字是否夠格被稱為「藝術」。

這些文字又以不同的文學形式出現在《巴黎夢想家》中,除了呂西安鍾情的詩,還有男配角納多自豪的小說,以及佔據很多篇幅的國寶劇作家拉辛(Jean Racine)的戲劇。四百年過去,莎士比亞的劇作仍舊在世界各地搬演,這就是文字成為藝術後留下的魔力。所以,巴爾札克也將17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拉辛放進他的故事裡。

至於愛情,巴爾札克更是以此狠狠開呂西安兩個玩笑。在家鄉時,呂西安碰上懂得欣賞他詩作、熱愛文學的伯樂——男爵夫人,兩人因此譜出一段戀曲,可惜在男爵發現這段「姦情」,三人一同前往巴黎後,為了避免交際圈的閒言閒語,他們漸行漸遠。

然而,文學的魔力透過戲劇將通俗女演員柯拉莉帶進呂西安的生命中,除了出身上不了檯面之外,她無疑是位好女孩,即便不聰明、不懂詩作,柯拉莉仍然希望且支持著呂西安對美好事物的追尋。只可惜,與她相遇後,呂西安耽溺於紙醉金迷的生活,原本支撐夢想與志向的墨水與紙筆早被他拋諸腦後。

《巴黎夢想家》劇照。 圖/取自IMDb
《巴黎夢想家》劇照。 圖/取自IMDb

「巴黎掀起她的裙子,給信徒一般的呂西安,看她駭人的裸體。」

初抵巴黎時,呂西安深以為「有才華的人一定能獲得善良的對待」,但事實並非如此。滿腹的不滿與委屈,以及現實的壓迫逼得他不得不暫時放下初心。這並沒有什麼問題,「麵包」畢竟還是很重要的,只是在獲得麵包後,是否能夠重拾初心將成為成功與否的關鍵。

例如,電影《初心》講述米其林主廚江振誠在帶領餐廳團隊拿下二星評等後,毅然決然宣布將於隔年結束營業,回到家鄉找尋自己的初心:為何做菜?是為了米其林星星,還是為了滿足與快樂?回過頭來看,在《巴黎夢想家》裡,呂西安顯然丟失自己的初心,這也導致他最後快速衰敗。

「試問哪個人沒有欲望,哪種社會欲望可以不靠金錢便能滿足呢?」

俗話說:「錢非萬能,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在《巴黎夢想家》中,錢幾乎萬能。巴爾札克筆下的巴黎,是一個什麼人事物都能販賣的地方。食物、書本與日用品這些實體物質不用說;就連評論、話語與文字都能夠化為收費的服務。當時的巴黎開放小報發行,宛如黨禁與報禁剛開放時的百家爭鳴,資訊曝光管道突然變多,但再怎麼多,篇幅都是有限的,而限量總是殘酷,貪婪的報社便發展出一篇評論至少一百五十法郎的價碼。

問題在於付費請人幫自己的新劇、新書與新產品寫好評還算合理,如果是付錢請人批評呢?就像現今網路時代的行銷策略,只要不是政治不正確、沒有影響到原始人設,負面新聞也是好新聞,有話題就是好話題,不然為什麼評價兩極的電影總是賣得最好?所以,《巴黎夢想家》裡的藝術家除了付費請人幫自己寫好評之外,還得付出更多費用請另外一家家刊物幫自己寫負評,即使知道箇中奧妙,依舊是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

金錢不但可以買評論,還能夠請人到劇場喝采或噓場,而這完全無關戲劇本身與演員表現,訓練有素的專業暗樁就算昧著良心也會使命必達;更甚者,這些評論與服務的買賣漫天開價,甚至如同拍賣會一般,最後由出價最高者買走。而當呂西安在窮途末路之時,仍希望以金錢購買欲望而販售文字時,就已經註定他的失敗。電影《鳥人》(Birdman)中說:「無法創作出藝術的人,成為評論家。」對於身為評論家的我們來說有點哀怨,但為時勢所逼而昧著良心寫下不實諷刺評論的呂西安,可說是踐踏自己足以創作藝術的文筆。

《巴黎夢想家》劇照。 圖/取自IMDb
《巴黎夢想家》劇照。 圖/取自IMDb

「都是陰謀詭計、噪音跟耳邊風,要學會把這些當作遊戲。」

在逐夢的路上,辨識貴人與小人何其不易,何況有時候有些人並非小人,但也只是階段性互利共生的過路夥伴。呂西安剛到巴黎,就靠著與男爵夫人的關係參加了一場交際圈的聚會,曾有機會認識才華洋溢的納東,沒想到他的無禮讓自己錯失這個大好機會。

雖說後續認識報社編輯魯斯圖並受其提攜,不但在巴黎衣食無虞,甚至可說飛黃騰達,但呂西安不僅忘卻自己的初心,還由於轉投靠保皇派而惹怒過去在自由派小報的工作同仁。正如報社老闆所說:「親愛的朋友啊,沒有真正的朋友。」會有此種想法的人,大概無法結交到真心的朋友。

反觀納東,初次見面就對呂西安留下不好的印象,兩人在出版社的聚會場合再次重逢,呂西安又當眾羞辱納東的新書。其後納東當然有所不滿,但當他讀過呂西安的作品後,依然非常賞識對方,甚至認為呂西安放蕩的生活是在浪費才華,深深為他感到可惜,也試著將呂西安拉回正軌,同時告誡他不要將這些用錢便能收買的評論放在心上,只有創作才能讓自己開心。

雖然最後呂西安仍視人不清,以為納東從未把自己當成朋友,納東還是感慨地將呂西安的故事寫成《巴黎夢想家》,並以旁白的身分講述給觀眾聽。這個為了繼續創作而投靠保皇黨,卻始終沒有忘記初心的年輕作家,著實是個討喜的角色。

「我們的原則很簡單,把可能的事,當作真的來寫。」

如果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是一封寫給紙本書與雜誌愛好者的情書,那《巴黎夢想家》就是寫給報紙與書本愛好者的分手信。在資訊流通還不那麼發達的年代,知識與資訊落差有利可圖,就像電影裡所說,海盜船與撒旦報這類小報請猴子來決定該幫哪本書寫書評,代表假消息的「鴨子」在報社中滿天飛;而看似改革、肅清賄賂惡習的保皇派「覺醒」報,卻也利用「飛鴿傳書」與英國交流假消息,同時助長假消息傳播。

《巴黎夢想家》處處都充滿著警示意味,同為文字工作者的我們,務必謹記在心並小心求證。文字有強大的力量,而即便武器從鵝毛筆轉為現代的鍵盤,殺傷力不變,甚至因為網路無遠弗屆,這股力量或許還更為強大。在屈服於現實的同時,莫忘初衷,享受創作帶來的樂趣並與時俱進,才能成為真正的夢想家。

《巴黎夢想家》劇照。 圖/取自IMDb
《巴黎夢想家》劇照。 圖/取自IMDb

  • 文:Viola,熱愛吸取電影資訊,但只要碰上喜歡的男女演員,就會無法自拔地從影痴變花痴。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