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文系/以試題回應文白之爭?典型中求新變的2023學測國文考題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歪文系/以試題回應文白之爭?典型中求新變的2023學測國文考題

上週剛結束的大學學測,就國文科來看試題似乎回穩,出題老師抓到了新制大考的出題模式。有不少題目暨符合新課綱的測驗目標,又替考生帶來新意。圖為家長組加油團聲援,對著子女再三鼓勵。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上週剛結束的大學學測,就國文科來看試題似乎回穩,出題老師抓到了新制大考的出題模式。有不少題目暨符合新課綱的測驗目標,又替考生帶來新意。圖為家長組加油團聲援,對著子女再三鼓勵。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去(2022)年是108課綱上路後的第一年大考,考招變革帶來的混亂現象,使得許多老師與學生質疑新課綱的適宜性。就我身邊聽聞的例子來看,去年有學生因新制導致「高分低就」,或爆冷門考上他自己想都不敢想的學校。

然而上週剛結束的大學學測,就國文科來看試題似乎回穩,出題老師抓到了新制大考的出題模式。有不少題目暨符合新課綱的測驗目標,又替考生帶來新意,甚至以一整大題來回應國文科無法調解的文白之爭——古典與現代、文言文與白話文究竟孰輕孰重?

典型中求變化的國寫作文

在新課綱的改制下,國寫作文分為知性與感性兩大題,佔據了國文科一半的分數。知性題的重點在於測驗統整圖表的能力,以及要求學生闡述觀點、論辯立場的獨立思考;感性題則是著重個人情感的抒發,考驗學生是否能闡述個人生命經驗、表達自身感受與同理共感的能力。

去年國寫作文的樂齡出遊、當我打開課本,只能說測驗目標混亂。前者難以對應到知性題議論的能力,後者又有必須闡述「課本好棒棒」為前提的嫌疑;相較之下今年的題目測驗目標明確,確實符合大考中心公布的標準,題型卻又有變化,不完全好寫,相對具有鑑別度。

今年的知性題引述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對話,表面看似不以論辯知識為主,但分析、比較二人的生活態度,並說出自己傾向何者,實則考驗學生闡述自身觀點,說明立場的能力。

今年的知性題引述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對話,表面看似不以論辯知識為主,但分析、比較二人的生活態度,並說出自己傾向何者,實則考驗學生闡述自身觀點,說明立場的能力。 圖/大考中心提供
今年的知性題引述福爾摩斯與華生的對話,表面看似不以論辯知識為主,但分析、比較二人的生活態度,並說出自己傾向何者,實則考驗學生闡述自身觀點,說明立場的能力。 圖/大考中心提供

大考中心研究試卷給出的知性題例子,與我們直覺上想像的「獨立思考」相去不遠,多以社會議題的討論為主。如資源回收中心、焚化爐等鄰避設施,是社會必要之舉,但蓋在你家願不願意?法院要求Google刪除某條新聞似乎違背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但當今假消息橫行,如果一個人被媒體錯誤報導,他可不可以要求網站撤下相關連結?

上述例子都能令人聯想到近幾個月的時事,相當符合現代公民基本能力的需求。然而不同立場論辯,難道只能是社會議題的對錯與選邊站嗎?福爾摩斯跟華生的立場在於一個講求個人效率、經濟,另一個是不想浪費食物,可能還喜歡下廚手作的過程。

在這樣的題目下,你必須先藉由情境分析兩人的生活態度,並抉擇傾向福爾摩斯或華生。這個題目同樣不具有哪個比較好的價值判斷,也必須自圓其說,闡述選擇何者的原因,確實也是需要學生論述自身觀點。這題也許暗示的是,一般認為在理性的議題思考上當然是議論、知性的,但在個人生活型態上的選擇與價值觀,除了有感性的理由外,建構論點的過程卻也是「知性題」的。

至於另一題「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則是相對典型的感性題。畢竟牽涉到文學作品,國文科的考試往往有這種具體事物對應到抽象情感的考題。一道菜、一個物品連結到某個時光的記憶,是我們常常讀到或寫作的方向。大考題不論是季節的感思、如果我有新冰箱都屬於這種模式,測驗的是季節與感受的連結、冰箱冰藏的事物,代表的又是何種抽象寓意或情感。

「花草樹木的氣味」與「記憶」是具體事物帶來抽象記憶的連結,但味道在寫作上算是稍微不好寫的範疇,學生一拿到考題有可能會先愣住,想不到能寫什麼樣的植物、它又有什麼樣的氣味。只不過這題的重點還是在於氣味帶出的記憶,不用過於拘泥城市少見植物、新冠肺炎後遺症失去嗅覺怎麼辦,只要有氣味帶出童年記憶的連結,不一定對味道有多精細的描寫應該也能有基本分。

另一題「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則是相對典型的感性題。畢竟牽涉到文學作品,國文科的考試往往有這種具體事物對應到抽象情感的考題。 圖/大考中心提供
另一題「花草樹木的氣味記憶」則是相對典型的感性題。畢竟牽涉到文學作品,國文科的考試往往有這種具體事物對應到抽象情感的考題。 圖/大考中心提供

古典與現代的調解

新課綱後的學測國文已經沒有純粹的選擇題,除了國寫作文外,目前已改為選擇加手寫簡答題的國綜題型。今年的國綜題型整大題22分,有趣的是恰好以試題回應了國文科存在已久的「文白之爭」——文言文與白話文究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每改一次課綱,就會引發一次的文白之爭,這次的出題老師似乎透過題目,給出了兩者二元對立、孰輕孰重以外的答案:「經典」會不斷的重返,成為現當代作品的養分,在古典的基石上會開展出新的模式。

國綜混合選擇與非選的第一大題,選了兩篇討論經典如何影響、塑造現當代作品的文章,隱隱然傳達古典與現代不必對立的意味。而有趣的是在兩篇白話文外,又以明代許潮的雜劇《赤壁遊》,作為文白對讀的第三篇文章。

今年的國綜題型整大題22分,有趣的是恰好以試題回應了國文科存在已久的「文白之爭」——文言文與白話文究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圖/大考中心提供
今年的國綜題型整大題22分,有趣的是恰好以試題回應了國文科存在已久的「文白之爭」——文言文與白話文究竟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圖/大考中心提供

這種混雜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考題早已行之有年,但前兩篇文章討論古典如何影響現代,第三篇文章直接附上例證:明代的許潮以前朝蘇軾的〈赤壁賦〉為來源,創作新的作品雜劇。他借用了舊的「經典」〈赤壁賦〉,創作了對當時而言流行的文學體裁。然而對我們來說,不論是許潮還是蘇軾都是「古典」的作品。

國綜的另一題以同樣邏輯,告訴我們原本以為是「原創」、嶄新的《獅子王》,其實在迪士尼編劇撰寫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接受度,劇情呼應了《哈姆雷特》的結構,以及從古至今的人性現實,最後成為了大賣的「原創作品」。這兩題以中文世界與英語世界的例子,都回應到了現代並不等於揚棄經典/古典的概念。

回到考題的角度來說,《赤壁遊》這一題,在形式上是文白對讀、跨越文言與白話的閱讀理解考題,內容上文章本身又是討論古典與現代的關係,可謂算是大考裡一次滿有趣的嘗試。

國綜第二部分另一大題以同樣邏輯,告訴我們原本以為是「原創」、嶄新的《獅子王》,其實在迪士尼編劇撰寫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接受度,劇情呼應了《哈姆雷特》的結構。 圖/大考中心提供
國綜第二部分另一大題以同樣邏輯,告訴我們原本以為是「原創」、嶄新的《獅子王》,其實在迪士尼編劇撰寫的過程中,為了提高接受度,劇情呼應了《哈姆雷特》的結構。 圖/大考中心提供

符合新課綱的大考走向?

在題型求變的情形下,這次的題目或多或少還是有顧及課本的內容,只是並未直接引用課文作為考題,而有兩、三題背誦為主的國學常識也不見蹤影。前幾年有直接引用課綱的核心古文作為題目選文的傾向,今年則暗藏在題目的選項裡居多,但還是以素養、能夠產生學習遷移的形式包裝。

學習遷移指的是學生在課中學習到的能力,能夠靈活運用在其他情境。如題組第20題,考人物形象的判斷,測驗學生是否掌握以細節判斷人物性格的能力。題幹引文屬課外古文閱讀,但選項很好心的還是引了核心古文,算是讓認真準備課內的學生有一絲親切感。

總體而言,此次的學測國文方向算滿符合新課綱的精神,但往後學測是否保持這樣的路線還不能斷定。儘管這次許多題目第一眼看到會感到陌生與艱澀,但靜下心來思考背後的測驗邏輯,學生應該都可以意識到背後對應的能力與課文。所以如果未來國文科的題型繼續往這個方向前進,對努力適應新課綱、跳脫讀死書的學生,會比較得心意手些。

如果未來國文科的題型繼續往這個方向前進,對努力適應新課綱、跳脫讀死書的學生,會比較得心意手些。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如果未來國文科的題型繼續往這個方向前進,對努力適應新課綱、跳脫讀死書的學生,會比較得心意手些。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文:歪文系,為關注文學、文化,以及體制內教學與寫作教育的專頁,希望撐開文學與教學的想像,走進大眾的生活裡。本文作者為張國勳,曾半隻腳踏入教育體系,現政大台文所碩士班就讀中。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