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座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樂場——「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親職教養術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整座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樂場——「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的親職教養術

孩子的遊戲,不一定要從遊具產生,他們可以透過與空間產生關係,來發明玩的方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孩子的遊戲,不一定要從遊具產生,他們可以透過與空間產生關係,來發明玩的方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文:李玉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成員)

親職教養術,在這一個中產階級對「教養」極度焦慮的年代,正在百花齊放、萬家爭鳴。教養術光譜上,我們常見到「直昇機親職」、「虎媽」、「除草機親職」、「外包親職」、「野放親職」或「樹懶媽」等名詞,針對教養的主力——母職——在各種層面研究探討。

而各類專家、學者、網紅及素人,也常對於母職個體提出各種教養術,為的就是要親職照護者能夠適切關注一個國家的珍貴資產——兒童。然而,對我們這些20至40歲區間的年輕媽媽族群來說,每每話語最後都會落在「媽媽這一個體」應該怎麼操作,孩子才會被媽媽教好;「媽媽這一個體」該怎麼操作,孩子才不會被媽媽教壞。

台灣都會化環境下的親職教養術

顯然,大家都忘記了,當全球各地為了更好的下一代,將「兒童友善城市」當作國家政策、把「兒童遊戲」當作治理方針時,台灣仍缺乏策略與結構,讓親職照護者能夠糧食、彈藥充足且無後顧之憂地教養小孩。於是,一位媽媽接著另一位,被逼著站了出來,在托育政策、在多元性平、在弱勢扶助,當然還有在友善空間等面向,提出基礎訴求。

當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熱潮,再次掀起媽媽個體的焦慮時,筆者希望藉著這一篇章呼喊:「的確,你的孩子,不只是你一位媽媽的孩子,而是整個社區鄰里要共養、整個國家社會要負責的孩子」。一位媽媽的心力、知能和資源有限,如何才是最不非難單獨一個媽媽個體,且適合每一位親職照護者的親職教養術?怎麼幫親職與兒童「以遊戲為改造路徑」去「撐空間」,獲得喘息?

特公盟的我們,望向帶著孩子日常走跳的公共空間,發現有時候硬體空間改造了,隨附的韌體(如營造親子友善氛圍的機制)和形塑空間的軟體(如對兒童遊戲主體的尊重),也需要跟著硬體空間而挪動位移。但是,什麼是符合親子使用者基礎需求的硬體空間?回想我們自身,因共學團體群聚及遊戲的關係,日常聚集在城市裡的唯一戶外綠地——公園及其附設兒童遊戲場——就是體感感受最深刻的公共空間。

台北市中山區的榮星花園公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北市中山區的榮星花園公園。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5年11月,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等團體抗議公園遊具罐頭化。 圖/特公盟提供
2015年11月,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等團體抗議公園遊具罐頭化。 圖/特公盟提供

誰組成「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特公盟,是一個結構鬆散但行事機動的團體,發起人林亞玫常自嘲大家是一組「雜牌軍」人馬,只要是公園改造範疇內任何該做的事,就會有自發自學的成員主動跳坑和補位將其完成。但是,這樣的一群人,是怎麼聚集,並在三年之內,促成台灣許多兒童公共遊戲空間的改變呢?

這就要從2015年10月28日這一天說起。當時,開始發起這個運動的成員,是一位經常帶著三歲多孩子參加共學活動,並到台北市幾個公園玩耍的全職媽媽,也就是發起者本人。她發現一處原住民公園的磨石子溜滑梯被拆除了,一開始感受到好像有點生氣,但還沒有那麼在意,或許對自己的衝擊,還沒有那麼直接。

沒有想到「今天這樣搞他家,明天就會拆我家」,後來工程圍欄框住的,變成是她家附近的青年公園,而拆掉的是孩子最愛玩的太空堡壘磨石子滑梯,和一座瑞典原裝進口的高塔滑梯,她發自內心憤怒想著:「政府為什麼不能聆聽真正使用者的聲音?我不要被動接受,我要主動地去爭取。」看著施工告示牌上寫著「為了創造更舒適的遊憩空間,懇請您給予支持。如果您有建議,請致電:台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她拿起電話反映心聲,但那一天台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的回答,卻僅是:「依法行事。不符合國家標準CNS,為了小孩的安全,所以拆了。」

因此,她開設了「還我特色公園」臉書社團,從推動兒童人權的共學社群開始,一位又一位,積極加入來自全台各地、各行各業的成員,同時也發起網路串聯連署,收集到一共3,000多名關注這個議題的簽具,「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於是儼然成形。

接著,這一群每天都會帶著孩子到公園活動的上百位媽媽、爸爸和孩子,因為社群網絡一呼百諾而聚集,有公關行銷背景並負責媒體和政策網絡的幾位成員,促成了2015年11月28日在台北市政府前的陳情記者會,告訴媒體、群眾以及政府相關單位:「兒童的遊戲,是他們的生存權,他們有權利為自己的遊戲空間表達意見。眾人要求台北市政府停止拆除磨石子溜滑梯、不再裝設『罐頭遊具』,甚至要讓『整個城市都是孩子的遊戲場』,台北市才能成為真正的兒童友善城市。」

雖然有個響亮的名稱,「特公盟」卻仍以一個結構鬆散但行事機動的模式在運作。台北市政府自此開始,召開與公園及其附設兒童遊戲場相關會議,便會邀請這一群成員出席,以兒童代言人和親職身分,帶著自己和盟友的孩子,行使《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12條的「兒童參與(表意)權」(Right to Participation)和第31條的「兒童遊戲權」(Right to Play)。

北市首座身障者也可玩的共融式遊具場。 圖/北市公園處提供
北市首座身障者也可玩的共融式遊具場。 圖/北市公園處提供

「賦權」兒童則是另一個重點,因為孩子未來終究會長大,會從小公民變大公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賦權」兒童則是另一個重點,因為孩子未來終究會長大,會從小公民變大公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讓全世界的遊戲倡議網絡來當智庫

驚悚的是,當我們越是帶著大家一起看到不同國家對孩子遊戲的重視,越是驚覺台灣對於兒童與親職的忽視。少子化的現象,加上敬陪末座的新生兒出生率,並沒有讓政府因此在公共、非營利等多元托育或基設政策上茅塞頓開,也沒有因而把兒童遊戲政策,當作是可以從城市層級拉抬至國家層級的一劑維生素。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在國內的施行仍然只是表面文章,公共遊戲空間法令及管理辦法過時無效,教育部、衛福部和內政部對於兒童遊戲的責管,仍維持「民不動、我不動」。當芬蘭把「社區育樂公園」(Leikki-puisto)作為公共托育一環的消息傳來,特公盟更堅信將「遊戲空間當作親職教養術」,會是台灣親職能夠自助自救的方法之一。當國家沒有把「養孩子」這一件事當做份內之事,特公盟的成員就要把「大家的孩子大家一起養」這一件事,當作是「全世界的專家都可以幫台灣親職」的一件事。

2016年,在一場民間研討會上遇見蓋出「共融同玩:瑪格麗特.梅喜家庭遊戲場」的景觀設計總顧問漢米爾頓(Catherine Hamilton),他的作品透過孩子的歡笑,在紐西蘭基督城震災後,把人民對這一座城市的信心給找回來,讓城市因而復甦。特公盟成員便向他討教怎麼設計出這麼成功的遊戲場?他的回答言猶在耳:「孩子才是公園的主體,要傾聽孩子的聲音。」而要怎麼傾聽孩子?當我們得知日本著名社區設計師山崎亮將到訪台灣,我們便追到機場向他本人求教。他提點了我們「遊戲孩子王」(Play Leader)以及「地方創生」這兩個核心概念。

中安公園,公園共融式遊具「音樂森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安公園,公園共融式遊具「音樂森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士林前港公園,融合大樹棣井和高塔滑梯的「天空樹遊戲場」。 圖/北市公園處提供
士林前港公園,融合大樹棣井和高塔滑梯的「天空樹遊戲場」。 圖/北市公園處提供

接下來兩年,曾前前後後給我們倡議兼實踐充沛靈感的,還包括美國的共融遊戲空間學者、澳洲的自然遊戲空間設計師、荷蘭的景觀建築講師、德國的冒險遊戲機構Kolle37、日本的遊戲倡議團體Tokyo Play、新加坡的兒童福祉團體Chapter Zero、英國的Arup城市規劃顧問、兒童權利學者、遊戲政策制定作者以及英國街道遊戲Playing Out發起人。最後這位發起人還因為我們的積極串聯而接受訪問,登上美國CityLab專題和英國BBC廣播節目。

2016年,幾位核心成員和「眼底城事」規劃專業人士,在等待政府部門緩慢改革、廠商和設計師在各個公園遊戲設計案練習同時,抱著「自己的公園自己蓋」的信念,申請了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獲得獎助金,在同安街一處公園嘗試執行一年專案,帶著自己孩子,在地參與及空間手作,最後獲得了一個珍稀觀點:孩子的遊戲,不一定要從遊具產生,他們可以透過與空間產生關係,來發明玩的方法。所以,同安街這個公園,反而有在地意見表示:「不要溜滑梯或沙坑,我們要社交性的遊戲空間」。

在2017和2018這兩年之中,特公盟獲台北市公園路燈處支持,和設計公司一起實驗「以兒童為主體」的中央藝文遊戲工作坊和青年公園挑戰遊戲工作坊。希望兒童遊戲及兒童參與的倡議,不是淪為標語口號,而是在遊戲過程中將「遊戲孩子王」這個國外執行多年的概念實際演練,並將所需特質、需注意的細節以及工作項目清楚紀錄下來,看見孩子遊戲的本質是什麼,瞭解兒童如何遊戲,並透過觀察兒童自由遊戲的行為換位思考、同理、紀錄並轉譯,運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最後萃取出需求來履踐實作,替未來越來越多的兒童參與式工作坊,給出示範案例以資參照。

「賦權」兒童則是另一個重點,因為孩子未來終究會長大,會從小公民變大公民,會去關心自己生長的土地,這一個細微深植在孩子心房的種籽,才是兒童參與工作坊的長遠目標,培養小小公民,覺知對自己生活環境的權利,未來變成自由自在表達自己意見的大大公民。

※ 本文摘自《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第12章,原標題「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在城市肌理中植入遊戲種籽」,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
作者:侯志仁,朱冠蓁,羅秀華,蘇睿弼,許瀞文等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9/05/22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書封。 圖/左岸文化提供
《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書封。 圖/左岸文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