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受虐的她,不逃走?——離不開「渣男」的心理陷阱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為什麼受虐的她,不逃走?——離不開「渣男」的心理陷阱

面對遇到「渣男」的女性,也會旁人會疑問:「為什麼受虐的她,不逃走?」示意圖。 圖/路透社
面對遇到「渣男」的女性,也會旁人會疑問:「為什麼受虐的她,不逃走?」示意圖。 圖/路透社

這就是傳說中的抖M體質(受虐)嗎?我難道是個潛在的受虐狂?

SM是個常常被人與色情概念做連結的縮寫。虐待狂(Sadism)和受虐狂(Masochism)的概念,一直被放在性心理疾患的診斷中,直到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才將「知情同意」下的行為給排除。

認為若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那麼就是沒問題的性偏好。但如果當事人在這樣的狀態下覺得痛苦,或者非自願,那麼就仍然是某種程度的性心理異常。但在這裡提出來,最主要的目的是想提出一個概念,也提醒大家,人類有時候會把心理和肉體上的痛苦、喜悅相互混淆。

認知錯置

「可,那是病啊,不是嗎?」

就像本書一開始提到的,很多人類的異常心理,本質上是一個「光譜」般的現象,也就是說,幾乎每一種異常的「症狀」,在正常人身上都有機會出現,只是程度很少、頻率很低而已。例如,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問題,請問在相同關係和狀態下,哪一種情形,男性對女性的求愛比較可能成功:花園散步時?圖書館念書時?打完網球後?答案是「打完網球後」。

這結果會讓多數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實際的解釋,卻相當具有神經心理學的根據。因為剛打完網球,通常會處在「臉紅心跳」的狀態下,這時如果被邀約、被告白,女性很容易把這種生理的感受和戀愛時「小鹿亂撞」的感覺混淆,這也是為什麼在這個實驗裡,這三個不同組別的女性,對於求愛男性的「評分」,就屬「打完網球組」的分數,會明顯高於另外兩組。

其實,這類「認知錯置」原理的應用相當多。例如,當你緊張時,你不斷的告訴自己:「我好興奮啊!因為就要成功了,看我激動成什麼樣子。」心理學的實驗也告訴我們,這樣的策略確實有效。這樣的「自我催眠」,在很大的比例下,可以將焦慮對自我表現的傷害降到最低,甚至還會因此讓臨場表現變得更好。

所以,看到了這樣的結果,我們總不能認定「人類怎麼那麼好騙,那麼黑白不分」吧?因此,在關係凌虐中的女性,為何會彷彿失去了理智,原因當然也就不難理解。

但通常還不僅止於此,除了個人的因素,我們的文化,也在認知錯置這件事上,幫了很大的倒忙。「我這樣打你,一切都是為你好!」這類的話,相信很多人從小聽到大,甚至自己也會說這樣的話。

但如果冷靜下來想,其實不難發現,這類言語的背後,更大的部分只是在為自己取得發洩怒氣的正當性。我們不否認某些行為的背後,有責善規過的目的,但沒能正視當事人因為強烈的憤怒而發動的行為暴力,那也沒辦法公允地解析出當事人的行為動機。

但因為我們都習慣了,習慣替施暴者的行為,找出「正當」的理由,忽視掉潛藏的「不正當」因素,這就讓我們本來就很容易「認知錯置」的狀況雪上加霜。再加上,沒有一段關係,不曾有過一段「甜蜜的美好回憶」,而為了維護那份「美好而甜蜜」的信念,我們就更義無反顧地欺騙自我。

在關係凌虐中的女性,為何會彷彿失去了理智,原因當然也就不難理解。示意圖。 圖/法新社
在關係凌虐中的女性,為何會彷彿失去了理智,原因當然也就不難理解。示意圖。 圖/法新社

受虐者心理陷阱

然而,在「認知錯置」之後,還有更強大的受虐者心理陷阱在等著。

心理學家還曾做過另一個有趣的實驗。讓一個女性「裝成考生」,但這個考生身上被黏著可以通電的電線,只要她表現得差、做得不好,就會對她電擊。但其實這一切都是假的,女考生不會真的被電,她只是演得很像。當實驗進行時,女考生還會演得頗誇張,又是尖叫,又是哭泣。

但重點是,研究者找了很多組不同的人,觀察這個過程,並且請他們評價這個女生。問他們認為這個女生夠不夠努力、夠不夠認真,甚至請觀察者對「受虐」的女考生做出人格的評價,請他們直說「會不會喜歡這個人、會不會想跟她做朋友」。

但是,這幾組在設計上有一個小小的不同。他們被分成兩組,其中有一組,他們看到當考試結束,女考生得到很好的獎金作為補償;但另一組,則只看到女考生「白白被電」。最後這個實驗結果,相當令人驚訝。因為「看到女生白白被電」的那一組,竟然會對女考生,有著比較強烈的負面評價。

「怎麼會這樣?受苦、沒有回報的人,會讓人有更差的印象分數?」答案真的是如此,而背後的道理也很簡單。

我們人類在面對各式各樣的「慘劇」時,大概只有兩個方向可以怪罪,一個是怪當事人,另一個就是怪罪當事人以外的世界。因為人性期待公道,所以發現不公道時,若不是對外討公道,就只能回過頭來說:「你一定做錯了什麼。」

這時候,文化背景在這道傷口,又再一次撒上鹽巴。為什麼好女人受的傷最重?因為好女人在我們的文化裡,被要求「反求諸已」。一旦有問題,先怪罪自己是不是有錯,先想盡辦法找出自己的「錯」,一定要讓自己做到盡善盡美,才敢開始懷疑別人。

再加上,所有渣男營造的「甜蜜關係」的記憶還沒消散,既然那個「甜蜜」的認知不該是錯的,那麼,能夠「看不順眼」的,也就只有那個「我應該真的做錯了什麼吧?」的自己了。

經過連續兩記認知失調的重槌後,很少有女性不會因此而喪失自信。

和多數人以為的不同,認知失調並不意味著女人「笨」,而且多的還是各類「人生勝利組」女性,會在這種關係剝削裡苟延殘喘。

就是因為知識夠高、學識夠厚,才會更加一意孤行,替這段已經明顯腐敗的關係,尋找各種理由。也只有夠有頭有臉、夠在意「社會觀感」的女性,才會為了企圖維護「本來就建立好的」完美形象,努力用自己的血淚,試圖黏合那讓人不堪的殘破。

認知失調並不意味著女人「笨」,而且多的還是各類「人生勝利組」女性,會在這種關係剝削裡苟延殘喘。示意圖。 圖/路透社
認知失調並不意味著女人「笨」,而且多的還是各類「人生勝利組」女性,會在這種關係剝削裡苟延殘喘。示意圖。 圖/路透社

「沈沒成本」+情緒反差

然而,這樣的努力,還要面臨最後一個可怕的認知陷阱。這個認知陷阱,是一種「沈沒成本」和「情緒反差」的綜合。

沈沒成本,很多人耳熟能詳,但透過反差而產生的情緒效果又是什麼?在精神疾病中,有兩種很特殊的「犯罪型」疾病,分別是「偷竊癖」和「縱火狂」。這兩種狀態之所以能夠到「病」的程度,基本上都是損人而不利己。

以偷竊癖來說,病患通常完全不需要他所偷的東西,甚至很多偷竊癖家裡很有錢。那麼,為什麼他們要偷、要縱火呢?

其中一個核心的關鍵是,他們在做這些事之前,整個人的身心會進入很高壓、很緊繃的狀態,而通常在「完成犯罪」之後,這個緊繃狀態會突然得到解放。而這種解放感,會讓病人深深迷戀而無法自拔。

壓抑之後的快感

「可是,這是因為他們有病啊?!」

喝了苦茶後的回甘;看著各種虐心的戲劇,期待最後狠狠報仇的大結局。就算受虐傾向真的不算嚴重,但對於壓抑之後的快感,其實那是多數人都有,但多半自覺而不自知的經驗。所以,不要責備落入渣男陷阱的女人。不要責備她們,為什麼會輕易被渣男的「道歉」給欺騙了。

對旁觀者而言,道歉就只是道歉,現實上完全彌補不了什麼。但對當事人而言,那樣的感覺可以擬似所謂的窒息式性愛,虐心之後的反彈、強烈的反差,再加上「從未見過的、驚天動地的道歉手段」,割手的、放血的、說要上吊的、在門口跪一整晚的……那種陷阱,不是一句叫人保持理智和清醒,就能成功逃脫的。

就算受虐傾向真的不算嚴重,但對於壓抑之後的快感,其實多數人都有。示意圖。 圖/法新社
就算受虐傾向真的不算嚴重,但對於壓抑之後的快感,其實多數人都有。示意圖。 圖/法新社

而「沈沒成本」,指的是買了一檔自以為是的績優股,結果不斷地往下跌,為了「攤平」,只好不斷再投入,不然幾乎血本無歸……不過,在實際生活上,我認為用「賭博上癮」的原理來形容,可能比沈沒成本更加貼切。

在行為心理學上,我們怎麼讓賭博上癮?或者說,詐賭者,最好的招數是什麼?並不是讓賭徒每把必贏,因為那樣你沒辦法讓他「輸」。最佳的方式是,輸小錢,贏大錢,而且最好是在賭徒「自以為找到必勝絕招」的時候,讓他贏一筆大的,但輸多筆小的。如此,一直反覆。

最後,他會相信:「我明明就找到方法了,我一定能翻本、一定能扳回一城。只要贏了,之前的就都賺回來了。」

是啊,他這麼愛我,我一定能找回那個愛我的他。只要再多做些什麼就行了。這次失敗,是因為運氣不好、是因為我有個小疏忽,再投入就行了。我就要成功了,我就要找回過去那份甜蜜了……

於是,綜合「反差」和「翻本」,我們看到當事人如何地泥足深陷,受盡凌虐,也離不開渣男的身邊。心中一邊懷著對「真誠的愛情」的認知,嘔心瀝血地為渣男找理由,一邊不斷怪罪自己、檢討自己、委曲自己,只因為妄想這樣的付出,可以挽回心目中美好的愛情。

讓渣男不斷地犯錯、不斷地道歉,並且為此痛苦地難分難捨,最後更是拚身家、拚未來地全意,像個瘋魔的賭徒般,把自己都給賠進去——這就是身為卡普曼戲劇三角中「被害者」角色的女人,難以被旁觀者理解、接受的困境。

※ 本文摘自《渣男,病態人格:精神科醫師剖析7種人格違常渣男,遠離致命愛情》,更多內容請詳參本書。


《渣男,病態人格:精神科醫師剖析7種人格違常渣男,遠離致命愛情》
作者:王俸鋼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0/11/06

《渣男,病態人格》書封。 圖/寶瓶文化提供
《渣男,病態人格》書封。 圖/寶瓶文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