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樂/《扭曲的正義》:辨認司法體系的破損,尋求修復的契機
(※ 文:吳曉樂,作家。)
看似一帆風順,她卻遞出了辭呈
如同吳忻穎的自述,以同儕眼光來看,她不折不扣是法律系的勝利組,不但年紀輕輕就實現了三榜制霸(考上律師、司法官及法研所),又依循《刑事訴訟法》的啟發選擇成為檢察官,一切看似一帆風順,然而在三年九個月後,她卻遞出了辭呈。此一戲劇的轉折,讓人極想探詢背後的深刻緣由。
《扭曲的正義》這本書,娓娓道來了讓她這位前檢察官如此抉擇的背景、掙扎與所見所聞。對於司法有興趣的觀眾來說,《扭曲的正義》是可貴的本土經驗分享,更揭開了檢察官工作的神秘面紗,不應錯過。但也許有讀者雖然對此議題感興趣,卻因自己對檢察官、警察及媒體的工作一知半解,而萌生怯意,在此容我指出一些入門小徑,期望能協助各位深入理解書中複雜生態。
檢警、媒體共有的亂象
在書中,吳忻穎清晰地描繪出三個亂象叢生的體系:檢察體系、警察體系及媒體;敘述三者間如何彼此製肘、上下交相賊,成就了殘破的偵查系統。而這顆前人所哉的惡果,恐怕要由今日以及未來的全民共享。
首先,如書中所言:「人」才是根本。上述這三個領域的亂象,深受一些共同元素牽制:
1. 台幣的成本,要做出美金的效果
台灣社會極度重視CP值,往往要求低成本、高品質,在這樣的環境下檢察官於是挑燈夜戰,警察疲於奔命,媒體掛著黑眼圈在跟時間賽跑。
2. 績效的形式主義
按理說,對於績效的評量,應以實質主義為前提,注重其真正的品質。在職場打滾過的讀者應也有過不得不「美化數據」以兌換成績的經驗,雖然投機取巧、便宜行事的人性心理,人皆有之,但若投射至犯罪的調查,則容易導致人權的門戶洞開,侵犯隨之而來。
3. 莫名其妙的高層
綜觀《扭曲的正義》全書,與「違法亂紀」如影隨形的,莫過於「高層」,高層本應該鞏固核心的守則與倫理,為何帶頭作祟?這與華人「權責不符」的文化可以相聯繫。香港作家鄭立曾寫過一篇文章〈欠缺「貴族義務」的東亞文化〉,借用鄭立的句子:「騎士是貴族,有封地,有地位,養尊處優,有權使用武力,一旦參與戰爭,騎士在戰場上就必須衝在最前線。」(當然這義務,在近百年王室紛紛轉變為「虛位元首」後也產生質變,受限篇幅,暫不細述。)
可惜在《扭曲的正義》書中處處可見的,不論是檢察官、警察或媒體圈,均是截然相反的情貌。基層承擔最可觀的案件量,卻也是出事時的獻祭首選,而高層既能享受權勢聲名,遇難又能推諉卸責,難怪人們莫不是卯足全力弱弱相殘、汲汲營營,以求「力爭上流」或至少「寄生上流」。
人哪,像被風吹得不得不歪長的樹
吳忻穎寫道,為了抵禦凜冬狂風,澎湖的樹於焉生得很歪,人,何嘗不是如此?
幾年前,我曾為了某議題,想訪問曾經辦過該類案件的司法官。好不容易有人居中牽線,然而訪談過程卻挫敗連連,即使我再三擔保採訪會「完全匿名」,受訪對象仍話中藏話,迂迴得讓我如墜迷霧,甚至質疑起自己語言的理解能力。
最後,其中一位受訪者婉轉地暗示,請我不要見怪他的語焉不詳,因為他得試著明哲保身。讀到《扭曲的正義》書中描述的升官圖,我這才後知後覺地察覺當年的訪談為何窒礙難行,因為我沒有考量到,就算是一個微小的表態,哪怕機率極小,對方也得聯想到這是否會成為日後升遷的「不利益」。我能體諒受訪者背後「半點不由人」的苦衷,但也想問:我們已來到「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關頭了嗎?
萬幸的是,《扭曲的正義》書中略舉了數例,說明哪怕體制傾軋,仍有些人士竭力守護著微光。
崩毀一切的起始,不過是一頓飯
近日因為鬧得司法圈沸沸揚揚的石木欽案,司法院訂立了「533法官倫理守則」:如果沒承審過翁茂鍾案,只要與翁見面吃飯次數在五次以下,收到襯衫三件以下,補品三盒以下,一律不予調查。有些司法官朋友對此感到不以為然,認為不是應該「000」為倫理守則嗎?意即:一次也不應該發生。
再看韓劇《秘密森林》,有段台詞置於此際,簡直是神預言:
所有的開始都只是一頓飯。那只是經常有的再平常不過的一次飯局。不是招待,只是善意的對待。我們也能報答回去。我那天只是沒付錢,就是那一頓飯還有他招待的那一杯酒,讓我沒法一口回絕下一次見面。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體制的崩朽,初始跡象都十分細微、不引人注目,只因人心脆弱,且時常毫無設防。
吳忻穎在《扭曲的正義》一書中叮嚀告誡,我們得頻頻地回顧法律,以其為最初也是最終的圭臬,讀來不無唏噓,若今天醫院裡處處可見「手術前請醫生記得刷手」的標語,或學校廣為張貼「學生不應考試作弊」的警示,我們難免會膽戰心驚地想:「這些基本守則,不是應該內化至心底了嗎?怎麼還需要反覆提醒?」
法律尊嚴之所在
閱讀《扭曲的正義》一書,讀者可能會有的一大困惑,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屢屢知法犯法,或刻意故作無知?
容我舉法律史名案「女王訴杜德利與史蒂芬斯案」為例:遭遇船難的杜德利與史蒂芬斯為了活下去,殺死了垂死的見習水手理查・帕克(與《少年Pi的奇幻漂流》那頭老虎同名),並食用該名水手的肉而活了下來。獲救後,他們面臨了審判。
那場審判的問題意識很清楚:我們可以接受這樣的盤算嗎?
最後老法官以殺人罪判處兩名船員死刑,但建議加以赦免。判決書上指出:
我們往往不得不樹立我們自己也達不到的標準,訂定我們自己也無法遵行的規則......我們無需指出捨棄這些基本原則的可怕危險。
上述這段話或許就反映了法律的「知易行難」——在現實生活中,要達到法律要求的標準,是至為艱困的。但,這不也是法律尊嚴之所在嗎?
我可以預見,一定會有些讀者會認為作者吳忻穎的標準失之苛刻。不過,德國律師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說過:人權其實一如友誼,在黑暗、艱難的日子裡,尤其要經得起考驗,否則就毫無用處。
我們不可能容許軍人僅在和平時期才願意戍衛邊疆,既然如此,我們也不應縱放那些在緊要關頭輕易捨棄人權保障的作為。同理,人民、媒體也不應在承平時,以法治社會自居、擁其進步形象,一旦法律造成自身不便,則大肆抨擊其擾民與不識時務。
為什麼你我都該關注司法中「扭曲的正義」?
馬丁・路德・金恩曾言:
任何地方的不公正,都會威脅到其他地方的公正。
司法體系應是維護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若其中的正義蒙受扭曲,必然會威脅社會秩序。我們關注司法正義的破損,也是從中尋求修復社會安全網的契機。
除了韓劇《秘密森林》,我也想推薦一部作品與《扭曲的正義》一併參讀,應能收相輔相成之效。即韓國MBC記者李容馬所著的《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李容馬曾率領MBC工會罷工170天,最終被電視台免職。在《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的尾聲,李容馬寫道:
我們要走的路依然遙遠,因為既得利益累積的社會積弊相當多。然而,為了共同體和有人性的生活,絕對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從現在起改變這個社會,到了我們孩子的世代,就能享受更美好、和平的生活。
如同吳忻穎在《扭曲的正義》書末的期許:
如果每個人都能秉持自己的信念,勇敢走向想要的未來,並且一路上時時刻刻堅定自己的初衷、彼此指點迷津,在有人被心魔蠱惑而迷失時抗顏直諫,把他們拉回正軌,相信不只偵查機關、高官與政治人物、媒體,整個社會都會大不相同。
《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作者:吳忻穎出版社:聯經出版出版日期: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