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明謹/見證「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從中找到治療社會的道路
(※ 文:石明謹,國內資深足球球評、詩人、社會觀察家。)
2022年6月1日,台灣版本的《跟蹤騷擾防制法》(簡稱跟騷法)上路,可以說是對於人身安全保障的一大進步,過去對於類似的跟蹤及騷擾行為,台灣司法難以有效應對,造成許多不幸的事件,然而這樣的法律已經是遲來的保障,美國相關的法律制定(Anti-Stalking Law)已經是在三十年前,即便是與台灣國情較為相近的日本,也早在2000年就已經通過「ストーカー行為等の規制等に関する法律(糾纏騷擾行為規制法)」,許多無辜受害者遭遇騷擾的惡夢,或許將能夠減輕。
在英文之中,Stalker這個詞包含了跟蹤、監視、糾纏、騷擾等行為,令人困擾的是這些行為與真正的犯罪行為之間,有著微妙的差距,但是卻與家庭暴力、性侵害、傷害、恐嚇、妨害自由,甚至殺人等犯罪,有著密切相關,很可能是這些暴力犯罪的前行為,在沒有法律的規範下,警方也很難針對行為人做出限制,司法也無法加以追究,而且跟騷行為即便沒有發生實質傷害,對於被害人的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往往造成難以回復的損失,對於身心健康也是極大傷害。
在警察生涯中不免會碰到民眾或親友的求助,一般陌生人跟蹤的案件還較好處理,警方基本上只要對相關人士警告驅離即可,然而大部分的跟蹤騷擾行為,大部份是與被害人熟識,甚至有著各式複雜感情關係的親密人士,不但難以介入,甚至是動輒得咎,這也是公權力難以完全介入的原因之一,根據研究,76%遭到親密伴侶殺害的案件,加害者曾經對被害者實施跟騷行為,而在美國,有2%的跟蹤騷擾行為,最後導致被害人死亡,36%的被害人最終遭到暴力傷害,可見其危害之大。
無止境的戰鬥,難痊癒的傷
《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這本書,對於剛剛上路的台灣跟騷法來說,是一部絕佳的教材,女主角在網路上認識了一名男性,交往後分手,卻遭致對方的跟蹤騷擾,24小時不停用訊息重複轟炸,在網路上做出各種不實的流言傷害名譽,威脅要公開私密照片與性愛細節,甚至可能受到暴力對待,然而在女主角求助警方時,警方所能做的應對,無法遏止相關行為,等待檢察官起訴定罪又有漫長的法律程序,這更讓當事人充滿了無助。
這正是跟蹤騷擾行為最常見的樣態,被害者與加害者彼此熟識,加害者因為嫉妒、憤恨、不甘等心理因素,實施了跟騷行為,但是又重覆的和解、道歉,讓被害者不忍心直接施以法律手段,在這個反覆的過程中,不但警方的介入成為難題,加害者也因此變本加厲,最終從單純的跟騷行為,轉變成各種恐嚇、威脅,乃至於重大犯罪。
事實上,這種程度不一,內容卻大致相同的行為,根據統計,有接近20%的人,在生命中曾經遭受到跟騷行為,而且不分男女,大部分都會產生恐懼、失眠、憂鬱、躁鬱、緊張等精神壓迫,甚至影響到工作、學業、感情生活,而問題真正得到解決的,不到70%,許多人都是長期受到干擾而不知如何是好。
女主角在同樣的情境之下,經過了溝通、談判、求助警方、請檢察官起訴,與當事人和解後又再度遭到騷擾,之後又重新逮捕、起訴、判決,經過了一連串的程序,終於「階段性」的結束這場惡夢。
然而,其實這可能是一場無止境的戰鬥,加害者有可能在判刑甚至服刑完之後,依然重覆同樣的行為,被害者在心理上所受到的創傷,可能永久無法平復,雙方都需要進行心理治療與重建。
從真實故事,了解跟騷問題
這是一本真實日記,書中把所有跟騷過程、內心掙扎,還有涉及的相關法律程序,一一的說明清楚,讓我們看到一開始看似不嚴重的跟騷問題,最後是如何戕害被害者的身心,同時也耗費了無數的社會資源,閱讀本書可以讓我們了解跟騷問題,做好相關的應對及心理建設,同時也點出了日本在現行法律下,公權力的相關作為充滿了不足之處,對於跟騷法剛上路的台灣來說,可以說是直接問題核心,端看未來我們如何應對。
找到治療加害者與被害者,同時也是治療這個社會的道路,或許是作者給我們最重要的訊息,這本書每個人都應該讀一次,保護自己也保護你身邊所有可能受到跟蹤騷擾的人。
※ 本文為《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書評,凌宇出版授權刊登。
《我對抗跟蹤狂的七百天戰爭》作者:內澤旬子譯者:林詠純出版社:凌宇出版出版日期: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