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暉/現代資本主義在日本:為何他們擁抱《人類世的「資本論」》? | 鳴人選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李世暉/現代資本主義在日本:為何他們擁抱《人類世的「資本論」》?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 文:李世暉,政治大學日本研究學位學程教授)

編按:齋藤幸平《人類世的「資本論」》2020年在日本出版後,創下暢銷五十萬冊的旋風式現象,研究馬克思思想的東大準教授齋藤幸平也一躍而成為風雲人物。日本讀者為何擁抱這本大力批判資本主義的書?《人類世的「資本論」》中譯本將於2023年4月在台灣出版,衛城出版特別邀請李世暉教授專文解析這個現象。

一則在日本經濟學領域流傳甚廣的笑談,內容是這樣的:凱因斯與馬克思在死後的世界相遇,對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論點展開激烈的辯論,雙方爭得面紅耳赤。但被對方問到「最能體現自己理想的國家是哪裡」時,兩人不約而同地回答,日本。這則笑談不一定能博君一笑,但卻點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即日本資本主義的兩面性。

眾所周知,在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現代進程中,明治維新可視為最關鍵的時期。明治維新打破了士族武士與民間商人之間的藩籬,一方面出現岩崎彌太郎(三菱財閥的創業者)、益田孝(三井物產首任社長)等士族武士出身的知名實業家;另一方面也緩和了江戶時期以來「武士道」與「商人道」之間的衝突,逐步發展出日本獨有的「士魂商才」文化。

日本的「士魂商才」文化

「士魂商才」是被稱為「日本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提出的觀點,意思是指:以武士精神在人世間立足,以商業才能求經濟上的發展。江戶末期從農民轉為武士的澀澤榮一,在明治維新期間主導了日本銀行體系的建立,也參與籌設日本第一家銀行「第一銀行」(現瑞穗銀行),並擔任首任社長。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資本主義之父的澀澤榮一,在明治時期用的不是資本主義一詞,而是「合本主義」。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主義相較,合本主義是為了達成公益的使命與目標,匯集人才與資本的事業推進方式。

換言之,日本式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一開始就具備了「政府角色」、「社會使命」等不同於歐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舉例來說,日本企業廣泛採用的「終生僱用制」,在戰後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一方面有助於落實日本的企業文化與人才培育,另一方面也分擔了日本政府的社會福利責任(以終身雇用制維持日本的低失業率)。影響所及,日本社會評價企業的品牌與地位時,看的是該企業雇用的員工人數,而不是營收利潤。此外,而日本企業經營者看重的是商品市占率,而不是商品的利益。

日本資本主義的兩面性,也反映在日本的經濟學教育中。日本國內重要大學的經濟學課程中,在新古典經濟學之外,大多都有開設馬克思經濟學。而在此經濟社會情境下,東京大學齋藤幸平教授提出「人類世的『資本論』」的概念,延續晚年馬克思的觀點,對現代資本主義體系進行批判,反對將「成長」視為解決人類發展課題的唯一解方。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過去的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社會學,爭論的焦點主要放在成長與分配。資本主義傾向先成長再分配,而社會主義則是分配後再成長。此一以成長為主軸的思維,反映在企業經營領域,則是將利益視為經營績效的指標。誠如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對企業的論述,說明企業的目的不是追求利潤極大,利潤只是檢驗企業效能的指標。在傳統經濟學的邏輯下,成長既是過程手段也是終極目標。

換言之,資本主義是以成長來解決分配問題,其目的是營造一個利於成長的市場環境。是而社會主義則是以分配來消除非經濟障礙,進而讓成長來達成全民福祉。齋藤幸平教授則是跳脫此一「成長」的陷阱,直言資本主義並不是解決資源稀缺的有效手段與思維方式,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導致資源稀缺的原因。

同時,他以近年討論度最高的氣候變遷為例,強調資本主義的掠奪破壞本質,重創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公共財。解決之道是導入以「重建公共財」為目標的「棄成長共產主義」,方能賦予人類真正自由的、人性化的、豐裕的生活。此一論述,既來自於日本資本主義的兩面性,也易於被日本人所理解。這也不難解釋,何以這本探討資本主義弊端,重新審視共產主義意涵的「硬書」(艱深內容的書),會在日本成為銷售超過五十萬本的暢銷書。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泡沫經濟及日式企業經營成社會轉型契機

除了日本特有的資本主義兩面性之外,日本經濟社會在1990年代初期遭遇的泡沫經濟衝擊,也為本書觀點提供了合適的註腳。事實上,戰後日本經濟在其資本主義兩面性的背景下,發展速度卻遠遠超過美國、英國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一時之間,日本式經營(終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經濟官僚的優越性、政官財鐵三角決策模式等,成為西方學者讚美的日本資本主義特質。然而,泡沫經濟之後,在結果論的思維下,過往的日本特質都被視為負擔,日本經濟社會開始調整其資本主義路線。

與日本的經濟停滯相較,1990年代的美國受惠於全球化以及後冷戰的和平紅利,經濟呈現蓬勃成長,美式資本主義即成為日本調整資本主義路線時的最重要參考。之後,日本開始嘗試走向成長、利潤與能力主義的路線;從年功序列制改為能力主義,從終身雇用制改為派遣制。多數日本企業放棄了以雇用來形塑市場品牌,專注於壓縮人事成本來創造利潤。

影響所及,2000年之後的日本經濟社會,企業不再透過終身雇用制替政府分擔社會責任,而日本政府的對應措施不足,進而導致日本貧富差距加速擴大。與早已習慣資本主義路線的美國、英國不同,日本民眾深切感受到資本主義路線調整的痛苦。在上述的背景與情勢發展下,齋藤幸平教授的《人類世的「資本論」》,既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現況,也提出了面對未來的解決手段,確實打中了日本知識分子與一般大眾的心。

身為政治經濟學領域的一員,個人對於本書中文版本的出版,抱持著非常正面的評價。同時也關注,《人類世的「資本論」》的觀點,究竟會在國內掀起何種規模的討論。也許有人認為,嘗試建立「一般理論」的經濟學,終究不同於物理學。而經濟學唯一的普遍法則,是特殊性永遠存在。筆者部分同意這個觀點,但更支持跳脫既有框架來思考。確實,因為資本主義在各國的實施程度,以及所面臨的課題各不相同,無法用「一般理論」來解決。但是,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可以在本書的論點上,有機會進行這樣的思考:如果用資本主義之外的理論呢?

※ 本文為《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書評衛城出版授權刊登。

2000年之後的日本經濟社會,企業不再透過終身雇用制替政府分擔社會責任,而日本政府的對應措施不足,進而導致日本貧富差距加速擴大。示意圖。 圖/美聯社
2000年之後的日本經濟社會,企業不再透過終身雇用制替政府分擔社會責任,而日本政府的對應措施不足,進而導致日本貧富差距加速擴大。示意圖。 圖/美聯社


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
作者:齋藤幸平
譯者:林暉鈞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3/03/29

《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書封。 圖/衛城出版提供
《人類世的「資本論」:決定人類命運的第四條路》書封。 圖/衛城出版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