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強調反制「經濟脅迫」史上空前,中共面對極大焦慮
七大工業國集團(G7)本屆峰會聚焦中俄威脅,發表聯合公報反制「經濟脅迫」以及將貿易和供應鏈「武器化」之企圖,尤其直指中國,在峰會史上誠屬空前。中國仗恃市場優勢長年慣用的伎倆遭到強國共同揭露,疾呼堅決反對,與G7對峙之格局已難逆轉。
5月19日至21日在日本廣島召開的G7峰會,針對國際經濟安全發表聯合公報,強調認識到經濟安全是戰略問題,警告全球經濟規則遭到扭曲,將共同應對「非市場導向政策與作為」挑戰,包括強制各國轉讓技術和披露數據資訊。
聯合公報指出,為改善對「經濟脅迫」的共同評估、應對、威懾以及遏制,G7將設立「應對經濟脅迫協調平台」,例如在避免全球經濟分裂前提下,於重要資源與半導體領域建立經濟安全防護網,以減輕依賴特定國家之風險;對於重要礦物、半導體、電池相關物資,將與非G7成員國合作強化供應鏈;針對防堵尖端科技遭竊並且被用於威脅國際和平,G7亦將加強協調合作。
G7聯合公報強調對抗「經濟脅迫」
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各國建議,希望以G7作為核心,展示對中國等國的明確立場,例如計畫聲明共同對抗經濟脅迫,加強供應鏈韌性以及公平競爭環境,在半導體、重要礦物與農產品等方面,強化擺脫對中俄過度依賴的機制。所謂經濟脅迫相關案例,譬如中國在2010年尖閣諸島(釣魚台列嶼)附近撞船事件後大幅限制稀土出口,藉故禁運台灣鳳梨,以及對澳洲葡萄酒等產品實施關稅制裁等等。
G7長達數十頁的聯合公報,雖對中國保留「後路」表示「一致準備與中國建立具有建設性且穩定的關係」、「有必要在全球挑戰以及同感興趣的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卻仍被公認主要劍指中國,在本屆峰會新設框架之制約下,中國要在國際遂行經濟霸凌必定日益艱難。北京當局對此結果則不裝糊塗,反應激烈。
《美國之音》報導,G7聯合公報的第51與52條聚焦中國,強調必須抵禦中國「經濟脅迫」,並且表明與中國並非「脫鉤」(decoupling),而是有必要「去風險」(de-risk)。早在5月15日,美國《華爾街日報》亦曾預告G7將會發表抵制中國「經濟脅迫」之聯合聲明。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5月11日至13日G7財長會議於日本新潟舉行,聚焦探討讓各國供應鏈更加多元並減少嚴重依賴中國之方法。5月11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在記者會明指中國近年對澳洲和立陶宛進行經濟脅迫(其實數十年來中國對台灣的經濟脅迫更為明顯且嚴重),美國除了對此表達擔憂,並且考慮限制對中國境外投資,持續與盟國討論一致認同與行動之可能,以期發揮最大反制效果。
《德國之聲》5月12日指出,近期中共當局對在中國的外商展開了一系列打擊行動,受害者包括美國軍武公司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與雷神(Raytheon)、美國晶片製造商美光(Micron)、美國盡職調查顧問公司明茨集團(Mintz),並以涉嫌間諜知名拘留日本安斯泰來製藥集團(Astellas Pharma)高管。而中國商務部審查報告顯示,習近平政府正考慮限制西方國家獲取汽車產業重要原料與技術。
葉倫表示美國為保衛國家安全已經開始審查境內投資,並且管制出口、限制境外投資。似乎想為北京保留點面子,葉倫還以「個人立場」表示「我個人認為,此事應該是以國家安全為重點,不是要蓄意破壞中國等國的經濟競爭力或發展能力。」——只是閱歷老練的葉倫這些說法,對於針對美國積鬱不滿,企圖藉此累積疑美與反美能量的中共當局而言,恐怕只是多餘。
北京對政經困境的嚴峻極為焦慮
如前所述,G7聯合公報強調新政策方針重點並非傷害中國,也不是要阻礙中國經濟發展,不是要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而是G7各國了解到要強化經濟韌性,就必須以多元方案進行「去風險」(de-risking)。
《德國之聲》引述美國知名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印太安全倡議高級研究員羅伯茨(Dexter Roberts)表示,鑒於G7各國與中國仍有程度不同的利益關係,此屆峰會展現團結應付「經濟脅迫」的態勢已是大事一件,值得重視。
對於G7迂迴批判中國的聯合公報與聲明,北京除了自知之明,也迅速不客氣地「對號入座」。中國外交部除了表示堅決反對、強烈不滿,還嚴厲批評G7「沒有任何國際信譽」,口說要維持和平穩定和繁榮的世界,實際上是「阻礙國際和平、損害地區穩定、壓制他國發展。」似乎是伺機表現不惜對抗G7「強權」的「霸氣」,強化中共政權勇於挺身對抗國際聯手「霸凌」之形象。
然而中共刻意轉移問題焦點的激情回應,卻也顯示G7的團結聲明觸動了北京的敏感神經。北京對於歐美日本等國際關係的長期分化統戰,經此一役戰果幾乎清零,中國外交部堅決反對G7聯合公報近乎惱羞成怒,足以反映北京當局對於中國政經困境的嚴峻,極為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