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畫男孩》:從父與子,看一個世代的歷史共業 | 彭紹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偷畫男孩》:從父與子,看一個世代的歷史共業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電影《偷畫男孩》(The German Lesson)從一個巨大的問題——善盡職責的快樂(The Joys of Duty)——啟程與作結,拍出了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如何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德國人民。儘管時間已經遠去,歷史的陰霾彷彿像烏雲一般持續籠罩,片中的少年西吉交了白卷,卻也在觀眾面前,逐漸揭露他的童年……。

夾縫中生長,時代的見證者

西吉的父親顏斯是一位納粹軍官,一生以盡忠職守為目標,甚至將軍令擺於家人、朋友之前。二戰時期的德國,希特勒為了武裝全民鬥志,將藝術視為一種「病態的表徵」,在這樣畸形的社會氛圍下,「禁畫令」也就成為了其中的荒誕產物。

軍官顏斯從小一起成長的好友麥克斯是個畫家,因為顏斯的不近人情,兩人漸行漸遠。男孩西吉受父親之託去和畫家學畫,其實是為了暗地觀察麥克斯是否仍繼續畫畫,沒想到這一安排卻讓西吉因而愛上了繪畫,與麥克斯培養出革命情感。夾在固執冷血的父親和善良的畫家之間,西吉彷彿也看穿了這一切的荒謬。

時代的見證者,也被迫帶著前朝的負累繼續獨行下去。1945年5月7日,同盟國攻入德國柏林,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中午11時01分兩方停火,人類史上最悲慘的二戰正式劃下句點。

電影中,我們看見許多時鐘停在這刻,有的人在那之後重獲自由,卻也有人仍然盼望著舊時代的復興。軍官顏斯便是後者,即便那隻納粹之鷹的黨徽不再翱翔,納粹的魂魄卻像銘刻在他的靈魂當中。其他人都往前進了,只有他還停留在那刻,還有西吉。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是納粹,也是被納粹迫害的受害者

電影改編自德國作家齊格飛藍茨(Siegfried Lenz)1968年寫的小說《德語課》。這部小說是德國「戰後廢墟文學」經典,也是至今許多德國學生課本中的讀物。

片中的畫家原型亦有其人——表現主義大師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他以大膽用色的景色描摹聞名,卻被希特勒貼上「墮落」(Degenerate)的標籤,甚至還被納粹公開展於「墮落畫展」嘲弄羞辱。

然而事實上,一直到二戰結束前,他都是忠貞的納粹黨員,這位畫家一向被視為納粹時期被迫害的代表,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研究指出他過往參與納粹的歷史。在2019年爭議甚囂塵上時,德媒報導總理梅克爾甚至將他的繪畫從辦公室裡移出。

或許這位畫家的故事已然帶有些許神話性,文學本身也助了一臂之力,但他在德國人心中早成為深植的精神象徵。或許藉由這起事件,能讓我們思索作品與創作者私人生活之間的關聯——他是受害者,卻也是戰後德國的集體寄託。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成為惡魔的鷹犬,算不算是惡魔

電影本身忠實陳述原著內容,並未多加談論這位畫家的身份,而是聚焦於「盡忠職守」的界線。這是許多描繪德國二戰時期電影常處理的題材,如同樣討論藝術和轉型正義的德國電影《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或是當不識字者被放置於劊子手位置上的《為愛朗讀》(The Reader),都屢屢考驗人們對於「當邪惡成為工作」的想像。

片中,當畫家麥克斯質問顏斯為何如此極端,他回了一句:「我只是盡我的職責而已」。成為惡魔的鷹犬,算不算是惡魔?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告訴我們平庸也是邪惡的,說盡責是推諉,其實也是自我救贖。就像顏斯堅持自己的命令在戰後依然管用,彷彿如此才能讓他過往人生不至於被看作一場笑話。

片初男孩為何入獄?電影以插敘手法述說故事,這時才清晰了起來。最初為了從父親手中救出畫作而偷畫,戰爭結束後卻依然慣於偷畫——一個毀畫,一個偷畫,兩人都認為那是「善盡職責」。

一個堅持舊時代的正統,一個懼怕舊時代的重現,就這樣,龐大的歷史塵埃降落在這對父子的一生,打擊多深,就都多麼偏執與失心瘋。一個病態的政權,終將豢養出病態的子民,這是一整個德國二戰投降後獨自承受、消化的歷史共業。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偷畫男孩》劇照。 圖/IMDb

小結

電影色調冷冽,風格節制,將德國瓦登海風情拍入框內。同樣讓人目不轉睛的,還有男孩與畫家之間的友情,與一個人如何抵抗粗暴極權的襲來。在易北河的潺潺流動之下,那些凹陷和突起都被抹去;那些曾受「政治創傷」的隱傷者默默承受,傷口內化,痊癒那天遙遙無期,剩餘一生都得與之相抗。

尤其德國本身兼具戰敗國和挑起戰火方的原罪,聞名於加害者的身份,更難面對自身受到傷害的人民。透過轉型正義與記憶,才有機會在傷口上撒上土壤,開出重建之花。

二戰結束距今已過76年,經歷過戰火的一代逐漸凋零,取而代之的是承平時期生長的嬰兒潮。然而權威離我們的距離不曾遠去,轉型正義的步伐時進時退,世界各地極右主義再起,一旦人們忘記歷史的教訓,悲劇終將循環,最終反噬諸己。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