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司法新聞回顧:司法與社會議題的六個關鍵字 | 司法流言終結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2019司法新聞回顧:司法與社會議題的六個關鍵字

太陽花國賠判決台北市警局需賠償14名原告,總計111萬餘元,此為2019年重大司法新聞之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太陽花國賠判決台北市警局需賠償14名原告,總計111萬餘元,此為2019年重大司法新聞之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有人說2019年是苦、茫、翻、亂的一年,但是社會還是一步一腳印的走過,真是辛苦大家了,但你可還記得,2019年有那些重要的司法新聞嗎?那些掀起輿論論戰的司法議題,你還記得哪些?或者說,你記得的,是被炒作出來的司法流言,還是正確的法律知識?

這次,司法流言終結者就來帶大家回顧,2019年那些重要的司法新聞。

一、太陽花國賠案

說到2019年重要的司法新聞,莫過於太陽花學運的國賠判決,其結果甚至引發有團體到台北地院前抗議,讓我們快速重溫一下判決內容。

依據判決書指出,法官勘驗錄影光碟,看到以下畫面:

  1. 員警將一名民眾拉起後「推」進警察群中,不到一分鐘後,該名民眾再度出現在鏡頭前時,呈現「右眼眼角流血、右側臉頰紅腫」。
  2. 員警圍著另一名倒在地上的民眾,以警棍揮打,該名民眾出現在另一個鏡頭時,呈現「左眼眼角流血」,另一名也入鏡的民眾則呈現「額頭、臉頰都在流血,胸口有血跡,雙手也都在流血」。
  3. 員警以盾牌對地上的民眾「剁」,並將一名民眾拉進警察群中,隨後《壹週刊》記者即拍攝到該名民眾呈現「頭部受有撕裂傷,當場血流滿面」的畫面。

原告提出的新聞畫面、證人證詞,也說明部分員警有以下行為:

  1. 將民眾舉起來摔。
  2. 多名員警包圍一人,並施以腳踹、揮拳、以警棍揮打。
  3. 舉盾牌以「剁擊」方式攻擊民眾。

因此法官最後判決,員警在驅離的過程中,違法使用暴力的部分,市警局應負賠償責任。

二、《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及少年輔育院改制

其次,司法流言終結者認為,《少年事件處理法》即便受關注程度不若其他熱門司法議題,但其重要性不在話下,最大的亮點乃在《少年事件處理法》時隔22年後,總算大幅修法。修法重點略述以下:

  1. 將12歲以下少年去刑化,回歸教育體制。
  2. 虞犯更名為曝險少年,摘除負面標籤,並將定義從七款縮減為三款。
  3. 對於曝險少年採「行政」先行制度,亦即先由各地的少年輔導委員會處理。

而少年輔育院也在2019年,正式改制為少年矯正學校,就此重大變革,司法流言終結者曾以〈是學生,不是受刑人——給少年輔育院改制矯正學校的建議〉一文,給予改制後的建議,期望能往尊重兒少隱私、自主權邁進。

2016年,桃園少輔院參加全國學生音樂賽決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6年,桃園少輔院參加全國學生音樂賽決賽。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三、監察委員調查範圍的界線

對於特定少數監察委員屢屢調查司法案件,干涉審判獨立,引發司法界及學界重砲抨擊的新聞,在去年可說是屢見不鮮。

司法流言終結者也多次撰文表示意見(參〈監察院彈劾曲棍球案檢察官,辦案也需「政治正確」?〉、〈回應監委陳師孟:彈劾曲棍球案檢察官,不僅不學無術更是無知〉、〈段宜康吞球彈劾案:高涌誠、蔡崇義的法律見解錯在哪?〉三文),雖然有部分法界人士認為,這是兩個憲政機關長期針對職權的歧見,但本團隊仍須提醒,對於案件結果的不如預期,仍應透過審級救濟,不應以外力恫嚇。

監察委員陳師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監察委員陳師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四、被告閱卷權

在去年的大法官釋字中,其中一個重點就是釋字第762號,開啟了被告閱卷權的年代,大法官在解釋理由書中提到:

系爭規定未賦予有辯護人之被告直接獲知卷證資訊之權利,且未賦予被告得請求付與卷內筆錄以外之卷宗及證物影本之權利,妨害被告防禦權之有效行使,於此範圍內,與憲法第16條保障訴訟權之正當法律程序原則意旨不符。

而《刑事訴訟法》也在去年修正,並於12月19日正式生效,保障被告權益更進一步。修法後,被告無論有無辯護人,都可以聲請卷證影本,並於非閱覽原卷否則無法行使防禦權的情況下,可以聲請檢閱卷宗證物。

五、員警濫權執法,績效至上的盲目現象

而去年飽受爭議的司法新聞之一,莫過於警方的違法濫權,以及為了爭取績效獎金而衍生的各種脫序行為。例如偽造「線上立破」爭取績效以騙取獎金,或是新店分局濫行解釋的牽車等於駕駛行為,甚至將民眾誤認為毒販同夥,直接開車衝撞民眾汽車並開槍。此外,各種未依照規定的隨機攔檢更時有所聞。

司法流言終結者深切呼籲,警方執法應遵守相關法令,切勿再因績效獎勵,而侵害民眾權益。民眾不配合並非一律視為妨礙公務,而需視情境與執法要件而為之;違法濫權的執法行為,司法不能挺也不該挺

飽受爭議的司法新聞之一,莫過於警方的違法濫權,以及為了爭取績效獎金而衍生的各種脫序行為。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飽受爭議的司法新聞之一,莫過於警方的違法濫權,以及為了爭取績效獎金而衍生的各種脫序行為。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六、《我們與惡的距離》,你還記得嗎?

去年風靡台灣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社會熱烈討論,而片中所呈現的議題,你還記得哪些?

犯罪者家屬被網路、媒體滿門抄斬的處境?被害者家屬「應該」如何面對社會?精神疾病的去標籤化?小孩在大人的爭執中面臨的處境?重大社會案件背後被忽略的面向?

另外,這部電視劇延伸討論的司法精神醫院,現實中似乎沒有更進一步的消息,而《我們與惡的距離》所留下的空白,讀者們想好要填上什麼答案了嗎?

小結

走過2019年,那些社會上所發生的司法議題只有討論沒有結論,面對這些司法議題,你的看法是什麼呢?又有哪些你覺得重要的司法議題呢?

司法院在2019年與金馬影展合作,推出「罪與罰」單元,其中《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判決之後》等精彩電影,藉由影視作品的豐富視角,以期與社會展開對話進而重拾信任。司法流言終結者也期待在2020年,司法、媒體、社會有更多對話的空間與橋樑,一起來認識司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圖/公視提供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 圖/公視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