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車站大廳「禁坐令」爭議:比歧視更可怕的,是眼不見為淨的顢頇
以往每逢周末假日,大台北地區的移工若找不到適合場地跟朋友聚會,通常就會去台北車站一樓大廳。2012年8月間,為了慶祝穆斯林開齋節(Eid al-Fitr),大批印尼籍移工在台北車站大廳聚會。事後,為了避免移工集聚影響旅客動線,台鐵站方刻意拉起紅龍隔離,並限制活動範圍,引發「歧視移工」的人權爭議。
當時,經過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等民間團體抗議,台北車站表示虛心檢討;因此翌年(2013)開齋節時,台鐵、警方及相關單位便不再以「禁止集會活動」為藉口進行驅離,而是加派人手維持秩序及清掃垃圾,化排斥為協助。此外,台鐵也於當天事先規劃好動線,提醒民眾盡早到站,並對前來抱怨的旅客宣導印尼開齋節代表的意義,呼籲大家以同理心對待。站方甚至還在2015年設置了穆斯林祈禱室,獲得社會大眾普遍讚譽。
隨後的幾年內,媒體的報導內容也越來越正面,台北車站每年一度「穆斯林開齋節」人潮散坐在大廳四周、穿戴各色頭巾熱鬧繽紛的景象,逐漸成了台灣社會包容、尊重移工族群多元文化的友善象徵。
然而沒想到的是,就在過了七年後的今天,台鐵官方卻以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避免群聚感染為由,不僅宣布停辦開齋節,同時也再度研議「禁止民眾席地而坐」。另針對一般民眾候車休息空間規劃不足的老問題,台鐵甚至給出晉惠帝式的官僚回覆:「任何場站本來就沒有提供席地而坐服務……車站的付費區或其他區域都有擺設足夠的椅子,可以多加利用」,儼然大開歷史倒車。
沒錢就不給坐?排除弱勢者的公共空間思維
或許有些人會提出疑問:既然台北車站以「有礙觀瞻」為由,禁止民眾在大廳席地而坐,那為什麼不擺椅子呢?
事實上,早期台北車站大廳曾經是設有座椅的。但根據台鐵官方指稱,由於當時的座椅常遭街友佔位(我對此番說法抱持存疑,台灣很多公共座椅被設計得很不適合躺臥,使得這些街友大多只待在建築外部周圍和花圃周邊),因此趁著車站空間於2011年改建之際,順便也將一樓中央黑白格上的候車座椅全部拆除。當時,此舉一度引發旅客抗議,時任交通部長的毛治國要求檢討改進,後來才在大廳東西兩側通廊擺設少量(92個)簡易座椅,卻仍不敷旅客需求。
除此之外,自從台鐵改建後,便將地下一樓空間,以及地上一、二樓外包給微風集團經營百貨公司和美食商場。一樓中央大廳則是被當作「多功能展演空間」,以每日1萬元到40萬元不等的(高額)價碼承租給各政府機關、學校、公司或慈善公益團體。依照交通部台鐵管理局的官方說法,這樣做是為了期許能夠「提升空間氣質氛圍」、「加值本局企業形象」。
然而,昔日重新整修後顯得格外光鮮亮麗的台北車站,看在某些時常旅行轉乘搭車的朋友眼中,卻是一座大而無當、相當浪費空間的建築,甚至比起其他縣市任何一個稍具風格特色的小車站都還不如。因為即使再小再舊的車站,都會有開放座位讓旅客歇腳、等候火車,或是和送行的家人朋友坐著聊天。
一般而言,民眾若想在台北車站求得短暫休息的座位,往往得上二樓餐廳消費,使得台鐵長期以來始終飽受「公共空間商業化」、「排除弱勢者」的批評壓力。
而過去的刻板印象,讓許多人以為在北車大廳聚集活動的都是外籍移工,但如果你親自到現場觀察就會發現,在這裡席地而坐的族群人口相當多樣,不僅有東南亞各國的移工,亦包括本地的老人,也有帶著小孩的父母、結伴出遊的年輕學生、來自歐美的旅行者等,其中大約有一半是台灣人。而且他們坐在地板上的姿態和表情大多很放鬆,意味著環境的整潔與舒適,讓使用者感覺自在,幾乎可說是無心插柳地,慢慢形成一種全台北、甚至全台灣其他地方都難得一見的特殊文化現象。
興許是受到這份潛移默化的影響,去年(2019)2月底,我們的首都市長柯文哲出訪以色列,返程時還特別透過臉書貼出一張在機場「席地而坐」的照片,藉此營造親民形象。
讓車站大廳保持開放與友善,才能真正提升國家門面
舉凡機場或車站大廳,原是提供旅客服務的公共空間,本應讓所有人(特別是社會底層的弱勢者)無差別使用,就算在這裡坐著休息也不會有被驅趕的壓力。如今,因台鐵無法提供足夠的座位,大家只好席地而坐,這其實是沒有選擇中的選擇。
許多人在北車一樓中庭或坐或躺,雖有部分民眾認為有礙觀瞻,相對卻也不乏國內外旅客每每驚艷於台北車站竟然能有這樣一大片公共空間,能讓不分年齡種族的人們使用、休息,進而深感台北真是個相當友善包容的城市。
另外,經常到歐洲自助旅行的朋友,相信應該多少遭遇過在深夜裡睡火車站或在機場跨夜轉機的經驗,你或許會看到當地旅客不僅隨意靠坐在地上,甚至還有更多自在地或躺或睡的畫面。而這些地方絕對不會有人刻意跑來驅趕、或要你不能逗留太久,抑或宣稱他們沒有提供「席地而坐」的服務,強迫你只能去收費的坐位上休息。
對此,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假如我們沒有買車票進入月台,或是不打算在商店街消費,是否就意味著我們沒資格使用這個空間?
如果台鐵希望真正能夠解決所謂的「門面問題」,我以為絕非只是一味抱持著為了「讓車站大廳看起來很宏偉(卻難以親近)」,因此選擇便宜行事「禁止所有活動」的保守心態,或是顢頇短視地只著眼於商場進駐空間獲利的極大化。決策者最理想的方式,應當是主動替一般民眾多方設想,並提供旅客梳洗、寄物、聚會、休息等完善的基本服務,嘗試營造出對一般民眾、甚至弱勢族群(包括移工、新移民和無家者)更友善且開放的公共空間。
針對台北車站大廳未來是否開放的問題,交通部次長王國材今(20日)公開回應表示「不會永久禁坐」,目前規劃疫情過後會重新開放,包括是否設置座位等方案。當我們能把所有的使用者一概視為朋友和客人,而不是選擇性地以貴輕賤、對待邊緣之人只想要「眼不見為淨」,原則上,若先以空間友善待人,人們亦會回報以友善。我想,這才是台北作為首都車站,遠比一切外在的美學形式更為重要,也更能夠藉此真正提升台灣的國家形象與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