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餵毒」案?政治惡鬥下,集體歇斯底里中的啟示 | 吳忻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幼兒園「餵毒」案?政治惡鬥下,集體歇斯底里中的啟示

新北市私立幼兒園5月中旬爆發涉嫌餵食孩童「不明藥物」事件,此議題成為大選攻防焦點,延燒多時。圖為日前「不藥傷害我的孩子」活動,家長手舉標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北市私立幼兒園5月中旬爆發涉嫌餵食孩童「不明藥物」事件,此議題成為大選攻防焦點,延燒多時。圖為日前「不藥傷害我的孩子」活動,家長手舉標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2023)年5月中旬起,新北市一間私立幼兒園傳出有教保員涉嫌餵食孩童「不明藥物」,事件在政治場域的種種選舉考量與惡鬥之下被「炎上」。政黨競選團隊發言人與「網紅專家」們的社群網站散播「零檢出」等錯誤消息1、新北市政府局衛生局烏龍公布「八人有藥物反應」、民意代表記者會「幼稚園學童疑遭『餵毒』」等聳動標題2、政黨黨部主委以「保護兒童」之名公開貼出該幼兒園的老師名單3

這些錯假、獵巫資訊在社群網路上引發「大家集體創造故事」,各種謠言、陰謀論、對立情緒四起、風聲鶴唳,政治人物「全國幼兒大普檢」的政策芭樂票再補上臨門一腳,促成「幼教形象黑化與專業崩壞4,更導致全台家長恐慌。

直到今年7月12日,新北地檢署公告本案偵結,該幼兒園負責人及幼保員等九人被控餵食幼童不明藥物及不當管教等案均應為不起訴處分,檢方新聞稿並鉅細靡遺說明本案相關科學證據以及正確的檢驗判讀方式,其中,最關鍵的證據係36名幼童毛髮檢體以「質譜法」檢驗,均「未」檢測出苯巴比妥等47種巴比妥類及苯二氮平類藥物,僅部分幼童檢出常見感冒藥成分。

另經檢警發動搜索扣押等強制處分程序之調查後,發現並「無」外界流言所謂刪除監視器錄影內容之情事。自此,「風向」轉變,媒體與輿論才如夢初醒,意識到這整起讓社會大眾長達近兩個月而近乎歇斯底里的恐慌事件,恐怕只是政治角力推波助瀾下的「烏龍一場」。

圖為新北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聶眾說明板橋私幼案偵查結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新北地檢署襄閱主任檢察官聶眾說明板橋私幼案偵查結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施用毒品案件的「關鍵證據」以及正確判讀

司法實務上,施用毒品案件的最關鍵證據,便是毒品代謝物鑑定報告,如果鑑定報告顯示有(陽性)藥物反應,在毒品偵查實務上經驗上,代表「可能」有施用毒品,但也不代表「一定」有施用毒品,仍然必須確認檢驗流程的準確性,以及調查其他證據才能達到起訴或定罪門檻。反之,一旦檢驗「無」(陰性)藥物反應,這個案件注定就應為不起訴處分,因為在當代的科學辦案標準下,不能做出反於科學與經驗的有罪推定。

今年6月上旬案件爆發之初,事件已經被各政黨「政治化」,在政治互相攻訐的氛圍下,新北市政府不知是忙中有錯、還是選舉考量下為了迎合民粹,竟然錯誤解讀初篩報告而倉促發新聞稿「幼兒在園檢出藥物反應」;而敵對陣營的發言人、政治立場明顯的「網紅」專家,拿著搖著謠傳的初篩檢驗結果「說故事」,傳達反科學的「零檢出」等錯誤資訊;加上人民對於毒品常識與鑑定科學方法、相關法治觀念的陌生,因而人心惶惶,各地謠言、指控四起,引起幼教工作者與家長之間的不信任。

然而,一般醫事檢驗機關在時間與經濟因素等考量下所採取「免疫學分析法」的毒品「初篩」檢驗,有一定比例的偽陽/陰性的錯誤機率。所以對於事實認定、證據要求更嚴謹的司法實務上,初篩通常只是作為偵查第一線快速過濾案件嫌疑的起點。

該初篩結果的證明力,並不足以作為判斷起訴或有罪門檻的依據,接下來檢體仍然必須送由實驗室進行更進一步的確認測試,以排除偽陽/陰性可能。目前的檢驗通常採取「質譜法」確認檢驗,亦即以氣相或液相層析質譜儀做確認測試,才能作為司法決定之依據,以免產生冤案——這是有毒品偵查實務經驗者都知道的「基本常識」,更是符合當代科學標準的偵查方式5

圖為日前新北市府針對幼童餵藥案舉行說明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日前新北市府針對幼童餵藥案舉行說明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依照新北地檢署新聞稿的說明,檢察官委由法務部調查局鑑驗36份幼童毛髮檢體,該鑑定機關係以「液相層析高解析質譜法」、「液相層析串聯質譜法」進行二階段確認檢驗,因此「具有高度準確性,不會有一般醫事檢驗使用『免疫法』進行毒品篩驗時,可能與其他藥物發生『交互反應(cross-react)』,進而產生『偽陽性』或『弱陽反應』等問題發生」。

檢方也說明,部分家長自行將幼童帶往醫療院所的醫事檢驗、以及新北市政府的專案抽血檢驗的「正確解讀方式」,該等檢驗均僅為「免疫學分析」的初篩檢驗。而且事實上,該等檢驗報告或為陰性、或為「低於檢驗參考值」而「無法判斷」是否有巴比妥等藥物反應。

因此,今年6月初媒體與社群網路上的「餵毒」、「陽性」等謠言,顯然是「沒有」對於初篩結果採取符合科學的解讀方式,而產生反於科學的誤會,該等誤會又在政治惡鬥的氛圍中被推波助瀾,演變成全國家長恐慌、幼教界自危。

幼童證詞之易誘導性與「記憶誤植」、「記憶竄改」

認知心理學的諸多研究顯示,人類的記憶並不完全可靠,可能會因背景知識、後天環境、誘導性問題中的錯誤訊息等因素,而導致被植入根本不存在的記憶、或竄改為錯誤記憶,也就是所謂的「記憶誤植」或「記憶竄改」。而幼童因心智發展未臻成熟,又有記憶能力低、想像能力高等特性,因此在實務上,如果沒有採取專業的訊問方式,其證詞可能在誘導或誤導下,而產生將現實與想像相混淆的危險6

歷史上的前車之鑑已經告訴我們,許多冤獄案件乃源自於,證人因為被錯誤或不恰當的訊問方式而誘導,導致產生錯誤記憶。為了發現真實、避免冤獄,當代進步的刑事偵查訊問學訓練,也包含如何正確的訊問當事人或證人,例如我國檢察體系定期由跨領域專家開設針對婦幼案件的偵辦與訊問技巧的訓練,這幾年來甚至要求原則上必須受有專業訓練並獲得證書的檢察官,才能參與婦幼案件的偵辦與訊問。

圖為本(7)月6日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王薇君(右)與六名事發幼兒園家長到監察院陳情,指新北市政府處理板橋某幼兒園疑似餵藥案各項違法失職,請監察院立案調查。 圖/中央社
圖為本(7)月6日兒童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王薇君(右)與六名事發幼兒園家長到監察院陳情,指新北市政府處理板橋某幼兒園疑似餵藥案各項違法失職,請監察院立案調查。 圖/中央社

由此可知,如何正確的訊問幼童,從其認知能力有限的描述中發現真相,並避免幼童產生錯誤記憶而對其未來發展產生傷害,並非如某些民眾或家長在欠缺訊問學與認知心理學等背景知識下,所想像的「有/沒有」的問答如此「簡單粗暴」。

本案初期為媒體與輿論所繪聲繪影而產生的「幼兒園老師餵彩虹藥水」的負面印象,經檢方調查後發現,七名幼童與其家長雖然先後指訴教保員餵食「彩虹藥水」或「裝在彩虹杯子裡的水」,但是這些幼童先前「對家長說的話」和在「偵查中說的話」(亦即具有訊問專業的檢察官的訊問),並非全然相符,不排除這幾名幼童記憶「隨時間更迭或受他人影響而有誤植」的可能。該幼兒園其他三十名幼童(證人)經檢察官訊問後則均表示「沒有在本案幼兒園喝過彩虹藥水或看過彩虹色的杯子,也不知道其他小朋友有喝這類藥物或飲料」。

此外,針對「監視器影像刪除」等謠言,檢方執行搜索等調查的結果則為「本案幼兒園並無刪除監視器錄影內容之情事」。新聞稿並指出,經比對3至4月間的監視器畫面、紙本委託餵藥單、電子聯絡簿記載及幼童就醫紀錄,足以認定幼保員是「依照係依委託餵藥單餵食藥物,且以電子聯絡簿告知家長」。

至於在各社群媒體與群組流傳的「體罰」等傳言,經檢警勘驗幼兒園內各監視器畫面後,「遍查無幼兒園教師有何不當管教或體罰舉動」。在訊問的證詞方面,被害幼童先前對其家長的說詞,與經檢察官訊問的證詞,也發生了不吻合的情況,因此可能又是「記憶誤植」。其餘幼童(證人)們經過檢察官訊問,均明確證述「幼兒園教師不會打人」,他們的家長在警詢和檢察官訊問時都證述「未曾聽過孩子反映遭幼兒園教師體罰」。

父母之愛子,動機良善。然而這起不安情緒,卻在許多「家長社群」發酵,如果人們忽視兒童發展學中的情緒發展,又在欠缺毒品專業常識下,只因為孩子情緒不穩定,紛紛懷疑「用毒」甚至「大普驗」的過度緊張7,卻可能誘導兒童證詞,更可能導致兒童錯誤的建立(虛構)不曾存在的被害印象(「記憶誤植」或「記憶竄改」),這不只不利於司法發現真相而造成冤案,更可能對幼童本身造成重大的心理發展傷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政治權慾橫流,凌駕法律與科學專業

從以上經過嚴謹科學檢驗、檢警搜索扣押並比對相關電磁紀錄與文書證據的過程與分析、專業訊問幼童後所得之證述等互相勾稽所得之事實,都與事件「炎上」當下的各方謠言與政治口水仗大相徑庭。

如果我們審視科學證據、法定證據方法所發現的事實,再回顧過去近二個月的紛紛擾擾,其實是從高度政治化運作而凌駕專業的「偽資訊」、「偽專業」,以及集體「正義中毒」的素樸正義所交互而成的杯弓蛇影。例如:

  1. 為了追求個人或政黨聲量而罔顧政治人物應有倫理的「偽資訊」散布者;以及為了應付政治效應,而放棄自身專業,隨著民粹起舞、濫發新聞稿的行政機關;
  2. 為了自身知名度而不惜踐踏自身專業倫理,錯誤解讀鑑定報告的專門職業人員;明明欠缺毒品鑑定專業,卻頂著「專家」之名而淪為「政治打手」,發表反科學的「(假)知識型網紅」;
  3. 追求點閱率不惜犧牲媒體倫理的媒體工作者、湊熱鬧「刷存在感」而推波助瀾的「自媒體」;
  4. 在個人價值意識形態之中,淪為偏執的「自命」正義使者,以及民眾集體盲從甚至流於民粹的反專業、反科學與反法治氛圍。8

在經歷這場虛驚一場的集體恐慌以及獵巫後,人們該正視並好好檢討這樣的社會現象所帶來的問題了。畢竟,我們的政府與社會資源,應該處理的是真正需要務實改革的議題,而不是消耗素樸正義感、反於科學的「自己嚇自己」,更撕裂社會情感與專業信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新北市議會議員暨民進黨總統候選人競選辦公室發言人戴瑋姍、特定政治傾向色彩濃厚的「網紅教授」「招名威教授毒理威廉」的臉書貼文,引用檢測巴比妥酸鹽類的免疫尿液初步篩檢報吿,錯誤解讀(-)不是陰性,也錯誤理解毒物篩檢不會有偽陽性,於今年6月20日,經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認定「是對檢驗法和檢驗報吿的錯誤解讀」,為「錯誤」訊息。參見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錯誤】網傳「孩童巴比妥檢驗64後面的(-)不是陰性,而是代表應該零檢出」?〉,2023-06-20。
  • 對此,時代力量黨內對於該黨中央載此期間的運作有不同聲音,例如報載時代力量台中市議員吳佩芸表示不應「拿著沒有『經過驗證百分之百確信』的數據,打著『餵毒』的大旗,進行『偽科學』的發言;立委陳椒華亦表示致歉「與其他6位決策委員討論,發表共同聲明,接受根據檢驗及偵辦結果作成的不起訴處分」、「身為決策委員,本即恪守嚴謹查證事實後,再表示意見之態度。未來並將促請本黨黨公職採取同一標準」。Newtalk新聞,2023.07.15;聯合新聞網,2023-07-13。
  • 依照今年6月8日的報導,時代力量新北市黨部主委王薇君引用不知名的家長的文說法,而主張「只要是在該校任職過的老師也該追查」,並在其臉書專頁「王薇君 - 保護兒童我願意」貼出該幼兒園的老師名單:「只要是有在幼兒園教過,就算離校的老師也要追查吧?」壹蘋新聞網,2023/06/08。該案經檢方不起訴處分後,報載國民黨立委王鴻薇和當事人之一的幼教老師召開記者會,指控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及該黨部主委王薇君洩露案中教保員個資,王婉諭則前往地檢署「按鈴申告」並為媒體拍攝報導。華視,2023/07/14。
  • 對此社會現象,有論者提出「(兒權正義中毒+偽事件)X(選舉政治意識形態操作+雙極性自我論述矛盾)=幼教形象黑化與專業崩壞」的公式。參見楊逸飛(2023),〈「幼兒園老師餵彩虹藥水」刻下負面印象,「偽事件」如何崩壞了幼教專業?〉。
  • 關於目前鑑定實務上的毒品代謝物鑑定程序等基本資訊,參見法務部調查局-化學鑑識科-化學鑑識實驗室,〈毒品代謝物鑑定〉,發布日期105-05-13 15:36:55;更新日期111-12-21。
  • 最高法院109年台上字第2497號刑事判決意旨參照。
  • 例如報載在本案之後的「汐止幼兒園案」,該幼兒園被爆料學童尿液檢驗疑似異常,係因家長帶小孩檢驗而「驗出微量安眠藥」,然而該幼童尿液經榮總職普法檢驗均未檢出苯二氮平類藥物,毛髮、處方箋則送法醫研究所鑑定,同樣無檢出藥物,因此該案經士林地檢署認定「與犯罪無涉,依法報結」。聯合新聞網,2023-06-28。
  • 對此,有論者提出「兒權正義中毒」的說法,認為這等社會現象導致只需要高舉「兒權的旗幟」,就可以自命站在「正義」的一方,甚至「不需要考慮幼兒發展與環境互動的複雜性、不用理會幼兒教育的專業性,也不需要釐清事真相或是分析結構制度的影響」。參見楊逸飛(2023),〈「幼兒園老師餵彩虹藥水」刻下負面印象,「偽事件」如何崩壞了幼教專業?〉。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