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下降值得慶祝?深慮臺灣人口未來,對症下藥才是出路 | 甘獻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生育率下降值得慶祝?深慮臺灣人口未來,對症下藥才是出路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日前有一則引自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中文標題為〈英學者︰生育率下降「值得慶祝」〉的報導,進一步查詢原文,原標題為Falling total fertility rate should be welcomed, population expert says(人口專家表示,應該要歡迎生育率下降),如果單純閱讀該文的結論:「生育率下降應值得慶祝,而非視為警訊,因為這對減輕環境污染及人口過剩問題有利」,恐怕與臺灣被歸類在超低生育率國家、將要面臨人口斷崖,並與政府、大部分學者與主要媒體對人口老化提出的警訊與呼籲相違,我們應有深入討論的必要。

細讀《衛報》引述英國移民及人口學者Sarah Harper教授的評論認為,「全球」目前婦女平均生育率2.4個小孩,而世界總人口到這個世紀末可能上達100至120億人(目前全球人口約76億人),每生育一個小孩都會增加「全球的」環境污染、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對「全球的」環境負擔。報導中還指出,Harper認為生育率的降低導致國家衰退的擔憂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未來自動化系統、人工智慧將取代大量人力,少部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增加人口總數更重要,所以她建議應增加教育的投資而非促進生育,因而似乎認為一般國家不用過度擔心出生率下降的問題。

之所以特別強調「全球的」,是因為這些用在全球的觀察角度,若將其帶進臺灣的政策討論時,千萬要特別小心。

「全球」思維,臺灣無需照單全收

承上所述,增加人口會增加對地球環境的負擔,這是無庸置疑。但不管是聯合國或是我們國家發展委員會的預測(請參筆者前文〈30年後的臺灣:面對2050年,我們準備好了嗎?〉),除非鼓勵生育政策非常成功,否則所有對臺灣未來人口的推測,幾乎都是悲觀的負成長,差別只在於負成長速度的快慢與否。換言之,到這個世紀末,臺灣對「全球」人口增加是「負貢獻」,因人口增加而導致地球環境負擔增加這筆帳,應該還不至於算在臺灣人頭上。

其次,各國的人口結構、經濟社會環境差異很大,鼓勵降低生育率、將資源用在增加人口的教育素質,以配合未來科技發展需要的論點,用在高生育率的地區如非洲(據估計,非洲人口將從目前2018年的12億增加到2050年的25億,30年後將要增加整整一倍)、中國、印度等超高人口數的國家,或如英美法這幾個人口將持續穩定成長的國家,應屬有意義的建議。

但臺灣目前的情況剛好相反。臺灣的現況是每年小孩出生人數持續走低,同時因為下一代的小孩人數減少,未來下下一代(小孩的小孩)的生育總數幾乎必然跟著減少,受教育的人口下滑,各級學校關門在即,再不藉由政策鼓勵增加生育率、或是以下要談到的引進移民,人口嚴重老化的問題只會加速來到。

人口平均年齡老化、總數降低、國家稅收減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馬上接踵而來,各種人力需求的職業(如警察、老人長期照護的人力)勢必首當其衝,如人口老化的「冠軍國」日本,面對少子化與人口老化帶來的影響,也開始引進勞動人口來填補眼前立即的人力需求

至於Harper所說的自動化、AI機器人是否能在未來幾年內立刻到位補上人力缺口,恐怕還不一定那麼樂觀。就算自動化、AI機器人能及時補上勞動力缺口,有識之士都擔憂社會的貧富差距將要隨之增加,國家政府所得重分配的角色將會更吃重。

再者,隨著人口數的減少,對國家政府來說,最重要的「繳稅人口」漸次減少,國家總稅收也將隨之減少。各國稅收結構不同,以臺灣來說,「個人收入所得稅」佔全國總稅收的四分之一,繳稅人口逐年遞減勢必導致國家收入減少,同時,老年人數的比重增加,也將增加醫療、長照、社福的支出,支出增加、收入減少,一來一回間,臺灣應該要拉警報才對。況且一旦國庫的總稅收減少,Harper建議的增加(公立)教育資源倡議也將面臨巧婦斷炊的窘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人口移動需有政策支持

《衛報》報導中談到,但中文新聞似乎未見報導的,即當今現實中,社會人口老化與缺乏勞動力的問題,Harper提出解決方式是:人口移動(movement of people)。

報導說:

德國女性現在終其一生只生育1.4個小孩,Harper表示:「我相信(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接收100萬難民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她急切需要提升她的工作人口。」這可能是一個會激怒右翼人士,但卻是個有力的觀點,「移民是一個很好的平衡方法」,她補充道1

一言以蔽之,她的建議是接納移民。

藉由「全球」人口的移動,讓高生育率地區或國家「生多的」小孩,「補到」其他低生育率的地區或國家,而不用等待自己國民慢慢生出小孩,以立即填補低生育率國家的勞動力不足,同時降低高人口數國家的人口壓力,對「平均地球人口分布」來說,當然是最理想的作法。但若要將這解方,同樣地套用在臺灣,可能會面臨很多困難與窒礙扞格之處。

比如說,臺灣在國際的政治現實環境特殊,使自身國際舞台受先天限制。其次,臺灣接納移民的法規還不是那麼友善,如《移民法》規定,除非外配取得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或是被老公家暴、有法院的保護令,否則離婚就會喪失居留權,將會遭驅逐出境,此法也被民間團體認為違反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雖然行政院最近剛通過《新經濟移民法》草案,用來「延攬及補充外國優質人才與人力,強化產業升級,維持合理人口結構,提升國家競爭力」,但現況是鄰近的中國市場太大,來自歐美的工作移民大量被中國磁吸效應吸去,連臺灣都有大量年輕人赴中發展。臺灣除了社會安全、美食好吃、半夜有24小時便利超商之外,應繼續提出其他吸引外國人長期定居的具體誘因,並檢討改進移民的相關法規,實屬緊迫的議題。

Harper所建議的引進移民,根據歐美諸國的經驗,短時間數量顯著移民移入,這些移民到新環境的社會、工作適應問題,與本地居民間的文化衝突,都是立即且無法避免的。對移入國來說,社會、經濟與文化衝突,也是激起目前歐洲以反對移民為主要訴求的右派/右翼政黨崛起的原因之一。

2017年5月奧地利總理與極右政黨組成聯合政府,同年法國總統大選極右派政黨候選人一路挺進第二輪選舉,都讓人擔心納粹經驗重現歐洲。這些都是(如果)我們在準備接納移民時,得謹慎酌參的外國經驗,並在整體法律制訂與政策配套上一併考慮及因應。

對症下藥才是出路

從「全球」角度以觀,降低全球平均生育率以減輕地球環境負擔壓力,是對的結論,但立刻套用在「現在」的臺灣可能適得其反,得謹慎小心。「生育率下降『值得慶祝』」這帖藥,彼之解藥可能是吾之砒霜,得配合非常長的警語服用。

對臺灣來說,繼續發展更有利生育的社會、勞工、育兒政策,同時檢討改進移民法規,吸引、鼓勵更多外國人來臺灣就學就業移民定居,以及海外國人歸國貢獻所長,以減緩人口老化的速度並提升臺灣各領域的軟實力,仍是我們得認真面對的政策議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原文:In Germany women now had just 1.4 babies on average over their lifetime. “I believe that one of the reasons why Angela Merkel took the million refugees was because she desperately needed to boost her working population,” said Harper. It is a point that might enrage rightwing populists, but it is a powerful one. “Migration is that wonderful balancing act,” she added.

留言區
TOP